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如果说晚上九点之前,左侍卫做出如此抉择,那便可轻松达成目的,带来救援。
因为那时的“百姓”只有27人,肯定对付不了20名骑兵侍卫。
但现在不同了,那回去休息的400名“百姓”已经回来了。
而且布置阵法的60回去休息5个小时后,于今早凌晨三点又都回来了。
“百姓”人数陡增。
对付区区20名侍卫不在话下。
只需将埋伏战线拉长即可。
早上七点,左侍卫看着空荡荡的街道,以及自己身边的22名侍卫,心里五味杂陈。
他知道,那20名侍卫与前七人一样,回不来了。
街道两边的屋舍升起袅袅炊烟,不一会儿,一股清香徐徐飘来,他知道这是饭菜的香味。
出门紧急,又不是行军打仗,所以他们的身上并没有带着干粮。
众侍卫坚守一夜,本没什么,但闻到这饭菜的香味后,都不自觉的摸着肚子。
左侍卫也不例外,但此时的他并没有心思吃饭。
他不明白派去的侍卫究竟是何原因而不回来。
他在脑中做了很多假设。
将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个个在脑海中过一遍。
此时,时间已到八点。
一名叫做冀诗玉的侍卫终于忍受不住,上前拱手道:“左侍卫,我饿了,我觉得我们大家都饿了,应该及时补充体力。”
烦躁中的左侍卫微微瞥其一眼,并没有说话。
“左侍卫!众兄弟饿着肚子呢!”
尽管冀诗玉大声呵斥来表达心中的不满,但左侍卫依旧没有理会他。
并不是左侍卫故意不理他,一来,他的心思没在吃饭上,二来,他不知去哪里弄点饭菜。
因为大将军华仁轮特意交代过,不准进入百姓的房屋内抢夺粮食。
有这一个规定在,他必须得遵守。
“左侍卫,我饿了,我要回家吃饭了。”
“……”对于冀诗玉的话,左侍卫本不想理会的,但他听到“回家”的字样后,便猛然转过头,看向那名侍卫,也就在这一刻,他突然灵光乍现,明悟了!
因为那名侍卫叫冀诗玉,他的名字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的家就在这里,就在这和平路上!
皇天不负有心人,天无绝人之路!
他想到了解决之法。
让冀诗玉的家人前去大将军府送信!
说做就做,众侍卫一股脑全部进入冀诗玉的家中吃饭。
一个小时后,也就是九点,所有的侍卫一股脑全部出来,与此同时,冀诗玉家的后门慢慢打开,一个约摸六十岁左右的老汉慢悠悠的走出来,四下张望无人后,便向前走去,此人是冀诗玉的爷爷。
冀诗玉家中成员分别是他的爷爷,奶奶,母亲,妻子和一个嗷嗷待哺刚出生不久的儿子。
首先不能让女人出去抛头露面,儿子太小,所以此事只能落在了年迈的爷爷身上。
若不是他父亲因打仗而亡,怎会让他的爷爷做此任务。
商讨时,他也想过让他去,但若众侍卫出去后,人数与马匹不对,难免引起敌人的警觉。
若被敌人发现,那这个方法再无可行之处。
所以让他爷爷去送信也是无奈之举。
骑马二十分钟的路程,相当于十二公里,让老爷子走过去,用了三个多小时。
可到华府门口时,却被阻拦,不让进,好在老爷子及时拿出左侍卫的信物,才免去一场毒打。
本以为会顺利进入华府的老爷子,却依旧被堵在华府大门口。
要说这事,还得怪左侍卫,你说你好好的,拿什么信物不好,非得拿一个只有右侍卫才知道的信物。
而那个信物就是前面提到的荷花玉佩。
可以说荷花玉佩是二人的“定情信物”,也只有二人知道,别的侍卫是不知道的,毕竟二人的关系有违常理,有悖人伦。
其实也不能怪左侍卫,毕竟左侍卫随同大将军华仁轮出发的时候,清楚的听到大将军让右侍卫留守在华府门口的。
有圣旨的消息要第一时间来和平路通知大将军,也就是说没有圣旨的消息,他必须一直守在大门口。
而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等到右侍卫前来,证明没有圣旨的消息,也就是说右侍卫依旧守在华府门口。
为了方便又快速的带来救援,左侍卫直接拿出荷花玉佩。
只要右侍卫看到了,定会带着剩余侍卫前来。
奈何事情就是这么巧合,右侍卫早就被维十一抓住了。
华府门口只有正常巡逻的守卫,而守卫之中,依旧有昨晚收到书信的那个守卫。
再次面对这样一个普通百姓,守卫兴奋的同时又有些疑惑了。
兴奋是因为这个百姓年龄大,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可以近距离接触。
疑惑是因为恰巧在自己值班的16小时内连续遇到两个不同的百姓来敲华府的大门。
要知道,已经有很久没有百姓来敲华府的大门了,所以昨天晚上门卫才会格外的小心谨慎。
“你与二狗子是什么关系?”
门卫张口便问出了这么一句话,可能是路途遥远,老爷子太累了,一直坐在那里气喘吁吁,连连摆手,不知道是在说,我累了,现在说不出话,你等会儿再问,还是说,我不认识你口中的什么二狗子。
看着老爷的状态,不像是装的,门卫也没有继续问,转身回去拿出一碗水来,让老爷子喝下去。
良久,老爷子气顺通畅后,拿着手中的玉佩,说:“我已经拿出这信物了,你们怎么还不动作?”
“那位军爷说了,只要把这个信物给了守在门口的侍卫后,便会听我的话的。”
门卫清楚的听到了“守在门口的侍卫”的字眼,他知道,这说的是右侍卫,毕竟右侍卫在门口守了半个小时,但之后就离开了,一直没有逗留过。
门卫更关心的是后面的字眼,于是脱口而问:“听你的话?”
看着老爷子点头后,门卫继续问:“什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