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方一片寂静,没有一丝声音传出,所有的内侍跪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一口,死死低着头,心里惶恐不安。
秦皇面色一沉,稍显怒气道,“告诉寡人这是什么地方,说。”
尽管刚刚醒来,记忆还有些模糊,脑海中也有些迷茫,可秦皇毕竟是一代帝王,即使在这种时候也还是保持着帝王威仪,话一出口,就带有极大的压迫性,营帐中气氛顿时凝固了起来,内侍们的心里更为紧张,惴惴不安。
旁边站着的那个稍微机灵点的喂秦皇喝水的内侍,听到秦皇再一次开口问道,忙语气惊慌的回答道,“回陛下,这里还是博浪沙,那日陛下遇刺,丞相大人就让队伍停了下来,在此处安营扎寨,陛下现在就是在一个营帐中。”
“嗯?”秦皇眉头皱了皱,内侍的话在他的脑海里回荡,秦皇低下头开始回想当日自己昏迷前的景象。
那日自己在马车里与丽妃说话,突然兴之所至,将丞相李斯找来,与他谈论起了三川郡守李由,李由是李斯的儿子,现在正担任三川郡的郡守之职。
自己一路东巡,沿途经过数个郡县,唯独这三川郡的民生让自己颇为满意,兵甲齐备,民风淳朴,治下一派繁荣,于是便对这郡守李由起了一丝兴趣。
又得知李由竟然是李斯的儿子,这下自己更感兴趣了,所以才将李斯给找来,说起了李由的事情,一方面自己确实是想重用这个李由,想从李斯这里更了解李由一些,日后也好安排,另一方面也不乏些许敲打的意味。
父子二人皆是帝国官员,一者为朝廷左相,地位显赫,另一者虽暂居郡守之职,可也是一个人杰,未来成就不可限量,想必日后也能位列朝堂,跻身高层之列,一门双重臣,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压力。
在自己的心里,李斯的确是值得信赖的心腹亲信,也是自己治国理政,管理天下的左膀右臂,自己对他一直信重有加,让他当丞相,还以左相之身压过右相冯去疾,在朝堂之上威风凛凛,大权在握。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自己就一定对李斯毫无防备,帝王多疑,更何况是自己这种千古一帝,对那些功勋卓著,威望甚高的大臣总会抱有几分戒心,李斯已经位极人臣了,还有一个如此优秀的儿子,这就让自己不得不敲打一番,予以警示了。
脑海中的记忆还停留在李斯说完话的那一刻,自己在马车里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惊慌声,众人吵吵闹闹,大呼小叫的,让自己心情很是不好,正想要大声呵斥一番,却听到姬离的叫喊声,让自己小心,有刺客。
记得当时自己愣了一下,手里还握着丽妃的手,然后反应过来笑了几声,有些不以为然,没有将所谓的刺客当回事儿,开口安慰了丽妃几句,正想要出去看看情况,稳住局面。
然后就看见赵高突然闯了进来,伸出手想要抓住什么,自己当时正要怒骂出声,可接下来便是一声巨大的响声,“砰”的一声,将自己给震懵了,还没有反应过来,紧接着便是马车突然倒塌,将自己和丽妃,赵高全都压在底下,之后自己便失去了意识,晕了过去。
秦皇回忆了一下自己昏迷之前发生的一切事情,脑海中渐渐有了明悟,自己遇刺了。
说实话,昏迷之前听到姬离的声音,说有刺客,秦皇心里还真没当一回事,毕竟刺客年年有,今年特别多而已,他是谁?始皇帝,大秦帝国的掌舵者,一统天下的帝王,想要刺杀他的人简直不要太多,区区刺客,何足挂齿。
可是联想到那声巨大的声响,秦皇知道自己这次小瞧了那些刺客,估计就是那些刺客,造成了那么大的动静,让自己被埋在了马车下面,昏了过去。
对了,秦皇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寡人昏迷了多久?”
旁边的内侍急忙回答道,“陛下,您已经昏迷了五天了。”
“五天?”秦皇脸色变了变,自己在这里躺了五天,那出巡队伍岂不是毫无进展,在这里停留了五天,大大耽误了自己东巡的进展,太浪费时间了。
想到这,秦皇就对那些刺客愤恨不已,怒声道,“那些刺杀寡人的刺客呢?在哪里?”
一旁的内侍正要回答,这时候帐外一道声音传了过来,“陛下,刺客的事情已经有了着落,姬离将军正带人前去抓捕,想必很快就能回来,到时陛下就能见到刺客了。”
声音传来,帐幕也被人掀开,进来一道身影,秦皇定睛看去,原来是李斯。
“丞相,你来了。”
“陛下得上天庇佑,自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那些刺客处心积虑的想要伤害陛下,结果都是徒劳无功,陛下只不过是休息了几天便再无大碍,可见陛下气运惊人,有我大秦国运护身,百劫不侵。”
李斯一进来便给秦皇说了一大通奉承话,尽管知道都是扯淡,可听着确实令人舒服,秦皇脸色稍缓,露出了一副笑容。
“丞相,寡人昏迷的这几天,多亏了你出面主持大局,才能让队伍平静安稳,顺顺利利的等到寡人醒来,这其中的功劳,寡人是不会忘了丞相的,等东巡结束,寡人一并论功行赏。”
秦皇见到李斯这么快赶来,就知道肯定是有内侍去通知了的,他心里明白,自己昏迷了五天的时间,而出巡队伍丝毫未乱,更是没有任何情况发生,这里面肯定是李斯出了大力气的,毕竟整个出巡队伍里,就属他官职最高,威望最深,是出面主持大局,安稳人心的不二人选。
自己不管心里怎么想的,面上还得夸赞李斯几句,这也是收拢人心的必要之处。
“谢陛下,不过这里面也并非微臣一人之功,还有前将军姬离的大力协助,才能让微臣封锁陛下遇刺的消息,稳住队伍,还望陛下不要忘记姬将军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