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察完毕后,内阁的选举紧随其后。
根据考功,原先的内阁只保留了首辅孙承宗、次辅韩爌,和埋头干活、成绩斐然的徐光启。
其余人卸任内阁,各有任用。
年纪大又身体不好的钱龙锡、刘一燝原地退休。
钱谦益早前还想着这次要趁机入阁,却因为考功成绩不佳,而彻底断了念想。
在新任内阁成员的任免上,朝廷充分考虑了大多数官员的意向,以成绩作为评判标准,最终选出了众人都服气的四个人递补入阁。
分别是:成基命、何如宠、钱象坤、周延儒。
其中,成基命是东林党人全力运作的结果。
他的身份非常有代表性,首先,他与内阁首辅孙承宗关系良好。
成基命曾经力荐孙承宗接任首辅,且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私交,他都与孙承宗始终有联系,入阁的阻力几乎为零。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已故著名东林党人领袖、前任内阁首辅叶向高,就是成基命的座师。
在钱龙锡、刘一燝等人退居二线以后,他当仁不让地扛起了东林学派的大旗。
虽说岁数大了点吧,已经年过七十了。
但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韩爌失之急躁,找来个老人家给他把把关也挺好。
何如宠和钱象坤这俩人,属于傅斯年精心帮崇祯挑选的人物。
他们都是看起来跟东林党有关系,但实际不爱拉帮结伙的。
属于是文官集团服气他们的操守、皇帝也能放心任用的人。
周延儒那就不必说了,本身就能交集,还有傅斯年在背后帮着串线,有皇帝、首辅、吏部尚书同时支持,他入阁是顺理成章的事。
一众人里面,最失落的还不是钱谦益,而是温体仁。
他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明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连他的学生钱象坤都入阁了,他这个老师反倒被排除门外。
好在也不是完全失败,多少混了个补偿。
他补缺成了礼部尚书。
何如宠腾出来一个位置,这才让温体仁有了递补的机会。
之所以有缺,是因为崇祯重申了尚书不入阁的规定。
当然,这里的尚书是指实际工作,而不是指官衔。
有时候看到明末的官职真有点乱,根据记载,某部在同一时期竟然有好几个尚书。
其实是皇帝为了方便官员开展工作,给某个官员定的品级。
就比如袁崇焕,奉旨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可是督师只是个临时派遣,并不是正式官职,没法给他定品级。
所有就要有官衔作为补充——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
但这个兵部尚书并非是让他管理兵部事务。
否则袁崇焕驻守辽东,兵部衙门在京师,他难道还要两地办公不成?
放到内阁成员身上也一样。
当年洪武皇帝为了限制相权,把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定的很低。
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四殿两阁,统称为殿阁大学士,全都只不过是正五品。
在洪武朝,内阁完全没有实权,就是个咨询机构。
直到后期明朝的皇帝逐渐怠政,或者说士大夫集团在和皇权争夺朝堂主导的时候,渐渐占了上风,内阁的权限才变得越来越大。
直到高拱、严嵩、徐阶、张居正这几位政坛高手接力,使首辅的权力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宰相,这才激起皇权的血腥反击。
皇帝没能耐,只能祭出两败俱伤的杀招——用宦官去对付文官。
……
众人明白,崇祯特意强调尚书不入阁的事,恐怕以后六部尚书的权威会逐渐加重。
于是对其余五个尚书的职位也都很关注。
吏部尚书就不用想了,王永光的位置稳如泰山,很受崇祯信任,是平衡东联学派的先锋人物。
毕自严户部尚书的连任同样毫无疑问。
大明帝国从穷的叮当响、变成如今岁入超过两千万两白银,不管是谁出的主意,总归是在他任上完成的,业绩自然有他的份儿。
毕自严偷眼打量了一下傅斯年,心中暗想:
“今年还得抱紧大腿!要不是怕犯忌讳,新发行的银票上,我都想印他的头像!太特么招财了!”
工部尚书的人选,是崇祯皇帝听取大家意见任命的,丁忧归来的原工部尚书李长庚,跟太白金星同名。
他本来就是工部尚书,业务娴熟,人缘也好,接任最没存在感的工部尚书,各方势力都是愿意的。
但所有人不知道的是,工部尚书这个职位,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份量可能会与日俱增,全因为傅斯年上的那本发展规划。
大搞基础建设,以提振经济、带动就业。
工程多了,工部可不就更重要了嘛……
接下来,是崇祯朝最倒霉的两个职位: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
历载:崇祯总共在位十七年,一共换了十五个兵部尚书、十七个刑部尚书。
也就是说,这俩职位几乎是每年都要换一个。
而且大多数人都是非正常离任,发配边疆都是轻的,砍头的也不在少数。
兵部尚书好理解,总打败仗嘛!
对现任兵部尚书申用懋的工作,崇祯皇帝很不满意,于是换了个据说懂行的人——梁廷栋。
听名字就讨喜:朝廷栋梁,他自己的名字就占了三个字。
最后是刑部尚书。
作为换得最勤的尚书,说明崇祯始终对朝廷的吏治极其不满意。
而现任的刑部尚书乔允升无疑是幸运的。
根据记载,他因为“狱囚刘仲金等百七十人破械出,欲逾城”,从而使崇祯皇帝震怒,直接就把他给拿了。
但这一次他遇到贵人了。
傅斯年的锦衣卫侦知了情报,提前做出安排,没让越狱的人得逞。
这也间接救了乔允升一回。
虽然这事在考功上给他扣分了,但是好在乔允升平时工作还算勤奋,好歹算是保住了职位。
为此,他也成了在心中感激傅斯年的一员。
就这样,朝堂经过一次大换血,各个位置上都有了相对合适的人选,进一步提高了大明朝的行政效率。
新的一年,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