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人性的弱点 > 第五章 磨砺心智,走向成熟

第五章 磨砺心智,走向成熟(1 / 1)

第五章磨砺心智,走向成熟

1.迈开成熟的第一步——勇于承担责任

不要总想着推卸责任,要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我的小女儿达娜这几天正在练习走路。

有一天,她想从冰箱里拿些吃的,但又够不着,于是打算搬一把小椅子到厨房,然后踩着椅子开冰箱。

她的这一系列行为正好被我看到,于是立即冲过去先要扶住她,但她已经摔倒了。

我把她扶了起来,这时,她做了一个惊人的动作:狠狠地踢了椅子一脚,然后骂道:“你怎么这么坏!害我摔跤!”

如果你对小孩的行为举止感兴趣,只需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很多类似的事情。

对于小孩而言,责备毫不相干的人或没有生命的物品,也许可以减轻自己遭受的痛苦,是一种极其自然和合理的行为。

然而,如果等他们长大成了成年人,还延续这样的行为和习惯,那就不正常也不合理了。

人们这种推卸责任的习惯自古就有。

当初,亚当偷吃了禁果,就把责任全都推给了夏娃。

他说:“因为这个女人的引诱,我才忍不住吃了禁果。”

这种行为不是成熟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也不是一个成熟的人。

一个人希望走向成熟,所走的第一步就是敢于承担责任。

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就必须承担起生活中的所有责任,当我们不再是小孩时,就不能在摔倒时像小孩那样通过踢椅子出气。

然而,依然还是有很多人习惯于像踢椅子那样推卸责任,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相比之下,推卸责任比承担责任更容易。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经历,是不是经常将责任推卸给身边的人,父母、领导、老师、爱人,甚至还有祖先、政府和子女,都是我们推卸责任的对象。

推卸到最后,恐怕只能质问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了。

我们只知道寻找一只承担责任的“替罪羊”,却从来不考虑自己承担责任。

提到替罪羊,我想起了英国都铎王朝时的一个旧俗,那时,英国王室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替罪羊”,是花钱雇来的普通人家的孩子,职责是在王室的孩子犯了错误以后,代替他们承受责罚。

如今,这种习俗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很多渴望推卸责任的人还是希望能够找个“替罪羊”。

如果找不到“替罪羊”,就会归罪于各种匪夷所思的原因,比如说家族遗传、时代变化等等。

还是来举个例子吧,我的培训班上一位学员的例子。

那天,我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是,如果希望获得好人缘,就要努力记住每个朋友的名字。

下课之后,有一位学员来找我,对我说道:“我希望你最好不要指望我能记住很多人的名字,因为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我从来都记不住别人的名字。”

我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呢?”

她回答说:“没有为什么,这是家族遗传。

我们家族所有的人在记忆方面都很差劲,我不认为我能有所突破。”

我略微停顿了一些,然后诚恳地说道:“以我之见,你的问题不是家族遗传的记忆力差,而是个人的懒惰。

在你看来,将不愿记住别人的名字的责任推给家族遗传,要比努力记住别人的名字容易得多,因此你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推卸责任。

让我证明给你看吧!”

之后,我给她做了几次简单的记忆练习,她练得很认真,所以效果很不错,但如果要完全提高记忆力,还需要练习很久才行。

现在,她的记忆力已经非常好了,原因就在于她接受了我的建议,没有再推卸责任。

不久之前,我在一位朋友的陪同下参观一个图书展览会。

在展览会上,我看到一张水平很一般的画作,就随口说道:“也许我的小女儿达娜画的画可能都要比这幅画好很多。

如果这也算是艺术品,我就敢自称是米开朗琪罗。”

那位朋友一向自以为自己在现代艺术方面很有研究,此时就反驳我说:“你难道感受不到人类的精神痛苦吗?

这正是这幅画所要表现的主题啊,原子时代人类的精神苦难。”

这就是我所说的推卸责任给时代变迁的行为。

一位水平一般的画家,都敢将自己的拙作归罪于原子时代。

对于习惯推卸责任的那些不成熟的人而言,他们总是能够找到一些外部原因,用以解释自己的某个缺点——实际上,这并不是解释,而是掩饰。

人们最喜欢将责任推卸到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比方说,青少年时期家境的贫穷或富足、父母教育方式的严格或松懈等等。

这样的情况也有例子可举。

我认识的一个年轻女孩,经常在我面前抱怨说她的母亲影响了她的人生。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就病逝了,被逼无奈之下,她的母亲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幸运的是,她的母亲既努力又有能力,很快就成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尽管这位母亲时刻都没有忘记教育自己的女儿,但结果却让人失望,女儿竟然将她视为自己的最大障碍。

在这个女孩看来,她的童年生活因为她的母亲的缘故而变得糟糕透顶了,因为她要随时和她的母亲竞争。

她的母亲对此感到困惑,她说:“我真是不明白她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这么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努力奋斗,目的无非是让她能生活得更好,有更好的机会和条件。

现在看来,我的一切努力反倒成了她的压力。”

我也同样感到困惑,我不明白,这个女孩是怎样将自己的表现与她的家庭环境联系起来的,这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

我的意见是,通过亚伯拉罕·林肯的例子,可以看出它们之间不应该有联系。

众所周知,林肯出生于一个贫苦之家,童年的生活不仅不宽裕富足,而且还非常拮据。

尽管如此,这些贫穷生活并没有给他留下阴影,也没有给他产生不利的影响,他也没有埋怨父母。

我认为林肯是一个成熟的人,因为他不仅不推卸责任,反而勇敢地承担起了他的责任——1864年,林肯发表宣言说:“我肩负着极大的责任。

对美国人民、对基督教、对人类历史、对上帝的裁决,都负有责任。”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宣言之一,林肯没有推卸责任。

除了把责任推卸给青少年时期的家庭环境,人们还喜欢给自己的种种行为“寻找一个心理学方面的借口”。

提出这一见解的是威廉·戈夫曼医生。

这位医生在他的论文《新生儿的精神病学》中提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医生惯坏了人们。

他说,人们求助于心理医生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企图推卸责任,因为他们希望能够为自己的错误或缺点找到一个心理学方面的借口,以便得到精神慰藉。

也许,心理学是好心办了坏事,当它在无意之间为那些惯于推卸责任的人寻找借口时,更多的人又将他们新的问题推卸给它。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咨询心理医生成了目前最简单、最流行的推卸责任的方法。

任何一个希望推卸或逃避责任的人,都可以躺到心理医生的诊疗椅上,与心理医生畅谈一整天,谈谈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成因。

不过,至少在目前,这还是一种奢侈的高档享受,需要付得起价钱才行。

在心理学诞生之前的更早时期,人们热衷于谈论星相学。

尤其是在16世纪,人们在逃避困难、推卸责任时,往往会说“我的星座不好”或“我的幸运星没有保护我”这样的话。

如果你愿意相信《圣经》里的故事,那么你可能会明白,耶稣有一项令人钦佩的品质,就是知难而上和决不妥协。

当有人请他化解痛苦时,他所做的不是找到替罪羊为这个人推卸责任,而是用行动告诉人们,遇到困难,不要只想着如何推卸责任,应该想办法承担责任,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更加美好。

有件事我敢肯定:如果原子时代真的能给人类带来希望或满足,那么我们需要准备坚强、成熟的性格,成为一个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人,才能迎接原子时代的降临。

2.盲目跟风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注意培养和维护自己独立的个性,不要盲目跟风。

从不盲目跟风的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第一条要求就是不要盲目跟风。

任何人都不能损伤心灵的完整性,否则,当你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借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时,你就开始犯错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为了维持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而极其擅长“借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如果他们听见爱默生的话,就会感到震惊了。

如果能够对爱默生的名言做一些诠释的话,我会这样诠释:“在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地借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通常来说,当人们身处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时,由于没有之前积累的经验参考和指导,就会习惯性地模仿处在相同环境下的其他人,顺应其他人的标准。

尽管这种情况情有可原,但如果贸然盲从和模仿,也是愚蠢的行为。

不论盲目跟风的这个阶段有多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总会得到一套属于他一个人的价值和标准,然后才可能按照这套价值和标准评判自己的处境。

举例而言,人们都知道诚信是好的,之所以能得出这一结论,除了是因为受到别人的教导,还因为也是我们自己长期观察和体会结果。

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忧心忡忡,因此,他们会尽量与自己所属的那个团体保持一致。

