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她就不打算做牛奶冰棍了,等过两年家里的牛产奶了,到时候原材料才便宜。
同时。
因为有徐管家的安排。
红薯粉条作坊跟腐竹作坊,很快就开了起来。
加上再过来的军中三家人,红薯粉作坊里有了五个人负责干活儿,腐竹作坊则只有三个人。
人数少了点,不过也够用了,因为从其他村子里买来的红薯跟豆子也不多,刚好能完成订单,叶荞就没有让徐管家再多增加人工。
如此一来,地里的活儿,就需要请人扯草了。
徐管事就从外村请了五个人帮忙干地里的活儿。
同时。
在端午节过后。
村里也开始收麦子跟豆子了。
麦子是春麦。
叶家虽然没有种,但家里之前叶老爹买的十亩良田里面有几亩旱地,需要上交税收,粮食约莫要上交两百多斤的样子。
叶老爹只好提前去镇上买,因为各处都开始收麦子,因而粮价也降了两文,差不多就是往年夏季粮食的价格,等到了来年春季价格又会涨上去。
村里忙。
山上水塘的活儿,就停工了三日。
家里的汉子几乎都忙着回家收粮。
等粮食收完,就是交税粮了。
在清水县,一共收两次,五月一次,八月收稻谷后一次,收的比例都是一样的。
虽然不算重税,可也不算轻了,毕竟很多村民家的产量并不多,也就亩产三百来斤的样子,这还是照顾得好的人家的收入。
像地薄的,最多就亩产两百斤。
等收税粮的衙役从村里离开,村长抽着旱烟,叹息了一声:“今年还不错了,大家都没有交不上的,家里实在收成不够的,就去帮叶老二挖水塘,家里有银钱就先买粮食囤在家里,免得等冬日里粮价涨上去了。”
“村长,知道了。”
“叶二叔,今年我们日子过得去,都是因为你,多谢了。”
“大家不用说这么见外的话,都是互利互惠,一起过好日子,要没有你们帮我干活儿,我自己也挖不出个大水塘啊。”
“话说大家伙儿粮食收得差不多了吧,我家要收豆子,大家只要愿意卖,都来我家,价格还是市场价。”
“叶二叔,你真收啊?我家今年豆子可得了不少呢,足足有三百多斤。”有小伙子问。
“收,都收,你们去找我家管家,他那边会给你们银钱,价格公道,你们自己看称。”叶老爹点头。
水塘那边挖了快两个月了。
坑快成型了,就要开始在两边铺石板,可不是容易的事,他还有得忙。
除此之外。
果林那边,也需要经常浇水,杀虫。
移栽的果蔬存活率不错,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活下来了,甚至有监听的,已经开花结果了。
一些死去的,就需要再补。
只不过这果子一多。
就吸引鸟雀过来吃。
像樱桃树,还没长大呢,就被鸟雀吃了,叶老爹那个气哦,只能赶紧在村里找婆子媳妇儿帮忙,织网,类似渔网那种比较密的,等开始花谢结果了,就笼罩上。
到时候鸟雀飞不进去,蜜蜂却不受影响。
说起来,后山的果子长得也不错啊,那些鸟雀不去吃。
叶老爹只能叹息了。
好在,只有樱桃之类的浆果比较吸引鸟雀。
像桃子、李子、梨子、苹果、枇杷之类的水果,就没有那么夸张了,也不需要遮挡。
话说回来。
村民一听说真要收,还不压价格,高兴坏了。
连忙跑去荒山那边的石坝旁边的那一溜屋子旁。
修了十栋房子,就住了两三栋,根本没住满,叶荞就挑选出了其中两个靠近苏好所在的铺子的宅子,当成库房来用了,旁边又带着红薯粉条作坊。
叶荞也跟着去看热闹。
顺便统计一下收取的豆子的数量。
红薯粉要等八九月才收获。
这会儿十里八乡是没有什么存货了。
叶荞今年也试着种了半亩地做研究,看产量。
徐管家自己就会识字。
喊了叶大跟叶二在旁边过秤。
他则写账本。
叶荞随便端了个凳子,坐在旁边,旁边还放着冰冻的桂花酒酿小汤圆,正吃得有滋有味的。“李大春家,两百二十四斤,一文钱一斤,一共是两百二十四文。”徐管家确定下一个数量后,会吆喝出来,等收银子时,再让村民自己在旁边按手指印表示收了,免得到时候闹出没有给银钱的麻烦,所以这个规矩在叶家一直存在,也没有闹出什么事来。
“何二牛家,一共是三百三十三斤,一共三百三十三文。”
……
其实豆子的价格不低。
因为豆腐也就两文钱一块。
而且因为随便找点地就能种出来,也好种。
只不过在叶荞看来,产量还是低了。
“小荞,在吃什么?”何大虎跟着老爹排队,等卖了家里的豆子后,颠颠地跑过来,看见叶荞在吃冰,也有些嘴馋了:“哎呀,我也想吃冰块了,小荞,你家的冰棍还卖不?我爹刚刚给了我五文零花钱。”
“卖!”
叶荞虽然大部分都把冰棍批发给别人出去卖,她赚批发价,但自己村里,也还是要卖的。
“我让徐香抱一木箱冰棍来我小姨这,你一会儿自己去买。”叶荞喝了一口水,小汤圆软软糯糯的,她咬得嘴巴嘎嘎的响。
看起来别提多香了。
“好啊。”何大虎也一屁股在她旁边的小板凳上坐下,一边拿着蒲扇扇扇:“诶,小荞,你看吧,一会儿我爷准来找你。”
“找我干啥?”叶荞继续挖甜品吃,混不在意地说。
“找你感谢啊。”
“感谢啥?”
“就是你不是让我们套种都豆子和辣椒么,长势特别好,而且今年我家还跟着用了你们家堆的肥,亩产比村里其他人家,多了五十斤。”
叶荞一听来了兴致了:“你家今年亩产多少?”
“三百五十斤。”何大虎眼睛都是亮的,粗声粗气的说/
叶荞闻言摸了一下下巴,又问:“豆子呢?”
“六百八十斤!”
“哟,不错啊。”这都比大多数村民的一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