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文浅再次去到牧场附近,收到讯号之后查看新闻才知晓地震的发生。
而在这期间,夏省夏市的东边和东南方向方向也有四到六级的地震,只不过到她这里就没什么感知了。
地震的发生让末世的言论讨论越来越激烈,或者说人们认为这已经是末世。
文浅查看了方雅的留言,给她回应了自己不在安市,并且安全,让她不要担心。
她没有和对方说自己在哪里。
这时候陈家已经让儿子从外面回来了,一家五口在场子外面搭棉帐篷,就是家还能住,但他们也不想住了。
陈叔带着一家人在家把能种的田都种下,帐篷里有暖炉倒也不会太冷。
他们此时只希望一家人整整齐齐就好,其他的都不做指望。
各个城市城里开始在设置居民避难点,居民可以在划分的范围内搭建帐篷,但是要按照规则来,不能肆意搭建超出面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这些避难点聚集。
人们的正常生活开始逐渐消失,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只是虚惊一场。
毕竟有些地方只有一两次有感知的小地震,之后都一直很平静,所以也有一部分人想要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生活。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并且地震没再出现过,很多人也跟着回去了。
沿海还有不少人因为地震和海啸,加上此时十月不断而来的台风,受灾也比较严重。
很多在沿海暂居或打工的人都纷纷打算回家,有的路段被地震摧毁,他们步行或骑行也要离开。
有些沿海地势特别低的地方,不断的有积水,那里的人都向别处转移了。
如果她是及时得到信息的,那么文浅可能从当天晚上开始就不会在家里住了。
可是她是时隔二十多天以后才得到的消息,此时大部分地方已经平静下来了。
或许是因为隔得远,也或许是因为仅仅只是从手机上得到的消息。
文浅回家之后看着自家的房顶,在想自己要不要也在外面搭帐篷住时,更多的是想在房子里住。
文浅虽然在外面准备了帐篷,却也没有在里面过夜。
同时她打算把围墙垒高一点了。
文浅在牧场附近看信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把这么多天的内容都看下去之后,回去她就去山上存石头。
即使要住帐篷,也不能在没有围墙的情况下住,帐篷太脆弱了,她不放心。
接下来的时间她都更专心的去弄石头回来,不过她也注意到自己圈的范围比较大,所以后面围墙高一点,前面围墙矮一点,用铁丝网补救。
之后她打算每隔七天就去牧场附近收消息,看看外面的状况如何,不过好在接下来她都没有再看到国内不好的消息。
北方因为冬天已经来临,在一些城市破坏严重的只能修建临时避难所,光是帐篷无法度过寒冬,最起码要有可以供暖并保温的地方,活动板房是最快的了。
而一些南方城市也开始这样修建。
原本文浅还想再去一趟芒格市的,但是太远了,于是就去了一趟玉山垭口,玉山山脉南边有保护区,水草丰美。
旁边也有景点,山谷河流之间都零零散散住了不少人,最重要的是垭口中间有一个地方,是公路高速和铁路交汇的地方。
那里还有一个火车站站点,于是文浅打算再往那边去一趟,花费的时间应该比去芒格市要短。
唯一担忧的是,因为是群山之间出现的少数能修路的平地,要过去就得穿过群山。
文浅有些担心,如果地震的话随便一个崩塌滑坡大石头都能要人命。
但她最终还是决定去一趟,很可能接下来她都不会去这么远的地方了。
文浅之前在夏市也买过种子,因为是当地作物,所以她买了一些。
现在则是想再补充一点,还有就是汽油之前用了不少她要买一些。
之前她了解过,夏省这里也有大棚种植,很多文浅在老家可以种的东西到了夏省,因为光照比较好长得也好,只不过要做好保温才行。
文浅的空间也有农业保温膜,她想着等来年春天也可以种。
冬天了,这里很冷也很干,有时候风也很大。
文浅之前买的比较便宜的护肤品和润肤油都派上用场了。
并且在这里三个月的时间,她的皮肤颜色,尤其是脸上已经出现了当地人的相似的红色。
文浅偶尔照镜子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能很好的融入当地了。
一天早上,她出发,到达公路,然后前往玉山垭口中间的车站。
果然时间更短,虽然规模小,但是还是有买卖并且有信号的。
那里还有一个小广场,上面有纪念碑。
文浅没有买到种子,但是看到了当地的种植的青稞和小麦有售卖的,于是就买了一些。
然后买了一些燃油补充之前用去的缺口。
接下来的时间她都在广场附近用手机查看信息,看看自己有没有错过一些重要的。
她觉得自己虽然住在偏远之地,但还是要多了解一些信息,不然什么都不知道就过得太安逸,时间久了会变得无知且封闭。
她不想这样,对外界的动向如果全无了解其实也是很危险的。
之后她骑着车子回家,因为冬天,路上除了货车就没有什么游客之类的了。
文浅视线中除了山就是山,出了垭口之后看到的就是辽阔的平地外加蓝天白云。
冬天到来,原本荒芜的地方就更是找不到一丝青黄。
文浅到现在看到这些风景都还会感慨万千,至今还不能习以为常。
十月份的气温,最低温度已经在零下七度,最高温度在零上十一度左右。
现在的日出时间在八点多,日落时间在七点以后,总的来说光照时间是比较长的。
文浅真的是按照日出日落的大致时间生活着的,基本上很少用电灯蜡烛。
她觉得自己大部分时间是远离现代生活的,刚开始不适应,现在已经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