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锦绣三国 > 第二十四章 人才推举

第二十四章 人才推举(1 / 1)

听闻寿春被攻陷,张绣的个人声望也是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加上淮南局势完全逆转,张绣已是占据上风,很快便引得一众文武人才来投。

这其中少不了贾诩为张绣起到了“经纪人”的作用。在贾诩的一番包装和指导下,张绣一边三令五申将卒不得扰民的军令,屠城抄掠这种这个时代比较正常的威吓手段一概严令禁止,一边礼贤下士,从善如流。很快就是博得一个“宽仁”之名。

首先是寿春城内那些没有随袁术南逃的官员投降了张绣,例如周尚、李业这些原袁术手下文官。这些人虽然都是在演义里“籍籍无名”之辈,但这也代表着一个好的开始,张绣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官队伍,终于有人帮他处理地方政务了,这样消化占领的郡县就容易多了。

至于城内官职最高的阎象,在袁术称帝后便闭门不出,张绣正准备打算亲自登门聘请。

后世颇喜欢玩沙盘战略游戏的张绣患有深度人物收集癖,这在古代刚好成了张绣的优势。古人多重礼法名节,出身世家名门的人主一般不会亲自招揽人才,像袁绍袁术刘表这种只按传统礼法派人去“征辟”或“徵召”人才,于是也更显得曹操这种为敌将敌臣“亲为解缚”、刘备“三顾茅庐”的人主求贤若渴。

而名士才俊也更有个性一点,也就是“重名节”。有游历四方主动择良主而栖的;也有避世不应征辟的。

张绣完全是没有所谓的“礼法”“名节”概念,更不会被其束缚。对待阎象愿意亲自登门聘请,阎象一开始抱病不愿相见,以为按照惯例婉拒一次,张绣就应该不会再来了。但没想到张绣第二天带着名医和参药礼品又登门了。阎象哪里见过这种架势,只能推辞说忠臣不事二主,张绣反驳道袁术已然叛汉,忠臣当事大汉。

阎象没有办法,只得说自己确实身体抱恙,暂时无法出门,但是愿意为张绣引荐另一袁术旧臣袁涣。

于是张绣拿着阎象名帖又登门拜访袁涣,袁涣丝毫不矫情,当即表态自己曾被刘备刘豫州举为秀才,而张绣又与刘备一同举义讨伐袁术,因此愿为张绣之臣。

这里的秀才与孝廉同为汉晋举荐人才科目,而非科举制下的秀才。

此事传开,张绣麾下诸将对当初坚持联合刘备一起讨袁之事,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袁涣出身陈郡袁氏,他的加入顿时提高了张绣势力的逼格——这年头手下没个名门望族出身的还真不好意思见别的诸侯。袁涣才名俱实,又为张绣举荐了与自己同郡同县的名士何夔。

何夔出身陈郡何氏,也是陈郡的世家大族之一,只是到何夔这一代因为父亲早逝,有所衰落。其家族也和袁术的汝南袁氏有姻亲关系,袁术曾派李业徵召何夔,但何夔不仅拒绝还逃到灊山(同潜山)。袁术后来赦免了他,但对其派人监视。

何夔以仁德为名,听闻张绣“宽仁”,便是同意出仕。到这里张绣已经是习惯了这个时代这群“名士”互相推荐的人才挖掘方式,便是问何夔有没有故交可以给自己推荐。

何夔想了一下,说还真有!他逃亡灊山时刚好结识了一位同样避难淮南而在灊山游历的才士——名为刘馥。

张绣闻之内心狂喜,什么袁涣、何夔张绣后世是不大记得的。但刘馥他是知道的,也在张绣的《英雄豪杰录》上面。此人完全是一个被演义低估的人才,为人精明强干,位列曹魏六大刺史之首,才能在司马朗、贾逵、张既等其他五位顶级曹魏封疆大吏之上。

话说刘馥也是有择偶标准哦不是择主标准的,此人虽然避乱淮南,但也一直在观察各个诸侯,他更看好的正是我们的曹阿瞒曹老板,准备有机会就投奔许昌。但这一日却是迎来了张绣的登门。

两人相见,互相客气了一番,刘馥接待虽然有礼,但话语不多面对张绣反应比较平淡。

而张绣此时拉拢人才的话术还是有点生疏,客套话说完一来二去就没话聊了。张绣绞尽脑汁寻找着话头,最后还是摆脱不了后世的思维,把话题聊到了吃饭和天气上面。

“这天气真好啊,还不到四月,已是完全转暖了!”

