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回到清朝做盐商 > 第一八八章 集体农庄

第一八八章 集体农庄(1 / 1)

人忙碌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李存训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董书恒当天要做的事情,过去做过的事情,以及将来要做的事情。

这个本子可能算是淮海军的最高机密了。李存训一直是贴身保存,用完的本子会送到淮海军的档案室里面封存起来。

李存训也是接受传统国学教育长大的。他知道皇帝身边都有史官记录起居注。

他把自己现在要做的事情当做记录起居注一般,把这当做一件神圣的使命。

李存训在小本子上补上:“5月2日下午,总统于大丰火药实验室见舍恩拜先生,谈无烟火药发明事宜,为舍恩拜提供重要建议一条。”

翻到后面一页,写着:“5月3日,北上视察灌溉总渠工程。走访集体农庄。表彰工程建设先进代表。”

淮海军的三横一纵工程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现在已经完成了工程的第一期目标,由于现在进入了梅雨季节,水量太大,所以后续的工程暂时不开展了。

原来招募的近百万流民现在进入了安置生产阶段。沿着灌溉总渠的两边一个个集体农庄还有农垦局的农场拔地而起,流民们大部分都被安置进了农庄。

这些流民集体农庄跟淮海军的农场有些不同,土地是分到各家各户的。农庄的农民有土地的使用权,但是土地的所有权在集体,确保土地不会随意的买卖。

除了不能自由买卖之外,其他方面都跟自己的土地一样,同样可以传给子孙后代。集体农庄现在还不收税,等一年后才要跟其他农村土地一样交公粮。

之所以没有全部办成原来的那种企业式农场,是因为当初淮海军招募流民的时候有过承诺,每一个参加水利工程建设的人都能够分到十亩地。

但是呢,这些人都是一无所有的流民,直接把地分给他们,他们也没办法种啊!

要是强制他们进农场工作,又违背了当初的承诺。

所以董书恒就想到了农村集体农庄这个模式。

土地归农庄集体所有,每个集体当初都是一个施工段出来的,大家之前相互之间非常熟悉也方便集体管理。

当初在分工段的时候,淮海军还特意将同一宗族的人给分了开来。防止同一个宗族把持集体的权力,欺压小的宗族。

宗族之间相互欺压一直是中国农村的一个顽瘴痼疾,直到21世纪都还没有完全消除。

董书恒的马车穿过了射阳河闸口旁的大桥,沿着海堤大道,再往前走没多长时间就到了苏北灌溉总渠。

这条总渠西连洪泽湖,东到大海,呈东西走向。不仅排除了洪泽湖的水患,让洪泽湖的湖水能够顺着总渠一路排到大海。让原来的洪泽湖变患为宝,真正成了造福百姓之湖。

马车先是到了临海镇,这是一个新成立的乡镇,原先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总渠修好之后,有大量的水源可以浇灌这些盐碱地,让这里变为良田。

透过马车的车窗,董书恒可以看到平原上在修整农田的安置流民。这些在河工工地上忙碌了一年的流民。

现在又开始修整自己所在农庄的土地。他们先要除掉荒草,再将土地翻开。

每个农庄都有淮海军配给的大牲口。这些大牲口也是在工地上刚出好力,现在跟这些流民一样活跃在农田中。

这些农田被休整好之后会被一条条小沟渠分割成整齐的一块块。田地周边还有田埂,这样田里就能够蓄上水了。

含有盐碱的土地要先用犁深深地翻开,再用水泡,泡了一段时间,等土壤中的盐碱充分溶解之后,再将含有盐碱的水顺着这些水渠排进大河,流入大海。

这样反复几次,土地才能够种上庄稼。不过这一季显然是来不及种植水稻了。只能先种上其他作物了。

临海镇是一个新建的小镇。之前淮海军为了方便管理流流民,成立了工程兵团,将流民们进行半军事化编组管理。由每个团负责一段工程的施工。

现在主要工程结束了,各个工程兵团也都解散了。原来的一个个连队成了现在的村民小组,几个村民小组组成了一个个集体农庄,然后十几个农庄组成一个集镇。

这个镇子原来就是一个工程兵师部所在地了,现在改成了镇子,实际上人还是那些人。原来工程兵团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现在沿用了下来。

这个镇子一共有十几个集体农庄,加在一起的总人口大概有几万人。几万人的规模在很多地方抵得上一个小县的规模了。

但是这里本来就地广人稀,一切都是在白纸上作画,为了压缩管理人员的编制,淮海军全部使用这种大型集镇的模式。

镇子上最大的建筑是学校的礼堂,这个礼堂不仅学校用,整个镇子上重要的集体活动,或者组织看戏都在这个地方。

地方上的硬件设施还有很多地方都不完善,现在人手从河工工地上抽调出来了,镇子上的一些修路建房的基础工程陆续开工了。整个镇子给人的感觉有些像个大工地。

淮海军的治下一切都是这么快节奏,民众的力量被发挥的极致。基本上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如果在以前那就是暴政了,但是淮海军的治下却没有出现怨声载道的现象。那是因为淮海军虽然也是用民力,但是都不是无偿的。

