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2 认药辨药(1 / 1)

铃铃铃!

走廊里响起上课的铃声,学生们回到教室。

陈静山翻开教材,说道:“大家没有学习中医,我相信大家都通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文章知道扁鹊这个人物,也知道这篇文章讲的就是讳疾忌医必丧生的道理。”

《黄帝内经》讲,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再次治血脉,再次治筋骨,最后治脏腑。如果等到病入脏腑、骨髓,你再去治就半死半生了。

陈静山接着讲道:“就像老农种菜,辛勤的老农看到小草萌芽就锄掉,这样就不会跟庄稼抢肥料。所以高明的医生看到病人疾病的萌芽,就把病气拔掉,这样疾病就不会跟脏腑抢气血,暗耗津液。可如果等到疾病长成后怎么办呢?”

“就像庄稼田地里,草与庄稼一样高,你即使拔掉草,也会伤到庄稼的根。同时,草长这么高了,它在田地里吸收了很多肥料。对于很多慢性病、疑难杂病,反复治疗不愈,这些疾病就像顽固的杂草,它已经蚕食了你很多精血。”

“这时要治理就非常不容易,你不带病拔除杂草,又怕庄稼被掩盖,没有肥料,长不起来,你如果拔除,又怕杂草的根与庄稼连在一起,最后伤了庄稼,这就是小病不治,到最后进退两难的道理。”

陈静山用农田除掉杂草的浅显道理做比喻,给学生们逐一讲解了中医治未病的主要思想理论。

俗话说,最厉害的不是能解决问题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制定策略,严格

能够避开问题,甚至让问题根本不发生的人。

然后陈静山又给我们讲了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魏文侯曾问扁鹊说:“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

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

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

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

扁鹊有三个兄弟,大家以为扁鹊医术最高,名闻天下。

其实只有家里人知道,大哥的医术最高,二哥其次,扁鹊排第三。

为什么呢?因为扁鹊大哥精通养生,在疾病还没出现的时候,就用导引针化解于无形,所以大哥的名气没传出家门。

而二哥能见微知着,治病于萌芽,疾病稍微露出点蛛丝马迹,比如感冒初起身上疮疡很小的时候,二哥就能随手用药,把这些小疾小病像拔小草一样,迅速除掉,所以二哥的名气没有超出乡里,因为乡里的人都认为二哥只会治小毛病。

而扁鹊就不同了,疾病已经形成了,疮疡大包块,病人卧病在床,奄奄一息。

这时扁鹊又针又药,还能用刀,把病灶割开,排出脓水,然后让病人慢慢康复。

这样大动手术,大用药物,让病人觉得很厉害,很高明,而且治疗的病都是病入脏腑深处,已经是大病铸成的,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之疾,十个能够救回三两个就很高明了。

所以扁鹊的医名传得天下人都知道。

扁鹊却说,最厉害的还是我大哥,根本没有让疾病发生;其次是我二哥,根本没有让疾病变大,在疾病还小的时候,就迅速除掉;最差的就是我了,只能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陈静山讲得这么生动,不禁掩卷深思,一个不懂得养生防病的医生不是一个好医生。

中医讲究既要学会应对已经铸成的疾病,更要从根源上通过养生杜绝疾病、根除疾病。

与其将来发展成大问题,不如在小问题的时候,就把它们解决掉。

拔小草总比拔大草轻松吧,让田地小草不生,总比田地杂草丛生,庄稼要长得好吧。

陈静山用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在学习古文知识的时候,还了解了中医的治未病思想。

中医不单是整体观、辨证论治两大特点,还有第三大特点,就是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治”,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用这种治未病的方法,让疾病不发生、少发生。

而不是网络中医黑所说的“治未病”就是不能治病。

恰恰相反,治未病才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这也是为什么说西医是一种非常肤浅的医学,他们只能治疗已病,治病的同时也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

为什么西医只能治疗已病,而无法治未病呢。

一个只能靠着大量实验数据左证的医学,一个对人体和疾病关系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的医学。

让他们认识未病,让他们将病情掐灭在还没发生、或者是萌芽阶段,简直就是强人所难。

西医价值高昂精密的医疗检查仪器,就连萌芽阶段的病情他们都检查不出来,甚至很多疾病检查出来都无法治疗。

很多得过结节和肿瘤的患者,经常会听到西医对病人说,你肿瘤太小,对身体不会造成多大伤害,回去观察几个月再说。

然而很多病人就这样听信西医话,回去观察以后就变成肿瘤晚期,要知道,肿瘤早期和晚期的距离只有三厘米。

铃铃铃!