孩子们最喜欢和伙伴们做一样的事情,因为他们在意伙伴们的评价,希望被伙伴们接受。

如果这样的希望与父母的要求起了冲突,那就有些麻烦了,会让父母们很头疼。

举例而言,年轻的父母们最害怕孩子说“莉莎的妈妈都允许莉莎化妆了”这样的话。

即使是人人都认可的规则,也有因为受到严峻的考验而改变的可能。

现在的人都知道,奴隶制不是一个好制度,但它依然运行了几百年之久,就是因为没有人贸然反对,直到有思想超前的人站出来反对,它就逐渐瓦解了。

思想超前的人都是不盲目跟风的人,要知道,做到不盲目跟风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有时甚至还可能很危险。

因此,人们宁可站在人群里观望,也不愿意站出来提出改革意见。

人们只是看到了不跟风是危险的,却没有发现跟风的虚伪。

为了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之中,人们盲目跟风,顺应了环境,最终成了环境的奴隶,这使得人们忘记,人的自由体现在敢于和生活做斗争。

现在我认为,成长和成熟的定义,应该是“在父母等长辈的庇护下,完成自我发展”。

一个成熟的人是不会选择顺应环境的,因为这意味着躲进了懦弱者的避难营。

成熟的人也不必站在人群之中盲目跟风,相反,他们应该对所有事情都有自己的观点。

有一些人,认为自己肩负着某种特殊的使命,因此不必向人们宣扬任何关于人性及其价值的观点。

他们在这种特殊使命的驱使下,热情地奉献和付出,勇敢地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

这样的人也因此从来不盲目跟风。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坚信自己负有特殊的使命,他们很普通,可能就居住在我们隔壁。

这些人在各种压力之间摇摆,在遭到很多人反对时,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是自己错了,对自己的价值标准产生怀疑。

有人也许会觉得,不盲目跟风的人其实是一群行为古怪或喜欢特立独行的人。

这种观点是明显错误的,试想一下,当你遇到一个穿着套头t恤参加晚宴的人,或者一个人光天化日的大街上光着脚走路的人,你会认为他是有着独立的思想的高明之士吗?

恐怕不会吧?

你只会像看一只还没有完全进化的大猩猩那样看待他。

再重申一次,不盲目跟风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因此,当这样的人在受到几乎所有人的反对时,如果他愿意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那么他的勇气就值得所有人钦佩。

关于这一点,我可以举一个例子。

我在参加某个聚会时,人们谈论起了最近发生的一个新闻。

当时,在场的人大都赞同一个观点,只有一个男人坚持另一个观点。

起初,他只是礼貌地表示他有不同意见,但其他人不断要求他直言他的观点。

于是,他笑着说道:“这是一个愉快的聚会。

既然我的观点与诸位不同,我希望我能尽量保留我的观点。

但诸位不断追问,那我只好从命了。”

随后,他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果然遭到众人的群起围攻。

此时,他已经不能再为了氛围的和谐而做出让步了,只好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立场。

尽管他始终没能说服哪怕是一个人接受他的观点,但他却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就在不久以前,一些美国人还在过着依靠个人判断生存的日子。

当时,有很多人赶着马车前往荒无人烟的西部,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不能寻求专家的帮助,只能依靠自己。

生病了得不到医生的照顾,只能依靠自己的常识;发生冲突了得不到警察的保护,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盖房子找不到建筑公司,只能依靠自己是双手;肚子饿了找不到厨师,只能自己想办法果腹。

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一个难题,任何一个困难,不仅得不到任何来自外界的帮助,而且还必须尽快地做出决定。

他们很盲目,但他们不跟风,因为没有风可跟。

他们的表现怎么样呢?

事实证明,他们一直做得很不错。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都是专家的时代,已经习惯了凡事都依赖专家给我们拿出专业而权威的意见,不仅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意愿和能力,甚至已经丧失了自信,即使有独立的意见,也没有勇气坚持到底。

毫无疑问,专家们帮我做了很多,已经取代了我们的作用和地位,但我们每个人似乎都乐意这样。

我们已经是这样了,我们的下一代还有可能改变吗?

很遗憾,这种改变很难发生在他们身上。

目前,我们的教育趋势是针对一种既定的性格设定的。

在教育家华特·巴比看来,孩子们是按照政府需要的人格特性接受教育的,这种教育方式注定不大可能培养出杰出的领导人才。

没有领导,只有跟风者,又何谈改变呢?

另一方面,我们不仅需要培养出领导人才,还需要对跟风者进行必要的教育,以便让他们能够聪明地跟风,而不是盲目跟风。

如果要让我们的下一代愉快地接受教育,那么我们必须做到一点:让这些有个性的小家伙们有发挥个性的空间。

举例来说,不论他们是喜欢读书还是喜欢踢足球,不论他们是喜欢听音乐还是喜欢打棒球,我们都应该遵从他们的意愿,而不应该将他们视为不合群的另类。

那些将孩子送进公立学校,但又敢于对教育方式提出不同意见的年轻父母们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他们是很有勇气的一群人。

他们也会被一些人劝导,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意见,将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托付给教育专家去处理,但他们拒绝了这样的“好言相劝”。

我认识一对住在市郊的年轻夫妇,他们就是敢于对教育方式提出异议的代表。

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又有坚定的自信。

像他这样的人的确应该站出来。

经过一年多坚持,终于有一些人受到他们的影响,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此后,他们被任命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委员,发挥更大才作用。

最终结果是,不但他们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其他数百名孩子也受到了更好的教育。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

虽然人们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其他“专家”的影响,但在其他“专家”的生活里,他们却受着你的影响。

也就是说,你是你的“专家”的专家。

人们只是彼此影响着,彼此跟风凑热闹罢了。

有一件事实我们无法否认,保持自己本来的面目已经成了我们最难做到的事情了。

在当前社会,到处都充斥着大众商品、大众文化,个性越来越少,特色成了稀有物品,使得人们不仅无法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甚至都不能准确地了解自己。

在1955年的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仪式上,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哈洛·达斯发表了题为《维护独立的个性至关重要》的演讲。

他说:

即使你由于受到极大的外界压力而不得不对自己有所调整,但只要你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很快你就会发现,哪怕你试图用一种理性的方式调整自己,你还是会失去最为宝贵的尊严。

维护自己独立的个性是人类最神圣的需求,也是人类体现尊严的方式。

也许,盲目跟风能够让你得到片刻的宁静,但它终将打破这份宁静。

维护独立的个性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只有拥有独立的个性,人们才能拥有自我;只有拥有自我,人们才会思考诸如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来干什么、以后要去哪里这样的问题。

就在同一年,当波希·斯班德被纽约联合大学聘为名誉校长时,他发表演讲说,“人们有权利培养自己独立的个性,有权利通过这个途径追求自己、亲友乃至全人类的幸福”。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按照专家们的要求,培养和维护自己独立的个性,拒绝盲从和跟风。

3.没有谁可以替代你,你就是最独特的你

在这个世界上你是独一无二的,模仿别人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坚持自己的风格,才能做好你自己。

居住在北卡罗来纳州的艾迪斯·阿尔雷德小姐给我寄来了这样一封信:

我是一位敏感而又害羞的女孩,因为我很胖,脸颊上有很多肉,使我看上去比实际又胖了很多。

我的母亲很保守,她认为我不应该在穿衣打扮上追求完美,她还觉得如果衣服太过合身,很容易会弄坏,因此最好做的宽大一些。

我没有参加过聚会,也没有遇到过值得高兴的事情。

在学校时,我拒绝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因为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后来,我结婚了,嫁给了一位比我大好几岁的男人,生活的变化没有促成我的变化,我还是老样子。

我丈夫一家都很体面自信,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却做不到,尽管我处处模仿他们的样子。

他们也帮助过我,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让我变得更糟了。

我变得更加紧张和易怒,不敢见陌生人,甚至听见门铃响就心跳。

我知道我彻底失败了。

为了不让丈夫知道这些,每到公共场合,我就努力地假装很高兴,有时甚至显得很傻。

我知道我装过了头,因为之后的几天我会觉得很累。

有时候我都想到了自杀,因为我不知道我活着有什么意义。

看到这里时,我真是被吓了一跳,好在这位艾迪斯·阿尔雷德小姐最终没有选择自杀,来自别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改变了她的自杀的念头。

她继续写道:

