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方孝孺第十族,朕杀不得? > 第34章 未雨绸缪,大明的冗宗禄

第34章 未雨绸缪,大明的冗宗禄(1 / 1)

王守敬清楚地知道时代的桎梏与洪流的残酷。

大明有很多一眼就能看破的弊端,却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

他仿佛在孤立的缝隙中,浮想联翩,飘洋在盛世下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是懦弱灵魂的着力点。

哪怕他乡试中了解元,也于事无补。

科举的状元,也只是稍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罢了。

六部,乃至于内阁,都只是掌控了一定的话语权。

要想掀起时代的大浪,这些力量远远不足。

王守敬回到家中后,着手准备了自己的第一封奏折。

句容进攻两百万两,他在朝堂展露锋芒。

这时候他应该乘胜追击,而不是逐渐消失在皇帝的视野中。

倘若当天上书,难免有些恃功而骄的意思。

如今热度稍退,王守敬上书恰逢其会。

“臣智识愚昧,学术疏浅,不足以奉天子。”

“宋之凋敝,在于三冗。”

“一曰冗员,三曰冗兵,三曰冗费。”

“吏有治人之明,则食之也。”

“兵有敌人之勇,则食之也。”

“朝廷之取民,茶有征,酒有榷,山泽有租,鱼盐有课。”

“何以不足用也?”

“……”

王守敬操笔为文,屈注奔腾,神气宛肖。

解缙看了,都叹为观止。

他紧紧地盯着奏折,一股寒气从脚底窜起。

所谓“三冗”,在宋朝的确存在,情况十分严重。

可在大明,似乎没有这样的忧虑吧?

太祖皇帝给官吏制定的俸禄,是最低的,只满足养家糊口。

解缙看完以后,恍然大悟的同时,遍体生寒。

他不敢怠慢,呈上给了朱棣。

朱棣第一次看到王守敬的奏折,顿时来了兴致。

可到了后来,他的脸色越来越阴沉,几乎能够滴出水来。

王守敬看似恭恭敬敬,实则胆大包天!

朱棣几乎看走眼了!

大明暂且没有三冗之累,却有藩王的祸害!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亲王一万石,郡王两千石,依次类推。”

这些财政支出,都是由朝廷承担。

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这些儿子能够生出多少郡王?

等到繁衍百年,明宗室怎么也有几万人了。

一年的耗费超过千万石!

那么两百年、三百年后呢?

朱棣目瞪口呆,露出骇然之色。

面对实力强大的藩王,建文帝朱允炆犹如芒刺在背。

任何一位帝王,都会选择削藩这一条道路。

只是朱允炆操之过急,又没有足够的能耐,这才被朱棣趁虚而入。

为了拉拢藩王们,朱棣给予了他们足够的优待,恢复了他们的特权。

这只是一种假象!

朱棣为了登基,暂且与藩王们选择和解。

他深知藩王对朝廷的威胁,因此不可能让这些兄弟,走上他的老路。

王守敬提出了“削兵权、换封地、留爵位”的策略。

他没有说藩王们是不是忠诚,他们对大明有没有贡献。

王守敬一口咬定,明宗室人多了,就会对朝廷形成致命的威胁。

朝廷已经很穷了,还要花费大量的钱财,供养藩王、郡王。

郡王之下,以后还有会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等等。

朝廷的赋税,如何能够支撑?

这就是冗费、冗宗。

王守敬谈及威胁,声嘶力竭。

等到采取手段时,十分温和,提及了汉朝的“推恩令”。

王守敬还隐隐提及了藩王富可敌国的景象。

朱元璋对待这些儿孙非常好,给了他们做生意的权力。

比如秦王朱樉,圈百姓的耕地,养了十几万头羊。

朱元璋大骂他“不晓人事,蠢如禽兽”。

藩王们还插手各行各业的生意,包括盐等,形成垄断。

朱棣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藩王却在变着法搞钱。

迟早为害。

朱棣看完奏折,心有余悸。

如果让王守敬主持建文削藩,恐怕他不会有机会崛起。

首先“削兵权、换封地、留爵位”三策,就足够瓦解藩王的心理防线。

朱棣为何不顾一切“清君侧”?

因为被削王爵的兄弟,下场都十分凄惨,有性命之忧。

王守敬给藩王们都留了活路。

朱棣清醒地认知到藩王的利害关系,只不过他现在根本不能处置。

时机尚未成熟。

他一把火将奏折给烧了,不动声色。

“这种胡乱的遐想,很符合年轻人的个性,王守敬还是太年轻了,缺乏足够的锻炼。”

解缙深以为然。

这种想当然的事,不可能实现。

哪怕这样做,对大明有利。

那又能如何?

不能只考虑利益,而不考虑影响。

朱棣的位置,还没有坐稳,不到削藩的时刻。

王守敬上书时,也有了足够的考量。

他这么做是为了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本不指望朱棣动手。

“志恒,你为何突然上这样的奏折?”廖镛得知事情的原委后,震惊不已。

在看到手稿后,他惊愕得说不出话来。

“作为臣子,必须有恪守的立场。”王守敬意味深长道。

没错。

他就是告诉朱棣,他站在朱棣这一边!

在皇帝面前,有明确的立场。

如果等到时机成熟,王守敬再提出这样的看法,也就不值钱了。

朱棣已经确定要这么做了,臣子再上书,那么就会成为朱棣手中的刀。

功劳暂且不提,必须给朱棣冲锋陷阵,岂不是危险了?

王守敬确信朱棣会削藩,比他的侄子更狠。

但他又不想当出头鸟。

以后削藩成功了,有他一份功劳就够了。

如果没有两百万两贡银,王守敬的奏折根本到不了朱棣案上。

还可能招惹藩王,被他们报复。

王守敬一步步都计算巧妙,就算出了差错,他也能全身而退。

藩王,的确是做生意途中,最大的障碍。

不把他们约束好,就没有所谓的自由贸易。

藩王以低于市场价两倍的价格,购买商贾的商品。

商贾卖不卖?

不卖,那干脆连钱都不给了。

藩王比一般的勋贵,还要贪婪。

因为法律对他们没有任何约束力。

就算是皇帝,也是处置藩王的属官,而不是处置藩王。

朱棣不是朱元璋,他对待兄弟们,没有想象中那么宽容。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宫墙柳 风流三国:开局迎娶大乔 我在三国练强军 为了不插秧,努力考科举三层肚腩 为了不插秧,努力考科举 李治你别怂贼眉鼠眼 攻略大清 黜龙榴弹怕水 只想当亡国之君的我昏成大帝 汉末雄风云垂赏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