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为书籍的东西,一经出现在齐国朝堂上,很快便如同刮起一阵飓风般,席卷整个临淄城。
这些在朝为官的人,那可都是诸子百家的士子出身。
这临淄城中的文人,稷下学宫中的学子,也都是诸子百家的士子,相互间都是有联系的。
这书籍的名声,很快传达到稷下学宫,甚至还有一卷书册,直接送到稷下学宫,令人惊叹连连,大呼宝物。
这些人,从未见过如此文字载具。
当他们再度看向那堆积如山,竟然用了十几个库房才堆积下来的稷下学宫文献资料时,更加意识到了这书册的与众不同。
倘若把那些堆了十几间库房的竹简资料全部誊抄到这名为书籍的载具上,岂非非常便捷,容易传达?
可接下来问题来了,这书籍,列国都没有出现过,更别说生产了。
如今只有秦国有,也就是说,这东西只有在秦国才能见得到。
咋办呢?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如今列国都在和秦国开战,稷下学宫的弟子,总不能跑去秦国吧?
那列国士子,总不能不顾母国的阻拦,再度入秦吧!
虽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为了自己的将来,选择强国,投靠明主,无可厚非。
就如当年的孔子,身为鲁国人,还满天下找官做一样,没什么不可以的。
关键是对于列国士子来说,让他们背叛母国去秦国,没有足够的好处,行吗?
在所有人心中无奈时,新的事情有发生了。
如今秦国与列国已经断交,生意上也没有往来,秦国的生意人,已经许久没出现在这齐国的市场上。
于是,没有生意人的帮助,堂堂秦国使臣,李斯竟然当街开始了摆卖书籍,开始叫卖。
这第一天,只有十本孔子的《春秋》
稷下学宫,那可是儒家圣地。
儒家圣地老夫子,孔子也是稷下学宫这些学子的祖宗。如今,书籍的出现,引人注目。他们身为孔子的徒子徒孙,看到那书籍就眼热,而且上面的内容还是《春秋》
到这里,新的问题又来了。
面对孔子的《春秋》,你说说,你是买还是不买?
不买,你就是得罪老祖宗,瞧不起老祖宗,那还得了?
于是,稷下学宫倾巢而动,纷纷前往秦国新设立的书店,想从秦国的手中购买春秋。
奈何书籍稀缺,这一次的摆卖只有十本,而且卖得贵,得到的,也就只有那十来个人而已。
这些人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后,在拿到书籍后,依旧兴奋异常,丝毫不觉得吃亏。
毕竟一部巨著,难道还比不上一些金钱?
相反,那些没有买到的人,虽然也没有花费,但终究沮丧。
所有人都看出这书籍的好,都想好好研究一下。
于是,齐国这边彻底闹翻日天了。
在列国探子的监视下,这件事情当然没有逃过他国的注意力,
很快,一传十,十传百,没多久,书籍的事便开始扩散列国。
列国士子听闻齐国那边的士子如此称赞书籍,他们也好奇,很多人连夜来到齐国。
在见识到宣纸的与众不同后,这些人都震惊了。
然而,这秦国的书籍,每个十来天摆卖以此,每个十来天摆卖以此。
每次都只有那么十来本,而且里面的内容还都不一样。
从一开始的《春秋》到接下来的《孙子兵法》,又到接下来的《诗经》等等等等,解释吸引人眼球的东西。
你说买吧,特别昂贵,一书百金不说,你还抢不到。
你说不买吧,如此奇妙的文字载具,如此新鲜的东西,别人都有了,你没有,看着别人在你面前炫耀,你就说你舒不舒服,眼热不眼热。
这人都是有攀比心的,自古以来,比比皆是。
于是,秦国的书籍,不知不觉间,被人推到了一个高峰。
齐国这边,开始按照计划,一步步挖坑,把天下列国士子吸引过来。
而另一边,嬴政也没有闲着。
接着嬴松开渠一事,把嬴氏宗族的地位一撸在撸,直接撸到了底。
嬴氏宗族这边自然不答应,就连嬴溪也是多次前来拜见。
最后,嬴政拿出李斯带《谏逐客书》
嬴溪看完,彻底无言以对,加上嬴氏宗族子弟的能力,经过这大半年的考核,他也知道完全不过关。
最终,嬴溪放弃了再继续争取下去。
身为驷车庶长,嬴溪的放弃,就等于整个嬴氏宗族的放弃。哪怕那些宗室子弟不愿意,也再无能力反抗。
搞定了宗室这边,嬴政按照大半年前,秦用那边给出的计划,继续按部就班实施下去。
当初,他就按照计划埋下了伏笔,在离开的外客旧臣心中种下了种子。
如今,虽然有些臣子还是为他国效力了,但大部分终究忘记不掉秦国,忘不掉那日函谷关外,分明不舍,却不能不驱逐他们的秦王嬴政。
很多人每每念及此,便莫名流泪,心中那被嬴政种下的种子,日夜发芽,对秦国的怀恋一日胜过一日。
这一天,当嬴政派人召集各路臣子回秦时,这些大秦的外客官员,再也忍不住了,纷纷做出决定,回秦。
于是,大秦改天换地的局面到来了。
这列国闻言,当然不答应。
开玩笑,好不容易把秦国逼到这个份上,再让你们回去,那不是强秦而弱了列国吗?
这些人可都是大才,不能为己所用,那还不如杀了痛快。
可是列国敢动手吗?
这真要是动手了,那就是和天下士子交恶,首先,他们国内的官员就会第一个不同意。
天下士子,源于诸子百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各国官员同宗同源,你动一个试试。
无可奈何,列国不敢乱来,但也想尽办法阻拦,以至于这些人想回秦都没办法。
而这个时候,秦用计划中的大杀招出现了。
嬴政又是一纸号令下达,召集天下士子共赴咸阳,举行一场盛大的天下论道。
此论道中,希望天下士子各展所长,大秦愿意不惜一切力量,记录每位士子的治国之道,以书籍的形式传遍天下,万古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