给我的人生带来改变的是婆婆的一句不经意的话。

有一天,婆婆跟我谈起了她教育孩子的方法。

她说:“不管什么时候,我都要求孩子们坚持自己的风格。”

坚持自己的风格!当婆婆说出这七个字时,它们从我的脑海中一闪而过,却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发现,我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我没有坚持自己的风格,被自己带到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圈子中了。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我就完成了改变,变得懂得坚持自己的风格了。

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既发现缺点,也找出优点。

为了在穿衣打扮方面穿出品位,我学习了如何搭配衣服的风格和颜色。

之后,我主动走出门去,结交了很多朋友。

我还开始参加一些社团的活动,并且担任了社团活动的主持人。

其实,当他们邀请我当主持人时,我还是很紧张的,不过几次之后,我就获得了足够的勇气和自信。

我的改变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幸运的是我成功了,感觉比以前快乐多了。

今后,当我教育我的孩子时,我一定要将这些经历和教训告诉他们,并告诉他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坚持自己的风格。

我要说的是,“坚持自己的风格”是历史悠久的一则哲理,詹姆斯·戈登·吉尔凯医生认为这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很多精神方面、神经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疾病的形成,都与人们无法做到坚持自己的风格有关。

这正如安吉洛·派曲所说,对于一个人而言,不能坚持自己的风格,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情。

尽管如此,还有很多人宁愿放弃自己的风格,转而刻意地模仿他人。

这种现象在好莱坞等影视界相当普遍,也相当严重。

山姆·伍德是好莱坞最有名的导演之一。

在执导《战地钟声》《别了,希普斯先生》等影片之前,山姆·伍德的职业是房地产推销员,这些经历养成了他的商业个性,在做导演之后,他并没有放弃这些个性,因为他认为一些商业规则在电影界也有市场。

山姆·伍德曾经说,最让他感到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和说服年轻演员坚持自己的风格。

在这些年轻演员看来,模仿拉娜·特勒斯、克拉克·盖博,成为他们的影子,远比坚持自己的风格重要。

于是,山姆·伍德不止一次地告诫他们:“人们已经厌烦了这种风格,来一点新鲜的吧!”

也许是没能说服他们,他最后声称,要想拍出好的电影,最保险的方法之一就是不重用那些只知道模仿别人的演员,他说:“没有自己的风格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有些时候,人们对模仿别人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但在某些特定的时候,为了特定的目的,也选择放弃自己的风格,转而模仿别人。

这种现象在应聘面试的时候最为常见。

我曾经询问过一位名叫保罗·伯恩德的石油公司人事主管,求职者犯的最严重的错误是什么。

这位曾经面试过6000名求职者的人回答道:“要说他们犯的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一味地模仿别人,不敢表露自己的个性。

就拿回答提问来说,他们会琢磨你希望听到什么样的回答,而不是坦率地告诉你他的想法。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样做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因为谁都不希望听到假话。”

威廉·詹姆斯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般而言,人们使用到的心智只占到了总量的10%,还有90%都没有用到。

也就是说,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的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与我们应该取得的成绩相比,我们至少还差一半呢。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人们生活在自己设置的限制范围内,不求突破。

按照威廉·詹姆斯的说法,我们还有很多没有加以利用的心智才能,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模仿别人呢?

如果我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我们也许会真的变成别人那样的人。

在我们诞生以前,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人;等我们死去以后,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人,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模仿别人,破坏自己的独立性呢?

根据遗传学的理论,我们是由父母各自的23条染色体组合而成的,每一条染色体中又含有几百个基因,而任何一个基因的改变就能让我们的人生出现变数。

即使我们的生命被孕育了出来,也只有三百万亿分之一的几率,生出一个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人。

这就意味着,即使我们每个人都有300万亿个兄弟姐妹,也不可能有一个人与你一模一样。

上帝赐给我们如此独一无二的生命,我们又为什么要模仿别人呢?

多年以前,我走出密苏里州的农场,来到纽约这个大都市追寻我的梦想。

当时,我希望成为一位演员,于是报考了戏剧学院。

那时候的我真是可笑之极,我以为只要我报考了戏剧学院,就能实现当演员的梦想。

这是多么简单易行的捷径啊,我甚至纳闷为什么别人都想不到呢?

我还认为,想成为一位成功的演员,只需要多多观察已经成名了的演员,看看他们的优点是什么,然后将这些优点结合到我一个人的身上,就大功告成了。

事实证明,这是极其愚蠢的想法,我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模仿别人,最后悲哀地发现,我只能做好我自己,模仿不了任何人。

也许你会认为,有了这个惨痛的经历和教训以后,我再也不会模仿任何人了吧?

很遗憾,我的愚蠢让你失望了,因为后来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我要编写一本关于演讲的书,我又有了一个馊主意:借用其他一些相关书籍的成果,将它们组合后汇编成包罗万象的“大全集”。

既然这么想了,我就这么干了,花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这本“大全集”。

很快,我就发现,将别人的成果变成自己的成果,只会让它们变得枯燥乏味,人人讨厌。

只有坚持自己的风格,拒绝模仿别人,才能做好自己,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许多功成名就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比方说乔治·柯希文、吉瑞·奥德利和查理·卓别林。

当默默无闻的年轻作曲家乔治·柯希文有幸见到另一位作曲家欧文·柏林时,欧文·柏林以成名多年。

欧文·柏林很欣赏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于是打算花大价钱邀请乔治·柯希文做他的助理。

欧文·柏林这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在发出邀请的同时,他又劝告乔治·柯希文不要接受这个邀请,因为“如果你做了欧文·柏林的助理,你最大的成就就是成为欧文·柏林的替身。

如果你不做这个助理,你才会成为著名的乔治·柯希文”。

乔治·柯希文拒绝了邀请,接受了建议,多年以后终于成名。

吉瑞·奥德利来自德克萨斯州,说话带有浓重的德克萨斯口音。

起初,他本人也很讨厌自己的口音,于是就刻意模仿纽约当地人的说话方式,结果反而招致纽约人的嘲笑。

后来,他逐渐地接受了自己,并利用自己的特点,走上演唱乡村音乐的道理,最后获得了成功,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牛仔。

卓别林刚刚走上演员之路时,根据导演的要求,模仿了很多已经成名的演员,但反响一般。

后来,他放弃了模仿别人的路线,按照自己的风格表演,很快就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为现代喜剧电影的奠基人。

在这个世界上,你是崭新的和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为此感到高兴。

你需要做的并不是模仿别人,而是坚持自己的风格,做回你自己。

所有的艺术都是自我的体现,如果你想唱歌,你只能唱出自己的声音;如果你要画画,你只能画出自己的风格。

你是你自己的性格、经验和环境造就的,你只能经营好属于你的那座花园,也只能演奏好自己的乐章。

因此,赶快放弃对别人的模仿,按自己的风格生活吧!

4.别把自己看得太小了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喜欢自己,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苛求自己。

史麦利·布兰登医生在他的著作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对正常人而言,适度的自爱是心理健康的体现。

为了实现某种目的,适当地关爱自己也是正常和健康的。”

布兰登所言极是,如果想要心理的成熟和健康,自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不过,自爱就是自私自利和自我满足吗?

当然不是,相反,自爱应该是一种理智而清醒的自我认可,即在自尊和自重的基础上认可和接受最真实的自己。

一个懂得自爱的人,是一个不会热衷于比较自己与其他人有何差别的人,他们不会担心自己不如杰姆·琼斯那样积极上进,也不会担心自己不如比尔·史密斯那样充满自信。

尽管他也会反省和批评自己的过错,但如果他能证明自己的目的并没有错,那么他会努力克服弱点,改正错误。

即使有些弱点不能被克服,有些错误不能被弥补,他也会适度地原谅自己,不会因为这些原因而让自己生活在自悔自叹的痛苦之中。

不自爱的人的一个最显著的外在特征是过度自我挑剔和过度妄自菲薄。

要知道,即使是自我批评也不能过度,适度的自我批评有助于追求进步,如果超过了限度,就会起反作用,影响人们的积极行为。

曾经有一位女学员在课后来找我,告诉我说,她做的一次演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她说:“当我准备要开口时,我才发现我是胆小且笨拙的。

我看着其他人,觉得他们都比我有自信,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一点儿自信。

一想到这些我就更加没有勇气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接着,她继续详细地分析了自己的其他缺点,我认真地听着。

