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她没见到安子珝,但一点心意她去过啊,那公子长得虽然不如那位安百户,但在大林镇也算出挑的了。
而且他站在柜台后给称点心的时候,一点也看不出腿脚有毛病,人也温和,说话也文气,看起来也挺好相处的。
媒婆在心里补足了安子珝的优点,又考虑一下周围适龄的姑娘,带着银子乐呵呵的回家了。
之后没过几天,一点心意迎来的一波人潮,多是上了年纪的女眷,她们来了也不只是买东西,还会多和安子文说话。
只是安子文一向不怎么会应对这样的场面,只能是少说话,快点给人称点心,遇上不好回答的就保持微笑。
这一招还是他刚来的时候,魏林夕教的。
不过这些人可没觉得安子珝不会说话,反而觉得他是守礼的人,不像有些人就爱和大娘小媳妇说话,看着就不正经。
魏林夕对于这个月一点心意格外突出的业绩,也很奇怪,明明就是个普通的月份,但营收涨了二分之一不止。
等第二天她去一点心意逛了一点,看到那些人的表现就知道,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媒婆那边也很快有了消息,在全镇的适嫁的姑娘里边挑了三家,还特意画了小相带着来给李氏看。
这天正好魏林夕也在,见识了一下。
这是正经给安子文相媳妇,李氏就将钱氏孙氏都叫来了,魏林夕是自己跟着来看热闹的。
照魏林夕的话来说,其实三张小相都有点抽象了,不过还是能看出人物神韵和特点的。
都是十七八岁的年纪,不算大,但也不算小了,媒婆解释说都是眼光高,一直没挑到合适的人家,这才拖到十七八还没定亲。
好了,和他们家的情况一样。不管是不是真的,这媒婆确实会说话。
其中最漂亮的一个是本地一家富户乡绅,家里有一百多亩地,大儿子打理家业,二儿子外出经商,女儿是嫡三女,很受宠爱。
算是这三家里条件最好的一个了。
另外还有一个是镇上秀才家的姑娘,长相清秀,但身段风流,而且据说跟着父亲读了不少的书。
姑娘是家里的次女,上边还有一个兄长,已经考上了童生,听意思还要往上考。
就是家境一般,全靠秀才开的私塾过活,都知道读书是个费钱的,家里有读书人都不会太宽裕。
还有第三个姑娘,算是这个里最特别的一个,她是镇上酒楼东家的外甥女,是家里的长女,母亲早亡一直跟着父亲生活。
后来父亲也病故了,就带着刚刚六岁的妹妹来投奔舅舅。
前两个姑娘还能说各有优点,但这最后一个,长相不怎么出挑,家世不仅不出挑甚至不怎么好,可媒婆就是将人放在这里边了。
丧母长女不娶,这是次时代的一些人家都认同的默契,但这姑娘,几条都占了。
“不是我挑人不认真,是这姑娘我见过几面,是个很爽利的姑娘,身体好又开朗热情,在她舅舅家帮忙打理家事,井井有条,听说她舅舅还让她看酒楼的账本子呢。”
媒婆也知道最后这个怎么看都不算好,极力解释,表示她真的没收人家钱。
其实她就是觉得那姑娘哪哪都好,但就是因为出身高不成低不就的。
“辛苦你了,这三张小相都留下吧,我们还要商量一下。”
“应该的,应该的。”
这次媒婆没领到赏钱,不过心里却是开心的,就算第三个不成,但前两个绝对能撑成,她都看出当家夫人想选哪个了。
李氏对前两个人选确实是满意的,第一个家境殷实,姑娘长得美,听起来也是知礼的姑娘。
第二个家境平平,可家里都是读书人,前景大,而且姑娘知书达理,就是身段上不太符合李氏的想法。
不过光看小相也不成,到时候还是要渐渐真人。
不过李氏还是更属意于第一个,毕竟上一个就是知书达理的姑娘,结果被坑了一把。
李氏为其他人的一间,钱氏觉得第二个好,毕竟是读书人家的姑娘;孙氏觉得第一个好,富养的姑娘才不会小家子气。
刘姨娘没说话,但心里是觉得第二个好的,毕竟是读书人,安子文应该喜欢。这是她第一次没顺着李氏的意思说。
“要不等二哥回来问问他的意思?毕竟是要和二哥过一辈子的,还是要尊重二哥的意见。”
来看热闹的魏林夕就开口说了这么一句。
这时代盲婚哑嫁太可怕了,大家商量安子文的婚事,都快要定下来了,但人选也没和安子文说。
其实起止是人选,要不是魏林夕提起,他可能等定下人之后才会被知会。
这一晚魏林夕和安子珝待到很晚,就是为了商量安子文的婚事。
李氏将那三张小相给安子文看了,问他有什么想法,安子文连看都没看一眼,就说全凭母亲做主。
李氏很满意,说了她的想法,安子文还是那句,全凭母亲做主。
坐在一旁的魏林夕一口茶水差点没喷出来,得,做白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