下课铃声响起,李燕他们第一节医古文就结束,不仅听到了好听的故事,还学到中医知识。

仲景班的同学,快速收拾好教材,用最快的速度冲出了教室,下楼到101教室。

黄素踩着铃声走进101教室。

“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学习《神农本草经》。”翻开教科书,黄素扫视着下面十二名学生询问道:“有谁知道《神农本草经》对于中医的意义所在。”

黄素视线从李燕身上跳过,扫视着全班其他十一名学生。

一时间,教室里的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没有一个人回答。

黄素也没有指望这些刚刚接触的同学给出正确答桉,转身在黑板上写出四本书名。

黄素指着黑板说道:“《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难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有所补充和发展,《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黄素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在课程安排上,先让你们学习《神农本草经》吗?”

秦晓路举手回答:“因为治病救人终究还是落实在草药上,如果不懂药材,纵使你四诊辨证天下无双,也只是空有屠龙术。”

受到李燕的影响,黄雪、秦晓路在中医认知上,已经超越了很多同样是刚刚接触中医的学生。”

黄素点点说道:“秦晓路同学说得不错,如果把中医必做一名士兵,中医理论就是士兵手中的枪械,四诊辩证就是枪械的瞄准器,中药材就是枪械里的子弹。中医不懂中药材,就如同有枪无弹的士兵。”

说完,黄素开始向学生们讲解《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着,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此书也和《内经》一样,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后的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各种药物学资料,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托名于神农所着。

《神农本草经》的序例是关于药物学的总论.论述了上、中、下品分类,这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还论述了药物的君臣左使、七情合和、性味、产地、真伪鉴别、各种剂型、用药宜忌、药用剂量、服药时间.诸药制使等。

《神农本草经》正文中共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不同,在药物分类上提出了上、中、下三品分类法。上药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120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甚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下药125种为左使,主治病以应地。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中药,至今依旧中医治病的常用药物。

黄素讲解完《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和大概,接着说道:“这些年我们的中医教育既有成就,有存在问题,中医药理学教育注重课本教育,缺乏实践教育就是重大缺陷。”

“在这种教育体系培养出来一批不认药、不辨药的中医们,药理药性背得烂熟,面对药品阵容却不知为何物。更不用说辨别中药真伪优劣。”

“传统中医不仅是治病高手,更是辨药高手,更是治药高手。我对你们仲景班的学生要求不高,我不求你们会炮制药材,但是一定要懂得认药辨药。”

黄素再次问道:“知道我为什么一定要求你们,认药辨药吗?”

盛强举起手来回答道:“我觉得认药辨药应该是一名中医基本,不能因为现在有中药师,中医理所应当认为,自己只要懂得药性药理就行。”

“就如同我在军训的时候得了牙疼,在没有药材的情况下,李燕同学竟然能够在公园找到药材,治好了我的牙疼。这就是认药辨药对中医的好处,我们无法保证,今后的生涯中,不会遇见这样的情况。”

“盛强同学回答非常好。”黄素赞赏地点点头继续说道:“在教授你们药理药性的同时,我还会教你们药材在植物阶段是什么样子,炮制的成药是什么样,以及如何辨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八壹中文網

黄素微笑地说道:“所以,今后我们的课程将以实物教学为主。大家可以放心我的课程绝对不是枯燥无味死记硬背药理药性的课程,而是会带你们认识各种各样的中药材实物,以及辨别各种等级的药材。”

“你们会在认药辨药的过程中,将药材的药理药性记住。”

听见无用死记硬背,十二名学生纷纷高兴地鼓掌。

第一节课,医古文要求的海量记忆,就已经给这些刚刚接触中医的学生们造成巨大的压力。

如果黄素的课还需要死记硬背,大家就要彻底崩溃了。

等教室安静后,黄素继续讲到:“认识中药材,首先就要认识中药材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

“五味,即辛、酸、甘、苦、咸。药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

“在《内经》五行理论中,就详细地讲述了五味与五脏的关系,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而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又将五味的功能应用于五脏,在五行理论框架下形成一种理论,指导着临床治疗。”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气。温性、热性为阳,凉性、寒性属阴。热甚于温,寒甚于凉,其中只是程度的差异。温热药有微温、温、热、大热的不同量级;寒凉药有凉、微寒、寒、大寒的不同量级,如果在性质上没有寒热温凉明显的性质差异,于是就用“平”标定其性质。”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在机体作用的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所谓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或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甚或无作用。也就是说,归经是说明某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就不同。药物的归经,还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说明了其药效之所在。”

“升降浮沉,是每种中药作用于人体后对病位和病势所产生的趋向。是四气五味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升指升提举陷,降指下降平逆,浮指上行发散,沉指下行泄利。”

随着,黄素讲完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中药药性理论。

第一节《神农本草经》的课程,也随着铃声结束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只要不躺着就行 从五行大陆开始 典狱司(短篇) 华娱爷青结 我的房间发生了变异 离婚后我逆袭成了亿万富翁 骄婿 那个死在反派床上的炮灰 大唐第一公主 青梅七分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