等她说完以后,我说道:“不是你的缺点让你没有发挥好,而是你一味地强调缺点,忘记了挖掘你的优点。

忘掉你的缺点吧,这样你才会自信,才会获得成功。”

事实的确是这样,有时候人们表现得失败,并不是由我们的缺点造成的。

缺点其实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引起人们注意的其实是优点。

就以文学作品为例,莎士比亚的戏剧里存在着大量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也存在着过度浪漫的地方,但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缺点,相反,人们认为它们都是经典之作——因为它们有着显著的优点。

换句话说,在优点面前,缺点就变得不重要了。

缺点是应该被改正的,而不是放在心上挥之不去的。

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缺点,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优点上,加强优点,就能扬长避短,就能不断进步和获得自我认可。

人们的心灵时常有一种罪恶感,再加上过去和现在犯下的过错,使我们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愿意认可自己,也不愿意喜欢自己。

为了摆脱这一切,只有埋葬过去,重新出发。

据说,现在正躺在美国各个医院病床上的病人之中,超过一半的人是因为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

他们的精神状态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根源都是不自爱,不能正常地与自己相处下去。

我无意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我只是觉得,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人们往往以取得的物质成就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导致更多的人也以同样的标准衡量自己,导致无法认可自己,无法自爱。

在内外交困之下,精神出现问题就在所难免了。

此外,我还坚信,由于当今社会普遍缺乏一种持续有力的宗教信仰,也加大了人们出现精神问题的几率。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怀特在其著作《正在进步的生命体》中认为,为了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人们必须对自己的精神和情绪做出相应调整。

不过,怀特也指出,做出调整是基于一种理想状态。

这种理想状态的前提是,人的本能是能够适应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的,而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这种本能是否具备创造和帮助成长的能力。

简而言之,怀特教授的意思是说,个性在自然成长中应该具备创造性的态度和能力。

我是赞同这种观点的。

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的正是清晰明确地了解自己所持有何种观点的人,因为人们的行为总是受到太多的影响,导致生活中哪怕是衣食住行事宜都不敢有自己独特的意见。

不仅如此,如果不能做到与周围的邻居保持步调一致,就可能出现精神状态方面的隐忧,不仅会感到迷茫和无助,还会导致不自爱。

我曾经的一位女学员就遇到过这种情况,这一切源于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是一位野心勃勃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的律师,不用说,这种人的最大缺点就是专横独裁。

他们的朋友圈以丈夫认识的人为主,而且这些人都是和她的丈夫类似的人,事业有成,以成就来衡量自己和别人的价值。

这位女学员原本不是这样的人,在受到这样的环境的影响之后,逐渐为无法达到他们的评判标准而感到痛苦,进而认为自己很渺小。

这种感觉让她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她开始不喜欢自己了。

实际上,这位女学员的问题不是不能自爱,而是不能适应丈夫给她带来的交际环境,导致她不愿意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希望变成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样子。

她应该明白,每个人在生活中有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照着别人的样子做出来的,而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体现出来的。

如果她能明白这一点,她就不会不自爱了。

对于她而言,首先要做到自我认同。

而自我认同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衡量标准,并不是依附于别人的标准评判自己。

当她达到了自己的衡量标准,就能恢复自信和自爱了。

只有培养出接受缺点的勇气和耐心,我们才能慢慢地认可自己。

但这并不意味着让我们降低标准,让自己的缺点变得更多。

这意味着,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事实: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不可能时时刻刻取得成功。

如果说希望别人完美无缺是错误的,那么希望自己完美无缺也是愚蠢的错误。

我曾经在一个俱乐部认识了一位女士。

这位女士就是一个追求完美无缺的典型代表。

不论做什么,她都力求做到完美,这导致她不论做什么都不相信别人,都要自己亲力亲为。

比方说,她要在家里开一个小型聚会,都会把每一步都计划得滴水不漏,更不要说让她写报告或发表演讲了,恐怕她一定会准备得筋疲力尽。

由于她的确很花心思,因此只要是她做的事,都是井井有条的,都堪称完美。

然而,她营造的这种完美太过冰冷和机械,感受不到快乐和人情味,没有几个人喜欢。

要求自己保持完美是自我主义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太过残酷了。

这种自我主义要求人们不仅要表现得跟别人一样好,甚至还要完全超越别人。

按照它的要求,人们做某事的目的是超越别人,并不是取得成功。

完美主义者也和其他人一样,总免不了要犯错误,但他们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们接受不了犯错和失败,会因此丧失自信,变得不喜欢自己。

我要告诫他们,不要这样苛刻地对待自己,应该自我放松,学着接受自己犯错,学着对自己保持信心。

哥伦比亚大学的亚瑟·加西教授认为,教育的一项能力就是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和认可自己。

同时,他也认为自我认可对教师也很重要,因为教师的工作“充满艰辛、满足、希望和痛苦”,如果他们不能接受自己,就不能更好地帮助人们做到了解和认可自己。

喜欢别人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那么,自爱是否也同样重要呢?

以我之见,这两者有必然联系,一个不喜欢别人的人,也不可能喜欢自己,因为当他对其他人产生憎恨时,正体现了他对自己的厌恶。

我曾经提出,人们应该留出一些时间让自己静一静,以便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正如马里兰州的心理医生里奥·巴特莫所说,人们在晚上睡觉前的独自冥想是学习怎样与自己相处的好办法。

独处是人们与外界交流的基础,能让我们更加客观地透视我们自己。

《圣经》里有句话说“安静时就能知道我就是神灵”,现在来看这句话依然是至理名言。

独处就好像是一股新鲜空气,对我们的心灵很有好处,学习如何与自己独处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就没有理由要求别人与我们好好相处。

假如我们需要依赖于外界或者其他人才能够获得快乐和满足,那么也许其他人会将我们当成麻烦,从而不愿与我们相处。

因此,我们的快乐和满足最好能够来自于我们自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可自己、尊重和喜欢自己。

这不仅对我们自己有好处,也能使我们与别人相处得更加愉快。

5.别指望他人感激你的付出

当你帮助了别人,最好不要指望得到感激。

在你帮助他的时候,你已经获得了助人的快乐。

最近,有人警告我说,如果我遇到某个正在生气的人,不出15分钟,他必然会跟我谈论那件令他生气的事情。

后来,我果然碰到了那个人,他果然跟我谈起了那件令他生气的事情。

尽管那件事情发生在11个月以前,但只要他提到那件事,就会不由自主地生气。

原来,在圣诞节期间,他为手下的34位员工发放了总计一万美元的奖金,却没有一个人对他表示感激。

他抱怨说:“既然是这个结果,我就不发这笔钱了。”

曾经有位圣人说过:“抱怨的人浑身都是有毒物质。”

因为这个原因,我只能对面前这位表示同情了。

他现今60岁了,根据人寿保险公司的测算,这位兄台的寿命大概还有15年。

可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他把时间浪费在对过去的事情的耿耿于怀上,我只能再次同情他。

还记得他为什么生气吗?

不是因为是否应该发奖金,也不是因为是不是发多了奖金。

他生气的根本原因是,发了奖金却没有人感激他。

他知道员工为什么不感激他吗?

也许是因为工作时间太长,也许是因为工资待遇太低,也许是因为员工认为圣诞节奖金是他应得的奖励,也许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员工们不敢表示感激。

当然,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比方说,员工的自私和不懂礼貌,总归是有原因的,但我不可能知道确切的原因,我只知道约翰逊博士说过的一句话:“在一般人那里得不到感激,因为感激是一种很有修养的东西。”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指望得到别人的感激,你就犯了错误,你太不了解人性了。

假如你拯救了一个人的性命,你会指望得到他的感激吗?

肯定会吧?

那么我告诉你,塞缪尔·莱博维茨在当法官之前,他是一位伟大的律师。

由于他的努力,78位犯人逃脱了电刑的惩罚。

你再猜猜看,这78个犯人中,有多少人向他表示过感激之情?

你猜对了,一个都没有,不仅没有人登门道谢,甚至都没有人给他寄一张圣诞贺卡。

如果你认为像塞缪尔·莱博维茨这样的普通人不应该被人们感激,那么我再给你举个例子。

在一个下午的时间内,耶稣让十个瘫痪在床的人能够站起来走路了,这算不算伟大之举呢?

结果呢?

有几个人对耶稣表示了感谢呢?

我们不必太失望,因为还是有一个人的。

也许耶稣是有些不甘心吧,就问自己的门徒:“另外的那九个人呢?”

