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家人拜完年,寒暄过后,几个小的待不住,悄摸出了厨房,宝琳直接跟了上去,开始给她准备的新年礼物。
文辉文灿两人都是本子,崭新的笔记本,算是她对他们的一个期许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她所认为的一个很有用的学习方法。
去年通知书一收,宝琳就把自个高中三年的笔记本交给了这哥俩,约定三年后她再收回来,除此之外,她的一些高中书也交给了他们,都是笔记做的比较多,画了重点的。
她还是很希望看到这哥俩跟她一样,考上去的,在大学待过的她很明白,大学,那就是通天梯,再没有比大学更适合他们的地方了。
虽然文辉比宝琳大,文灿也只比宝琳小半个多月,可在这哥俩的面前,少年老成的宝琳一直充当的是姐姐的角色,这也就导致他们三个一直都是以名字相互称呼的,只偶尔会以他们三个的排位来称呼。
虽然经常会有长辈说他们三个没大没小,可管他们的呢,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行事规矩。
文军和宝珠都是一包糖果,包装纸很漂亮,在阳光的照耀下,能闪闪发光的那种,她记得以前这两个小的经常为这事磨三婶,要买,今天她就满足他们。
这糖是她腊月二十二那天,跟她爸去县城的时候买的,那次去县城的主要目的是买年货,就包括肉,他们带了三只竹鼠去,最后买了一大背篓的东西,来的时候带的钱,基本上没少,过年的时候,竹鼠这东西实在是太贵太畅销了。
至于炮仗什么的,她也想过,最后还是否了,无他,那东西实在是危险,万一出点什么事,她自己心里面那关都过不去,他们兄妹俩还小,万一反应不灵敏,炸到自己的手或者是别的小朋友,都是很糟糕的一个事。
文辉文灿两个虽然觉得很是不好意思,但在宝琳的委婉劝说下,还是收下了。
文军和宝珠两个,现在年纪还小,说了句谢谢姐姐后,就接了糖果,欢天喜地的出门找朋友炫耀去了,这漂亮糖衣,他们可是馋很久了。
中午饭,是要在老宅吃的,宝琳他们一家也就没有回去,拜了年后,就在老宅坐着了。
女人们的话题昨天晚上已经聊的差不多了,所以今天,主要是男人们在聊开春春耕的事情,还有家里自留地明年春天种什么的事,主要是谈谈自己现在的想法,以及明年的具体规划。
宝琳没留在老宅,她一直觉得,听大人讲这些就很无聊,所以,她选择在老宅大门附近徘徊,看能不能等到冬梅出来,至于去冬梅家,那还是算了,过年前冬梅来家里找她,她去了冬梅家一次,记忆太深刻了。
首先是超乎寻常的热情,其次是那时候冬梅的四哥五哥都在家,她就觉得很尴尬,那次在冬梅家待的五六分钟,宝琳觉得自己能尴尬的抠出个三室一厅,自此以后,就下定决心,如非必要,就不要去别人家串门了,当然,亲戚家除外。
可惜,蹲了大半个小时,连冬梅的影子都没见着,宝琳很没有志气的放弃了,说不准今天大年初一,冬梅不打算出门呢!
过年就是各种走亲戚,宝琳还好,她家的亲戚大多都在上河村本村,至于姑姑还有几个舅爷家,都只她爸一个人去就行了,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一家出个代表就行了,不然一大家子人一股脑的涌过去,再加上他们自家人,如果再有另外的客人,那真的可能会出现屋子里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的尴尬事情。
再加上王建党也不是个爱出风头的,并不觉得自己带宝琳出去走亲戚风光一时,会代表着什么。
所以,过年走亲戚的大致框架是定了的,只王建国、王建党和王建军三兄弟,再加上文辉这个长孙去这些亲戚那里,面子里子都给了。
至于家里的两个老人,那是家里的定海神针,轻易不会走动,等他们兄弟三个都结婚生子了,他们就都退居二线,在家坐着了。
初二的时间,王英带着男人和两个孩子回来了,老太太挺高兴的,还想留人住一晚,可家里的房间实在是不够,王英他们一家四口在下午还是走了。
王英并没有去她二哥,也就是王建党家坐坐,之前发生的事情,她现在都还记得呢!
她这个人性子跟老太太一样,是有些轴的,自己心里闹着别扭,那疙瘩就会一直存在,除非她自己想开了,不然,她还真就会一直拧巴下去。
初三的时候,王家四人组去了老太太的娘家村子,这个时候讲究天大地大娘舅大,得外嫁女这边的人先回舅家,后面舅家的小辈才会来姑家拜年。
初五那天,只王建国和王建军,以及文辉文灿四个人去了王英的婆家,因为他们还没有分家,还一大家子人住一起呢!
至于王建党,王英这个妹妹回了娘家都没去看看他,他自然不会热脸贴冷屁股的去贴着她。
两人本来就没啥子感情,这么一闹,更僵了,基本上是不相来往的状态。
过年的日子过的还是很快的,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时间悄悄的来到了初六,初六一过,这年也差不多过完了。
后面的时间,宝琳就在家看看书,或者是去外面,找个人少的地方挖挖野菜,现在的荠菜和胡葱正是鲜嫩的时候,好吃,绝对不容错过。
特别是胡葱,宝琳用盐和辣椒粉做出了酸酸辣辣的腌胡葱,炖鱼简直一绝,宝琳打算多做一些,到时候带一些去学校,这东西放半个月应该不是问题。
除此之外,家里剁辣椒酸萝卜酸辣椒这些,宝琳直接一饭盒装走,也不分了,直接用一个饭盒混装。
在外面,最想的还是家乡的那口吃食,还有人,这人见不到,吃食总能带上吧!
宝琳是十七号的火车,在十五元宵节那天,在她家,跟老宅的人热热闹闹的吃了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