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崇祯,开局凌迟魏忠贤! > 第286章 向太祖学习治国之道

第286章 向太祖学习治国之道(1 / 1)

郭允厚说完之后,温体仁也是起身说道:“陛下,臣以为郭部堂所言极是,眼下大明虽是看着花团锦簇。

但是还是有诸多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这个时候着实不是和建奴开战的好时机。”

两人说完之后,其他人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绝大部分都是不同意,现在就和建奴大战。

朱由检倒是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来。

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从后世穿越过来的,就觉得自己一定比他们强。

说句不是那么顺耳的话,后世的绝大多数人,除了比古人多了几百年的见识外,其他的真不一定比他们强,尤其是在政治上。

朱由检在认真的,听了他们的分析之后,也觉得现在确实不是灭亡建奴的好时机。

建奴和倭人,南洋猴子不一样,他们的战力在现在这个时代,绝对是一顶一的。

就算是碰上使用火器的西洋人,最精锐的八旗士兵,也能一战。

大明的火器,虽然因为某个挂b的原因,要比西方整整先进了一个时代。

但是终究也只有京营全面的换装了,

其他的军队还只是零星的装备。

根本就不能在战场上,对建奴形成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面对建奴数量庞大,且战力惊人的骑兵,只能是骑兵对冲,或者是使用马克沁。

可惜的是,大明没有马克沁,也没有和建奴在数量上相抗衡的骑兵。

现在大明成建制的骑兵,也就只有北方草原的四支骑兵团,共计两万人。

还有就是陕西的曹文诏那里,有一支两万人的骑兵,山西的孙承宗那里也有一支数量不多的骑兵。

再有就是辽东的袁崇焕,他手里的那支关宁铁骑。

在数量上,根本就不是建奴的对手。

朱由检之所以,要提出一战解决建奴,也是被这段时间以来,连续的胜利,给冲昏了头脑。

在所有人说完之后,朱由检选择听取这些大臣们的意见。

先解决朝鲜的问题,然后大明沉淀几年,再对建奴动手。

“既然诸卿都认为,此时不是和建奴开战的好时机,那朝鲜问题,你们可有良策。”

朱由检对面前的这些人问道。

见陛下听取了自己这些人的意见,众人皆是松了一口气。

就怕这位爷,刚愎自用,一个不慎,毁了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

在听到朱由检提出的问题之后,作为兵部尚书的申用懋当先说道:“陛下,臣以为可以调秦,以及晋军入辽东,使其不敢东进。”

朱由检闻言,眉头一皱,说道:“申卿,无论是秦地的兵卒,还是晋地兵卒,都是朕的子民,朕不希望以后再听到这种称呼!”

众人皆是一怔,大明一直不就是这种称呼吗?

朱由检却是想到了后世的某个时期,军队都是分派系的,就有这种称呼,最后呢?全部倒在了内耗上。

在大明,他绝对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情况。

大明之前的情况就是这样,不过是皇帝和文臣之间的内耗。

朱由检说完之后,申用懋倒也没有纠结这个问题。

继续说道:“陛下,臣以为,只要大明能够在辽东,给予建奴足够大的压力,同时毛文龙部,再进行适当的骚扰,建奴就绝对不会对朝鲜构成威胁,”

其他人也是纷纷点头称是。

朱由检也是点点头,然后说道:“那就依卿之言,内阁下旨,命孙传庭、曹文诏、孙承宗,各率五万大军入辽。”

“敢问陛下,空出来的职位由谁接任?”

温体仁问道。

朱由检略一沉吟,说道:“孙传庭的职缺,可以由陕西督粮参政参政,洪承畴接任,山西还是由山西巡抚接任。

孙承宗的宣大总督就地免职,以大学士的身份,改任钦差大臣,节制辽东。”

众人皆是躬身称是。

送走了这些人,王承恩回来就见朱由检一脸的疲惫。

小心翼翼的说道:“皇爷,您这是累了?要不要去歇歇?”

“朕不累,你去将太祖实录和皇明祖训取来,朕要看看。”

朱由检对其吩咐道。

他想看看这位洪武大帝,到底是什么样的治国思路。

他要从中好好的学习学习。

很快,王承恩就将这两本书取了回来。

朱由检就坐在桌案前,仔细的看了起来。

这一看就直接看到了天黑,期间,王承恩数次劝他用膳,都被他赶走了。

直到将最后看得眼睛生涩,才将手中的书放下。

揉了揉自己的额头,朱由检发出一声长叹。

果然不愧是开局一个碗的牛人。

即使他那个时代,距离现在已经两百多年了,但是不的不说,某些政策的制定,依旧是当下最好的政策。

毫不夸张的说,一些国策,若是大明能够继承下来,或许真的能够撑过三百年这个魔咒。

当然了,许多的政策,都是为太祖好大儿,朱标量身制定的。

就比如说这个藩王制度,大明的藩王和汉唐的藩王是不一样的,汉唐的藩王,那是实打实的列土封疆,封地内军政一把抓。

大明的藩王呢,只有区区三个卫的护军,只有有战事的时候,才能指挥其他的卫所。

对于地方官,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权利,去节制人家的。

不然也不会出现地方官,向其状告藩王的事了。

所以说大明的藩王,其实就是一群为天子守国门的人。

当然,前提是这个天子是朱标。

换了其他任何人,恐怕都压不住这些龙子龙孙。

还有就是那些,开国时候的淮西勋贵们。八壹中文網

在朱元璋的设想里,这些人就是他留给后继之君的砝码。

一方面可以威慑那些藩王,另一方面,也可以和文臣形成政治平衡。

双方互相牵制,由皇帝进行居中调停。

这种文武之争,应该是良性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文官把武官死死的压制住了。

包括现在,朱由检任命的这些统兵之人,大多都是文官出身。

看过太祖实录之后,朱由检似乎是有了些明悟。

看来,一拖再拖的皇家军事学院,必须马上提上议程了。

必须培养出,能够和文官集团抗衡的武将集团来。

将大明,拉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唐小庄主 红警:杀敌过百万,我成战争之神 都市之绝顶战神 红楼玉阙 一梦越万年 狂兵龙王 我不是奸臣 混在南宋当皇帝 风起云来 汴京上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