门徒们回答说,他们已经走得无影无踪了。

耶稣的待遇尚且如此,那么我们普通人又凭什么指望得到比耶稣更多的感激呢?

你还不认为是自己错了吗?

也许你会说,你只是希望得到他们的感激之情而已,哪怕只是口头上、表面上或者是精神上的,并不要求他们付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那么我要告诉你,如果你指望他们在涉及实质性的东西——比方金钱——的事情上感激你,那是更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有人送给你100万美元,你会感激他吗?

我告诉你,不一定。

安德鲁·卡耐基就遇到过这种事情。

在他生前,他鼎力资助过一位亲戚。

可是,当他死了以后,这位亲戚却在咒骂他,这件事一定会让他感到震惊。

知道这位亲戚为什么咒骂他吗?

因为在他留下的三亿美元财产里,这位亲戚只继承了区区100万美元。

有一位名叫查尔斯·舒瓦格的人告诉我,他认识的一位银行出纳员挪用了银行的钱投资股票,结果血本无归,在他的帮助下,出纳员补足了银行的钱,没有遭到起诉。

后来,出纳员对舒瓦格表示感激了吗?

还好,他感谢了舒瓦格,但只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表示感激,后来反而处处跟舒瓦格作对。

也许你会说,指望一个与自己没有亲密关系的人的感激,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那么,你的意思是说,家庭成员之间就一定会互相感激吗?

好吧,让我来举一个例子吧,看看是不是果真如你所说。

我在芝加哥有一位朋友,他是最最普通的一名工人,在一家纸盒厂工作,每周拿40美元的工资。

后来,他和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寡妇结婚了,在寡妇的劝说下,他借钱供养那两个孩子上大学。

之后,为了还债,他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样的生活过了四年,在这四年里,他没有抱怨过一句,别人也没有对他表示过感激。

为什么呢?

在他的寡妇妻子看来,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在那两个孩子看来,也是理所应当的。

总之,这三个人谁都不觉得有什么可亏欠的。

按理说,抱怨孩子没有感激之情的父母大有人在,自古以来,人们也认为孩子应该对父母有感激之心。

但问题存在于,如果父母不这样教育孩子,孩子怎么会知道要感激父母呢?

有一个比喻说,忘记感激就像杂草,是天然长出来的,而感激之情就像花朵,需要人为的栽种。

如果孩子不知感恩,应该受到责备的也有可能是父母,因为父母并没有教会他们这些。

就像那位寡妇母亲一样,她自己都尚且不知道感激丈夫的付出,又怎么能教育她的两个孩子有感激之情呢?

她不教育,这两个孩子从哪儿学会感激呢?

我的一位姨妈一直独自生活,她的五个孩子都希望能将她接到家里一起生活,这是出于孩子们的感激之情吗?

可以说是这样,但又不完全是这样,除了感激之情,他们对母亲还有真正的爱。

在他们看来,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母爱的关怀之下,现在他们回报给母亲同样的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我需要最后提醒一遍,作为父母,如果希望能得到孩子的感激,自己就要先感激别人。

也许,对于接受帮助的人而言,忘记感激是他们的天性。

同样,如果给予别人帮助的人指望得到感激,那就是自寻烦恼了。

有一位住在纽约的老妇人,总是不厌其烦地抱怨她有多么孤独,因为她的亲戚们都不愿意来看望她。

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有人登门拜访她,她会花好几个小时说同一个问题,说在她的侄子年幼的时候,她很照顾他们,还资助他们上大学,直到她要结婚了,他们才离开她。

而现在,她的侄子们虽然也会回来看望她,但那不是因为感情,只是因为面子罢了。

其实,侄子们不来看她,也是因为听够了她的唠叨。

但这位老妇人实在是太希望侄子们能来看望她了。

但她发现,除了心脏病发作,她已经没有办法把他们叫回来了。

你会认为她的心脏病发作是装出来的吗?

当然不是,医生说,由于情绪不好,导致她的心脏极其敏感。

也许在这位老妇人看来,她需要的是来自亲戚们的关爱,但在我看来,她需要的实际上是别人对她的感激,但遗憾的是,她可能不会得到这些了。

在这个世界上,像她这样的人太多了,他们恰恰忘记了一点:得到某个东西的唯一方式不是索取,而是不计回报的付出。

不计回报的付出反而是获得某个东西的方法?

这句话听上去似乎太不切合实际了,其实它真的是获得幸福的最好方法。

关于这一点,我有亲身体会。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穷到有时候需要借债度日的地步。

尽管穷成这样,但我的父母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每年都会省出一些钱捐给孤儿院。

在我长大离开家以后,每到圣诞节,都会给他们寄一张支票,他们用这笔钱买了生活必需品,送给有孩子的贫苦人家。

他们没有拜访过那家孤儿院,也没有拜访过那些贫苦家庭,除了有人写信给他们之外,应该没有人感谢过他们,但他们觉得很满足,因为那些孩子得到了他们的帮助。

亚里士多德说过,最完美的人善于享受助人为乐的快乐。

我相信我的父母就是亚里士多德赞扬的那种人,施与别人而不求回报,追求付出的快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如果我们整天抱怨别人不懂得知恩图报,没有感激你的付出,这其实是我们的错误,我们违背了人性。

因此,不要再指望得到别人的感激了,如果能够得到感激,我们可以欣喜,如果得不到,也不至于难过。

如果我们要寻找快乐,就要明白,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付出而不图回报也是一种快乐。

6.学会放下,报复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报复仇人会更深地伤害自己,因而我们不妨就宽容他、原谅他。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去黄石公园游玩。

我和其他游客一起坐在茂密的森林里,等待“森林杀手”灰熊的驾临。

骑在马上的公园管理员告诉我们,在美国西部,除了美洲野牛和阿拉斯加熊之外,灰熊几乎是所向披靡的一员“猛将”。

灰熊出现了,它走到从公园旅馆里扔出来的垃圾那里寻找食物。

我发现有另外一只动物跟在它的身后不远处,而且灰熊似乎对它很容忍,允许它和自己一起寻找食物。

这只动物是鼬鼠,经不起一熊掌的打击。

但问题是,灰熊为什么不一掌拍死它呢?

原因是不划算,得不偿失。

在对待鼬鼠的态度上,我和灰熊意见一致。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场里,曾经在篱笆附近抓到过一只臭鼬。

后来,我又在纽约的大街上见过几次长着两条腿的臭鼬。

这些经历告诉我,实在没有必要碰到它们。

据此,我得出如下启示:当我们用仇恨的心理看待我们的仇敌时,就是付出了比他们更大的代价来制服我们自己。

在这种时候,他们可以趁机打败我们,我们的睡眠、饮食、健康和快乐都被他们控制住了。

这真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如果他们知道了这些,一定高兴极了。

我要说的是,即使是对待仇敌,仇恨的情绪也没有实际用处,不仅伤害不到对方,反而会扰乱我们自己的生活。

下面我将引用一段话,请你们猜一猜这话是谁说的。

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如果你受到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的伤害,那么你能做的只能是将他从你的朋友簿上除名,和他断交。

除此之外,千万不要考虑去报复他,因为一旦出现这种念头,对你自己的伤害将远远超过对他的伤害。

你猜到了吗?

也许你会认为这段话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说的,如果这么猜,你就错了。

这段话是警察说的,他们将它写在纽约警察局的布告板上。

同样的话莎士比亚也说过,他说“仇恨的火焰会烧伤你自己”。

也许你很奇怪,报复仇敌这么反而会让自己受到伤害呢?

一定能,而且还会伤害很多方面。

根据《生活》杂志的观点,报复心理会损伤人们的健康状况,因为“长期处在愤恨状态,会导致慢性高血压,引发心脏方面的疾病”。

关于“报复会伤及健康”的话题,耶稣也说起过。

他曾经告诫他的信徒说“要喜欢你的仇敌”,还说“原谅他们77次”,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患上心脏病、胃溃疡、高血压和过敏性疾病。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被证实得了极为严重的心脏病,医生郑重告诫他,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生气发火,因为心脏在最衰弱的时候,一旦出现愤怒情绪就可能丢掉性命。

这是真的吗?