张绣望着晴朗的天空,想着下句还能说什么。

刘馥摇了摇头:“但说今天天气的确不错。但要是说今年的天气,那就太差了。”

张绣不太明白刘馥什么意思,问道:“先生所指何意?”

刘馥:“今年自开春以来,江淮一带还未降过一场大雨。我平日素爱于河湖垂钓,但观今年不论是淮河还是肥水水量都不如往年充沛。往年这个时节河湖水位虽然也会下降,但并没有今年这样下降的多。”

“如果入夏后还没有降雨,那必然影响今年早稻收成。而若是到入秋旱情也无法缓解的话,那只怕……”说到这里刘馥欲言又止,这些都是他的预测,而且预测的还是眼前这个人将要占领统治的地盘,还是有些顾忌的。

张绣猛然想到了什么,替刘馥把想说的说了出来:“只怕将会是个大旱和大饥之年!”

刘馥点了点头。

原本的淮南民众粮多,受黄巾之乱影响也较小,是中原士民的理想避难之地。因此也被袁术看上作为根据地。但在历史上这一年秋冬,淮河流域会爆发一场极为严重的大旱灾和饥荒。导致淮南人口暴减、生产极度困顿,人吃人的惨剧在江淮之地随处可见。这也成了袁术势力彻底崩溃的标志事件,对袁术长久不满的雷薄陈兰因此夺粮叛变出走,大批士民因此继续南逃,避难于江东。

而袁术一贯横征暴敛,不善治理,也是加剧了这场灾荒,到明年后年这场灾荒也没过去。最后困顿至极的袁术竟然想着投奔自己曾经的部将雷薄陈兰,被拒绝后走投无路,只得向早已闹掰翻脸的兄长袁绍服软,请归帝号于袁绍,要去青州投奔自己的侄子袁谭。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袁术半路被曹操派刘备朱灵截击,退至江亭,因为喝不上蜂蜜水活活呕血气死了。

“《左传》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张绣此时表情也颇为凝重:“如此关乎民生之大计,不得不思之虑之提前提防之!”

“袁术曾为南阳太守,而本将自南阳而来,一路所见皆是受袁术暴政之害之民,田市也多有因袁术苛政荒废的,已是人祸。要是再加上如此天灾,那江淮之民将甚苦也!本将来淮南,不只是要讨伐逆贼袁术,也想保得一方百姓安乐,先生既然有此远见,想必也能为此出些主意罢?”

张绣一脸诚恳,向刘馥拜了一拜。

刘馥心中大动,他原本只当张绣是一个只知兵伐之事的武夫,此时完全打破了这种认知。这张绣不仅不是一介匹夫之流,反而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爱民重视生产的思想。

刘馥沉吟片刻,组织好语言,开口道:

“抗旱之策,莫过于兴修水利。然而兴建新的水利工程费力费时,不如修复扩大原有旧的水利工程。而淮南刚好有楚国孙叔敖当年所修成的芍陂水利,可灌田万顷。只是近数十年来逐渐壅塞荒废,已无法发挥蓄洪灌溉之用。如果将军能停止寿春工程,就近调数万民力倾力修复的话,当有所成!”