民众在劳动中没有越来越穷困,而是越来越富足。所以他们现在才愿意这么辛苦。要是清廷搞这些工程,肯定是强征劳役。

百姓们不仅仅要付出劳动,家庭会面临没有收入的窘境。因为被征去服劳役的都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在古代,每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就是家中的顶梁柱,很可能要负责一个家庭的生计。

……

董书恒来到礼堂的地方,已经有一群人等在那里了,为首的一人正是冯道利冯老先生。

对于冯老先生,董书恒向来是非常的敬重,这是一位对国家民族有着浓厚感情的老人,也是一位有着无私奉献精神的老人。

“老师好,董书恒大跨步走上前去,向冯老先生行了一个学生礼。”

“你这个总统当的,天天都看不到人,把我们这些老家伙当牲口使,怎么现在有空了?”冯道利假装责怪地说道。

一旁的人都跟着偷笑。在他的身旁是他的几个得力的学生,靠的最近的正是杜辉。

“老师瞧您说的,您要是累了就回书院去休息,可没人拦着您,您不要忘了自己还是水利学院的院长,可不仅仅就这几个学生。”董书恒向他的身边指了指,也跟自己的冯老师打趣道。

跟魏源相近的几个老家伙,董书恒都是以老师相称。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你魏源有什么好东西都得拿出来共享,现在得了个好徒弟,自然也的大家一起共享。

“哼,你就想把老夫困在在那个象牙塔里,是想将老夫憋得生锈吗?”

“老师,您看看,还是您自己愿意在外面吃苦,可不能怨学生。您老以后想干嘛就干嘛。反正学生就负责帮您赚钱,帮您找人手。”

“好了,不为难你了,带你去看看我们的成果吧。”

说着,迈开老腿在前面带路。董书恒带着一大票人,紧紧地跟在冯道利的身后。不过董书恒明显感觉到老人自从上次生病之后身子佝偻了很多。

众人来到一个小厅内,这个厅有一个大窗户,光线透进来,通过刷的雪白的墙面反射,照得厅内敞亮通透。

厅的中间是一个巨大的沙盘。沙盘做的很逼真。

董书恒一看就知道这是苏北地区的沙盘,沙盘上面用蓝色的细沙清晰地标出了湖泊、河流、大海,用褐色的泥土做成陆地,连地形都呈现得很清楚。

董书恒一眼就看到一条从洪泽湖东面连接大海的笔直河流。

“总统,你来看,这条就是灌溉总渠,说是渠,实际上可以算是一条大河,他的潜在径流量不低于淮河。”现在开始谈正事,冯道利也不再跟董书恒倚老卖老了,连称呼都改过来了。

“它分成了内外两层堤坝,平时的时候,河水通过内堤坝内的河道流淌。遇到洪水的时候就会启用外堤坝与内堤坝之间的河道进行泄洪。”冯道利继续说道。

“老师,这样内外堤坝之间的土地不就浪费掉了吗?”董书恒疑惑道。

“一看你就是把最近的政务都给荒废了,我们已经提交了报告给军政府。这些夹堤内的土地是可以耕种的,而且经过洪水之后,这些土地都非常的肥沃。”

“洪水周期是可以预测的,而且每年那个时间会有洪水过境是有一个大概的时间。只要种植的作物提前收割就可以了。”

董书恒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这种模式跟尼罗河两岸的种植模式很相近。洪水并不都是坏的,尼罗河两岸发达的种植业就非常依赖尼罗河的洪水。

后来尼罗河上游修建了著名的阿斯旺水坝,洪水被控制住了,埃及的粮食产量却在急剧减少。

董书恒之前只是看过这几个工程的报告,但是这一年来他一直在东奔西走,根本就没有时间具体过问这件事情。

这件事请一直是冯道利老人家在亲自抓,董书恒只关注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工程款的事情,他让财政部要全力保障工程用款;另一件事情就是流民的事情,这件事情前期是他部署的,涉及到淮海军军政多个部门协同完成的。

至于后来的工程情况、工程进度,他基本上没有过问。

为什么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几位老先生帮他守着家,确实让董书恒省心了很多,正因为如此,董书恒才能够放心地到处跑,完成他的布局。

今天两个拖油瓶跟在后面,难得的很安静,可能看到有一位总统都非常敬重的老人家在,有些拘谨吧。

笃姬和尚泰王还没有从那么大的工程中醒过神来呢。刚开始跟董书恒出来视察工程,只是走走看看,感觉还没有那么深刻。

现在看了这个沙盘,终于对这个大工程有了直观的了解。结合他们实地看到的情况,如何能让这俩个小国出来的孩子不震惊呢!

了解情况只是一个前奏。接下来,董书恒要在这个礼堂表彰了在这个工程中表现优秀的淮海军军政人员以及流民代表。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隋末我称王 挽唐巴东五溪蛮 我在大秦能上网 最强教官系统 我要做明世祖 大唐:开局为李二平反 女尊:老子是男版花木兰! 从四行仓库开始 重生女尊之我只想要活下去 替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