记得几年前,华盛顿的一位饭店老板就是因此断送掉性命的。

这种情况一般都由心脏衰竭引起。

报复心理还会伤及人们的容貌。

我曾经见过一些人的面容因为愤恨而走形或布满皱纹,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再好的整形医生也无能为你挽回“颜面”了。

因此,对待仇敌的宽容之心就成了保护容貌的良方了。

此外,报复心理还会影响人们的事业。

关于这一点,我正好可以举个例子。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封信,是瑞典的乔治·洛纳写来的。

几年前,他一直在维也纳律师界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回到了祖国。

当时,他身无分文,也没有工作,因此很想尽快找到一份工作。

由于他精通多国语言,因此希望在国际贸易公司找到一份工作。

他投了许多求职信,但由于正处于战争期间,大部分公司都没有招聘的计划。

只有一家公司给他回了封主题不是拒绝的信,当然也不是录用他的信,而是指责他的错误的信。

这封信说:

你对国际贸易类公司的理解完全不对,这让我认为你是一个愚蠢之极且自以为是的人。

我们公司根本就不需要你应聘的那个职位,即使我们需要这样的职位,我们也不会雇用你这样的人,因为身为瑞典人,你连瑞典文字都写不流利,而且在语法上还错误百出。

看到这封信以后,洛纳被气得暴跳如雷。

他在心里说,就他还说我写不好瑞典文字,就他还说我的信错误百出,看看他的回信吧,才是真正的错误百出呢!想到这里,洛纳飞快地写了一封回信,将那个人也臭骂了一顿。

当他写完信以后,冷静了下来,想到:“我怎么能证明他出了错呢?

虽然我懂瑞典文,但它毕竟不是我的母语,也许我是真的犯了错,我自己还不知道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真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了。

虽然他的本意不是帮我,但他的确是帮了我大忙。

尽管他的信写得极不客气,但毕竟帮了我,我应该感谢他。”

于是,洛纳撕掉了刚刚写好的回信,又另外写了一封:

既然贵公司根本不需要雇用那个职位的员工,你还给我回信,对我真是太好了。

真是抱歉,由于我对贵公司了解不够,才致使理解出现了偏差。

我之所以再次给你写信,是因为我从别处打听得知,贵公司是国际贸易方面的领导者,想向你表达我的崇敬之情。

我知道在上封信里我犯了语法错误,对此我深感惭愧。

我会加倍努力学习瑞典文字,力求再不犯错。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我的帮助。

几天之后,那家公司再次给洛纳回信了,信中邀请洛纳拜访他们。

洛纳按照约定去了那家公司,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工作。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洛纳将那封报复的信寄出去,会是什么结果呢?

正因为他用宽容之心克制了报复之心,才换来了对方的善意。

既然报复仇敌会伤害我们这么多方面,我们还有必要报复他们吗?

就算我们做不到耶稣劝道的“喜欢你的仇敌”,就算我们不能原谅他们,可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和容貌,我们也要放弃报复。

古人常说,不能生气的人是傻瓜,不去生气的人才是智者。

曾经担任过纽约市长的威廉·盖伦在遭到险些让他丧命的刺杀之后,还说:“在每天睡觉之前,我都要原谅所有的人。”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说:“任何人都不应该仇恨别人。”

他能生气,也应该生气,但他不去生气,这样的人才是智者。

我曾经向担任过伍德罗·威尔逊、沃伦·哈丁、约翰·卡尔文·柯立芝、赫伯特·胡佛、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哈利·杜鲁门六位总统的顾问的巴洛克请教,他遭到政敌的攻击时,是否想到过报复,他回答说:“没有人能让我这么做。”

也许,巴洛克说得很有道理,除非我们自己愿意,否则没有人能够让我们产生报复心理。

千百年来,能够宽容地对待仇敌的人总是能够得到人们的敬仰。

在加拿大一个国家公园里,有一座用于纪念英国护士艾迪斯·卡维尔的山峰。

在战争期间,这位护士收容并护理了一些法军和英军的伤员,后来因此获罪,被押赴刑场。

在临刑前的那天早上,一位英国牧师前去探望她,她说道:“我不会怀恨或者抱怨任何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密西西比州流传着一个消息,说德国人正在鼓动美国黑人叛变政府。

当时,一些白人声称听到一位黑人教师兼传教士在教堂里呼喊“黑人们,为了生存和自由,拿起武器战斗吧”这样的话,人们据此认定这位名叫琼斯的黑人是德国人的内奸,把他押到了刑场,要处以绞刑。

在刑场上,人们呼喊着让琼斯开口说话。

于是,站在绞刑台上的琼斯发表了一通演讲。

他谈了他的人生理想,谈了他的受人欢迎的音乐天赋,谈了他为实现理想所做的努力。

他提到,为了在密西西比州一处偏僻的地方办学校,他变卖了自己的手表,而且也得到了一些白人的帮助。

人们听了琼斯的这些真诚感人的心里话之后,逐渐平静了下来,有些人甚至开始相信他不是德国人的内应,认为他不该死。

最后,在一位老人的感召下,人们释放了琼斯,甚至还为他捐款,帮助他创办学校。

后来,有人问琼斯,是否痛恨那些企图处死他的白人,琼斯回答说:“在刑场上时,我正忙着诉说比自己的遭遇更重要的事情,没有顾上怨恨任何人。

我没有时间悔过,也没有时间痛恨谁,我认为我能原谅他们。”

如果我们像仇敌一样,拥有和他们一样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那么,我们跟他们的人生也就完全一样了,也可能会和他们做一样的事情,到那个时候,我们还会痛恨我们自己吗?

还会报复我们自己吗?

所以,我们应该用印第安人的话来祈求上帝的恩赐:“在我穿上仇人的皮靴走了两个星期以后,请你保佑我不要像仇人那样仇视自己。”

因此,我们不应该痛恨我们的仇敌,反而应该怜悯他们;我们不应该报复他们,反而应该原谅他们。

7.吵闹毁了你的幸福

永无休止的吵闹就像魔鬼的诅咒,会毁掉幸福的家庭生活。

拿破仑·波拿巴的侄子拿破仑三世娶了当时全世界最漂亮的女人尤金妮·德伯为妻。

这桩婚事甚至遭到拿破仑三世的顾问团的质疑,顾问团成员认为,尤金妮·德伯虽然出生于贵族之家,但也只是西班牙的一个没什么名气的伯爵家族而已。

但拿破仑三世不这样认为,他已经被尤金妮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他说:“我了解她,她是一位值得我敬重的女人。”

尽管拿破仑三世和尤金妮的结合拥有人们所认为的一切幸福的条件——健康、美貌、财富、地位、感情和信仰——但他们相依相伴的生活却从来都没有发出过耀眼的光亮。

更令人遗憾的是,没过多久,他们的爱情之火就熄灭了,逐渐化为一片灰烬。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尤金妮永无休止的吵闹。

拿破仑三世可以让尤金妮成为皇后,可以倾尽全国的力量讨好她,甚至可以为了她献出皇帝的尊严,但不论他做什么,都无法让尤金妮闭嘴安静一点。

尤金妮不允许拿破仑三世有任何隐瞒她的地方,只是因为她多疑和嫉妒的性格。

为此,她甚至敢于在他处理国事时,闯入他的办公室扰乱他和国家要员们的会议。

此外,还不允许他独自思考或者散步,因为她害怕他和别的女人来往。

嫉妒心发作时,她会闯入他的书房或办公室,对着他或是哭泣,或是谩骂,总之,就是永无休止的吵闹。

拿破仑三世真是可怜,贵为一国皇帝,拥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却找不到一个能安静一会儿的地方。

那么,他有什么对策呢?