“安丰一带水利众多,将军既然已经占领淮西七县,不如表奏朝廷使其合为安丰郡,择一善治水者为太守,使其可以合一郡之力修复茹陂、茄陂等水利,疏导沟渠,恢复期思县到雩娄县之间的灌溉区……”

“如有余力,可于舒县新建七门堰,于灊山之侧开吴塘……”

刘馥打开话匣子就滔滔不绝起来,而张绣则是极为认真侧耳倾听,这倒不是装的,而是后世的他的确是一个对地理痴迷的文科生。

张绣:“难怪我率军自安丰沿河而下,却多见百姓挑水灌溉,原来是沟渠不通。前番日子我南下与纪灵大战,也见芍陂缺水,有百姓在干涸的塘内圈地耕种。看来先生对江淮风土地理真是了如指掌!既然先生有抗旱之策,想必也有防饥荒之策?我也常思屯田之法,却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先生有何见地?”

刘馥很是高兴,顿感与张绣相谈甚是投机:“将军也听闻了曹操于许昌新创的屯田之法?将军若是想做到,却是不难!”

“防饥荒,莫过于开荒种粮,而屯田乃是最高效之法!屯田又分兵屯、民屯。若将军愿与民休养生息,废除袁术暴政苛政,以袁军降卒中本不愿从军被抓壮丁者和老弱者,恢复其民籍,再招揽流民,可为民屯。再令各部将卒于驻扎之地开荒,是为兵屯。而收成民屯可与民六四分……”

刘馥的话说到了张绣心底,信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的他,一直认为是新式屯田制的推广使得曹操有了统一北方的经济基础。

于是当即起身向刘馥深深一拜:“我今日才知,淮南竟藏了先生这样一位治国之才!先生所想所虑正是我一直想着的问题,我愿全部听从先生方才所述之策,但恳请先生主政施行此等利民之良策!”

刘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谈心中所想所虑,心情极为畅快,头脑甚至来不及思考:“当为将军效力!”

就这样张绣又是收得一位大才,当即是任刘馥为寿春令,代为九江郡守。刘馥又为张绣举荐另一善治水的大才——袁敏。

这袁敏正是袁涣的亲弟弟,合着这绕了一大圈又绕了回来。从阎象举荐袁涣,袁涣又推荐何夔,何夔推荐刘馥,再到刘馥又回到袁涣这里推荐了他弟弟。

张绣不免怀疑其中是否有何不为人所知的勾当,但很快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个时代教育资源集中在世家名族,普通人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世族中多出人才很正常。而这种举荐人才的惯例后来也演变成了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也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张绣不禁想起了《三国演义》中间一段对于曹操收揽人才的描述:操在兖州,招贤纳士。有叔侄二人来投操:乃颍川颍阴人,姓荀,名彧,其侄荀攸,荀彧曰:“某闻兖州有一贤士……姓程,名昱。昱谓荀彧曰:“公之乡人姓郭,名嘉,……何不罗而致之?”

郭嘉荐光武嫡派子孙,淮南成德人,姓刘,名晔,字子阳。操即聘晔至。晔又荐二人:一个是……姓满,名宠,字伯宁;一个是……姓吕,名虔,字子恪。满宠、吕虔共荐一人……姓毛,名玠,字孝先。曹操亦聘为从事。

虽然演义这段不符合正史,但也基本体现出了这个时代选用人才的惯例和常态。张绣于是寻思,要不回头找周尚、李业等人从他们那里也挖挖人才?还有那个刘晔,记得乃是淮南成德人,距离寿春很近,派人去找找?

《战国志·楚志·武王传·其一》建安二年四月,太祖入主寿春,周尚、李业相投。太祖求贤若渴,登门请阎象,象引荐陈郡袁涣;袁涣荐同郡何夔,何夔亡灊山交沛国刘馥,荐太祖,太祖与馥席地而谈,甚欢,馥又荐袁涣弟敏治水。由是太祖得治江淮,而成霸业。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汉:我自年少万兜鍪 假太监:从伺候贵妃沐浴开始 镇国万岁:我真的只想当昏君 朱厚照的大明生活 父皇,请退位 三国:寸德未建,即被立储 乱世武夫 假太监:从混在皇宫开始 超品姑爷 人在三国写日记,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