翻阅莱茵哈德的经典著作《一个帝国的悲喜剧》,我们可以看到拿破仑三世的可怜:

以后,拿破仑三世常常在夜里乔装打扮之后,带着亲随人员从皇宫的侧门溜出宫去,前去寻找那些等待着他的品性温柔的女人们。

有时他也会在巴黎的夜色中走走,去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呼吸一下自由而且安静的空气。

可以肯定,这一切的恶果都是尤金妮的永无休止的吵闹造成的。

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而且还是法国皇后,然而,由于她永无休止的吵闹,即使美丽,即使是皇后,都不可能拥有幸福的爱情。

这一切都是她自找的,她也是个可怜人。

在所有的能够毁掉爱情的烈火中,永无休止的吵闹是最要命的。

它就像是毒蛇一样,吞噬着爱情。

和拿破仑三世一样,美国总统林肯也是一位可怜的国家元首。

林肯在婚姻生活中所受的痛苦,甚至远远多于被人刺杀所受的痛苦。

枪声响起的那一刹那,林肯的痛苦也就结束了,但在之前的二十多年里,林肯怎么也躲避不开婚姻的痛苦。

林肯的妻子是一位脾气极其残暴的女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挑剔、埋怨和嘲讽林肯,关于林肯的一切她似乎都看不惯,甚至包括他走路的姿势。

造成这一恶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所受教育、家庭出身、脾气性格和思想觉悟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在一本专门研究林肯的著作中,作者亚尔伯·德贝韦瑞记录了很多林肯在婚姻方面的遭遇。

例如,他们刚结婚时,租住在欧利夫人家。

有一次,他们正吃着早饭,林肯夫人不知何故突然发火了,竟然当着众多房客的面,将一杯滚烫的咖啡泼到了林肯的脸上。

当时林肯的职业是律师,为了能多接一些业务,他和其他律师总是跟着法官到处办案。

每到周末,其他律师都回家与家人团聚了,只有林肯不愿意回家,原因就是回家要面对永无休止的抱怨和挑剔他的妻子。

在那本著作里,作者总结说“林肯夫人暴戾的行为举不胜举、罄竹难书”,而且还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

不过,令人幸运的是,林肯夫人的行为除了迫使林肯躲着她之外,并没有改变林肯的品行和才能。

另一位像尤金妮那样的永无休止的吵闹的女人,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夫人。

虽然托尔斯泰夫人终于明白了永无休止吵闹的危害,但显然她明白得太晚了一些。

在她即将去世的时候,她对守候在面前的孩子们说道:“你们的父亲的死,与我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们听了,忍不住号啕大哭。

他们都知道,父亲之所以死去,就是因为再也承受不住妻子永无休止的批评、抱怨和唠叨了。

这位即将面见上帝的老太太,说了一句实话。

本来,托尔斯泰夫妇的结合,应该会因为优越的环境而获得幸福快乐。

要知道,托尔斯泰极有名望,他创作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为他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他有无数终日相随的崇拜者,他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被人们记下。

此外,他们还有大量的财产和伯爵的地位,这注定了他们的婚姻比任何人的都要美满。

起初,他们自己也相信会得到幸福和快乐,因此他们才会共同向上帝下跪乞求赏赐和保佑。

但过了没多久,就发生了惊人的意外,这件意外导致托尔斯泰性情大变,变为一个与之前截然不同的人。

首先,他为自己创作的“大部头”感到羞耻,转而创作精短的小册子。

其次,开始宣扬和平和消灭贫穷的思想。

他还决心完全而真实地遵从耶稣的训导,将所有的财产分与他人,自己过着朴素的农家生活。

总体而言,托尔斯泰的人生是一出悲剧,造成这一出悲剧的原因就是他和妻子的结合。

托尔斯泰希望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而他的妻子却喜欢奢侈繁华;托尔斯泰不在乎名誉和地位,而他的妻子却极为注重名声;托尔斯泰认为钱财是罪恶的,而他的妻子却视金钱如生命。

就因为这些原因,在他们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他的妻子不断地指责抱怨和辱骂他,如果他稍加制止,她就躺在地上又哭又闹,甚至声称要服毒或者跳井。

在托尔斯泰夫妇的婚姻生活中,有一幕是历史上最催人泪下的:这一个晚上,年迈的托尔斯泰夫人跪在托尔斯泰膝前,求他朗诵几十年前他写的日记,那些日记是赞美他们的爱情的诗句。

当托尔斯泰读到那些永远也不可能再回来的幸福时光时,他们哭了。

现实的生活和他们多年以前的爱情梦想相差太多了。

后来,在托尔斯泰82岁时,他认为再也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了。

于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悄悄地离开妻子,一个人走在寒冷漆黑的夜里。

11天之后,这位老人因肺病发作死在了一个车站上。

在死的时候,他留下遗言,不希望他的妻子来看他。

这就是托尔斯泰夫人终日永无休止吵闹换来的结果。

看看尤金妮皇后、林肯夫人和托尔斯泰夫人永无休止的吵闹换来了什么结果?

也许人会认为,她们的吵闹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值得同情的,可是,她们自己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了吗?

没有,除了毁了自己幸福快乐的生活,就是换来了爱情和婚姻的悲剧。

也许她们终究会醒悟,终究会埋怨自己,可是,已经于事无补了,没有任何意义了。

贝斯·海伯格是纽约一家专门审判家庭纠纷的法官,在查阅了数千份申请离婚的案卷之后,总结说,男人们之所以提出离婚,多半是因为女人永无休止的吵闹。

因此,保持家庭生活的和谐快乐,就是女人们一定要切记不要永无休止的吵闹。

8.没有人会踢打一只死狗

不合理的批评是一种隐藏极深的赞赏,它说明,你的成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1929年时,美国教育界发生了一件大事:位列全国第四的芝加哥大学将聘请年仅30岁的罗伯特·哈金斯出任新一届校长。

这件事情震惊了美国教育界,很多知名人士都赶往芝加哥大学参加这位年轻校长的就职仪式。

八年前,罗伯特·哈金斯进入耶鲁大学就读。

在大学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打临时工赚钱,不仅做过服务生和家庭教师,甚至还做过伐木工人。

没有人能够相信,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在八年后会成为芝加哥大学的校长。

由于罗伯特·哈金斯实在太过年轻了,教育界的大佬们根本没有将他放在眼里,他们疯狂地攻击他,说他没有管理高等院校的经验,秉持的是荒谬的教学理念。

在他们的影响下,很多报纸也开始刊登攻击罗伯特·哈金斯的文章。

面对这种情况,罗伯特·哈金斯的父亲说道:“尽管情况很糟糕,但是我认为,没有人会踢打一只死狗。”

我也是这样认为,人们只有在面对一条极其凶猛的恶狗时,才会拼命地踢打它,才会在踢打中感到满足。

发生在罗伯特·哈金斯身上的事情,后来也发生在了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身上,不过,当时他还只是英国的一位亲王。

在14岁时,这位亲王在达特茅斯海军学院读书。

有一天,一位教官看见他一个人躲在暗处偷偷哭泣,就问他原因。

他吞吞吐吐地道出了原委:一位低年级学生打了他一顿。

教官将这件事报告给了院长,院长立即召集所有人开会,说道:“虽然亲王对此事并不在意,但作为校长,我有责任将这件事调查清楚。”

后来,那位踢打了亲王的学生承认了错误。

他告诉院长,他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以后可以跟别人吹嘘说他曾经打过国王。

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如果你被别人批评了,那么原因也许并不是你有什么过错,而是因为批评你可以给他们带来一种成就感,让他们感到自我满足。

你被别人批评了,这也说明你所取得的成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每一个面对这种批评的人,都不应该感到沮丧或失意,要知道,不合理的批评其实是一种掩藏得很深的赞赏。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是靠着批评比自己更有成就的人来获取自身的成就感的。

就在我写作这一章节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位女士的来信。

在这封信里,她批评了一位名叫威廉·布斯的将军。

她之所以将这封信寄给我,则是因为我在广播电台的讲话里赞扬了威廉·布斯。

威廉·布斯是“救世军”的创建人,毕生致力于救助穷苦之人,但这位女士却在信中指责说,他曾经将800万美元的救助基金据为己有。

我敢打赌这是毫无根据的诽谤,她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挖掘真相或伸张正义,只是为她的批评寻找借口罢了。

对于这种人,我能说什么呢?

我只好将她的来信扔进垃圾桶,然后在心中暗自庆幸我没有娶这样的女人为妻。

她的信没有影响我对威廉·布斯的看法,却影响了我对她的看法。

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话,“品行不端之人的快乐,是建立在伟大之人的过失上的”。

耶鲁大学的校长,会是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吗?

恐怕没有人会怀疑他们的人品,但担任过耶鲁大学校长的迪莫斯·德怀特的品行却值得人们怀疑,因为他以批评诋毁一位总统候选人为能事。

在我看来,德怀特对这位总统候选人的评价,像极了德国人对阿道夫·希特勒的评价,他说:“如果让他当选总统,我们的国家将会陷入道德沦丧的境地,会导致国将不国。”

可是,他批评的这个人是谁呢?

托马斯·杰斐逊!是起草《独立宣言》的“民主先驱”托马斯·杰斐逊!

历史上遭受这样的批评的美国总统不在少数,除了托马斯·杰斐逊之外还有很多。

有一位总统,被人们称为“骗子”“伪君子”和“谋杀犯”,很多报纸也刻意诋毁他,刊登了一张他被送上断头台的漫画。

事实的结果会让人们很惊讶,因为这位总统竟然是乔治·华盛顿!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说,你所举的例子都是一些成年旧事了,时间过了这么久,人性总有些进步。

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看一些最近的例子吧。

1909年4月,在南极探险的皮尔里·艾德温一举成名,为世界所知。

虽然皮尔里出名了,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遭遇了极力阻挠。

一方面,匮乏的补给和寒冷的环境险些要了他的命;另一方面,华盛顿的海军军官们出于私利,对他取得的成绩怒不可遏。

为了出气,他们指控皮尔里打着研究的旗号搜刮钱财,供自己在南极挥霍。

很多人相信了他们的鬼话,转而攻击皮尔里。

危急关头,多亏时任总统的威廉·麦金莱出面干涉,才使得皮尔里能够继续他的事业,否则也不可能在1909年4月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现在,让我们来试着讨论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遭到人们批评的这些人,如果想要避免这样的批评,应该怎么做呢?

我已经说过,很多以批评别人获取成就感的人,批评的往往是比他们有成就的人。

那么,要避免被批评的最直接方法,就是不要取得任何成就。

对于皮尔里而言,不要前往南极探险,而是听话地坐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里,就不会引起海军高官们的眼红了。

同样,华盛顿和杰斐逊不要担任总统,威廉·布斯不要救助穷人,罗伯特·哈金斯不要出任校长,也不会被批评了。

但这样做真的可以让他们闭嘴吗?

要知道,总得有人担任总统,也总得有人出任校长、救助穷人和考察南极,难道为了避免被他们批评,人们就不做这些工作了吗?

由此看来,矛盾的根源还在这些人自己身上。

解决之道也很简单: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在成就中获得自我满足。

9.不公平是这个世界上的真相

不要对不公正的恶意批评有所反应,否则只能招致更多批评。

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就好。

我曾经访问过美军海军陆战队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少将斯梅德利·巴德勒。

在那次访问中,他告诉我,年轻的时候,他极其渴望取得成就,希望得到每个人的注意和好评。

由于这个原因,他接受不了人们哪怕是最轻微的批评。

然而,30年的军旅生涯改变了这些,他变得坚强无比。

如果现在有人像呵斥一条狗那样呵斥他,他都懒得抬头看一眼。

这都是因为他已经经受了最不堪的骂人词汇的“洗礼”,不在意别人的批评了。

这位少将也许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现在的极端是对批评太过无动于衷。

但还有很多人处在另一个极端,太将批评当回事了,曾经的我就是这样。

几年前,我还在办一些培训班,《太阳报》的一位记者慕名来找我参观采访。

采访结束以后,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批评了我和我的培训班。

看到报上的批评,我很生气,认为他侮辱了我,我发誓要让他受到惩罚。

于是,我给《太阳报》的主席打电话,要求他们刊登一篇正面报道我和我的培训班的文章。

现在回想起那件事,我觉得是惭愧。

要知道,可能有一半左右的读者根本就没有看到那篇批评我的文章,在看到的读者中,又有一半可能并不在意,在意的读者也可能在几周之内就忘记这些。

很多时候的确是这样,没有多少人会真正关心别人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在忙着关心自己,他们关心自己的轻微头疼甚至超过关心别人的死亡。

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我发现我根本无法避免被批评和攻讦,那么我是否应该考虑另一个我能决定的问题,就是是否要受这些批评的影响。

考虑的结果是,我不必受它们的影响,应该对它们置之不理。

当然,我需要在此加以说明一点,我并不是置之不理所有的批评,我只是置之不理那些不公正的恶意批评。

对于公正中肯的批评意见,我还是会虚心接受的。

我访问过美国国际集团的总裁马修·布鲁斯。

当我问起他是否在意别人的批评时,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的确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

那个时候,我时时小心,处处留意,只是为了能够给所有人留下一个完美无缺的印象。

如果有人对我有意见,或者批评了我,我会觉得很苦恼,很丢人。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我得罪了第一个人,原因说来可笑,我得罪他是为了取悦第一个批评我的人。

之后,我又忙于修复和他的关系,结果得罪了更多的人。

经历了这些以后,我终于发现,为了不让别人批评我,我需要取悦更多的人,也会得罪更多的人。

于是,我对自己说:“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你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批评,因此一定要习惯被批评。”

对我而言,这个方法很管用,因为从此以后我不再刻意追求完美无缺,我只是尽力做到完美无缺。

我给自己撑起了一把伞,当有批评砸向我时,都顺着雨伞滑落到了地上,不会掉到我的身上让我难受了。

马修·布鲁斯的办法很管用,但作曲家蒂姆斯·泰勒的做法更值得人们称道,即使在公共场合遭遇批评,他都能镇静、坦诚地一笑而过。

蒂姆斯·泰勒曾经在周日下午做音乐电台的评论嘉宾,无意间得罪了一位女士,那位女士写信批评他是“骗子”“叛徒”和“白痴”。

结果,蒂姆斯·泰勒毫不在意地将这件事写进了他的自传《音乐人生》之中,并评论说,“起初我认为她只是有口无心,于是在后来的电台节目中还宣读了她的来信。

后来,我又收到她的第二封信,她依然坚持称我是骗子、叛徒和白痴”。

蒂姆斯·泰勒面对批评、处理批评的方式让我敬佩不已,因为他的方式不仅是镇静和坦诚的,还富于幽默感。

幽默地面对批评,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有一次,查尔斯·施瓦布受邀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做演讲。

在演讲中,他坦诚地告诉这些年轻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是一位德国工人教给他的。

当时,那位年迈的钢铁工人与工友起了争执,结果被丢进了一条河里。

后来,施瓦布遇见那个老工人,就问他,到底说了什么被人家扔进了河里。

老工人回答说,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一笑而过。

对于那些总是遭受不公正批评的人而言,“一笑而过”这四个字完全可以成为他们的座右铭。

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不公正的恶意批评,也许亚伯拉罕·林肯就会倒在南北内战时那片排山倒海般的批评之中。

正是凭借着堪称经典的处理批评的方法,林肯才坚持到了最后,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关于如何处理这些批评,林肯说道:

如果我能做到不对任何一条批评意见有所反应,那么他们也只好就此打住了。

相反,如果我积极回应,哪怕是有理有据的辩解,只会招致更多的批评。

对我而言,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麻烦。

我应该做的是在我认为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努力,继续尽力而为,直到我生命的结束。

到最后,如果事实证明我的确是对的,的确不应该受到任何批评,那么所有的批评都是毫无意义的,都不攻自破了。

林肯的这番话对你有启发吗?

它受到很多人的推崇,麦克阿瑟将军的指挥部里贴了一份,温斯顿·丘吉尔的书房里也挂着一份。

在美国众多的“第一夫人”中,罗斯福总统的夫人算是拥有最多的朋友和最多的仇人的一位,所有人都知道,她经常遭受批评。

于是,我向她请教,该如何处理这些批评。

她告诉我,年轻的时候,她也很惧怕人们的批评,为了避免被批评,她什么都不敢做。

然而,罗斯福总统的姐姐却对她说道:“不要在意别人是怎么评论你的,应该在意的是你做的是不是好事。

如果你做的是好事,别人还批评你,那就是他们错了。”

这句话成为在日后的岁月里指引她的明灯。

她据此总结说:“如果别人要批评你,不论你做什么他们都会批评,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他们也一样批评。

既然如此,还不如做一些你认为对的事情。”

在面对批评时,我们不必伤心绝望或自暴自弃,即使被人欺骗、出卖或者背叛,也不应如此。

当年耶稣就被门徒出卖和背叛过,我们终于有了和耶稣一样的遭遇。

想想吧,我们凭什么让自己比耶稣还幸运呢?

想通这些,我们就不会被那些不公正的恶意批评所影响和困扰,我们才能做到林肯和罗斯福夫人所说的,继续尽力做好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更何况这些事是我们回击批评的最好武器。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从爱情公寓开始的影视世界 人在木叶,科学成就血继网罗 转生成青蛙 海贼之增幅大将 我在繁星记录异闻 我在柯学世界当房东 人在木叶,战场收尸十年 斗罗之光暗之刃 柯南之我被卧底包围了 超神:我老婆是琪琳文文文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