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用太担心,船到桥头自然直。朝廷也不会不管我们的。我们自己再想想办法,总能熬过去的。再说了,也说不定明天就下雨了呢?”
汤圆的表情依旧淡定从容。
村民们听到汤圆最后一句话,不禁红了脸。
因为当初他们不听汤圆的话,就是用这句话来当借口的。
现在,汤圆把这句话又还给他们了。
“那,我们现在要抓紧多囤粮食吗?”村民们又问。
他们现在是六神无主,就指着汤圆给他们指一条明确的路出来了。
“不用。”没想到,这一次汤圆摇了头,“现在外面粮食那么贵,这个时候买就太吃亏了。不如大家在家里做个水窖,多存一点水吧。趁着现在水还有。万一过阵子喝的水都没有了,说不定还要花钱买水喝呢。”
“对了,你们别的村子里有亲戚的话,也让他们存点水。”
“哦哦哦。”大家把汤圆的话记下了,准备回去就按照汤圆说的做。
围着汤圆讨了半天主意后,大家才结伴离开。
“唉,水杉哥,你以前给人垒过水窖吧?明儿帮我家垒一个。我把我爹藏在床底的酒拿给你喝。”
“好说好说。明天你把砖头和泥水浆准备好了,就来叫我。”周水杉满口答应。
结果,大家听说周水杉会垒水窖,都要请他帮忙。
“水杉,那后儿来我家帮一把?”
“还有我家。”
……
周水杉表示,总不能把自己劈成十份吧。
“这样吧,明天我去水生家垒的时候,你们都来看。这也没有什么难的,一看就会了。”
“好。”大家满口答应,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这个事情是汤圆让他们做的,他们一点也不怀疑这件事的必要性。
经过之前的事情,现在,汤圆的话,对他们来说,就跟圣旨一样。
“喂,你们不会真的相信一个几岁小孩子的话了吧?”忽然,响起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众人看向说话之人。
有人认出来了,这人不是徐婆婆的女婿吗?
话说,这徐婆婆的女婿,最近经常来徐婆婆家串门,有时候能在徐婆婆家住上好几天,所以渐渐的,看到他跟着村里人在村里走来走去,大家也并不感到奇怪了。
听到他居然质疑汤圆,大家心里感觉很不舒服,纷纷解释起来:
“徐家女婿,你是外村人,所以不知道咱们汤圆的厉害之处。”
“汤圆的爹是秀才,所以汤圆也跟着念了不少的书呢,比一般的孩子,聪明得多。”
“你这话说得不对。汤圆哪里是比别的孩子聪明得多,她比我们这些大人也要聪明啊。”
“是是是,你说得对。”
“汤圆可不止是聪明,她还有福气,是个小福星。凡事到了她头上,坏事也能变好事,好事能更好。”
“可不,她给我们全村都带来了福气。”
……
村民们夸起汤圆来,就像那下坡的驴,根本刹不住脚。
徐家女婿嘴角含着一丝微笑,静静等着大家把话说完。
知道大家把该夸的都夸完了,再也想不起来什么没有说了,徐家女婿才缓缓开口问道:
“哦?那请问,既然这个孩子这么有福气,以前怎么没有给大家带来好运呢?我可是听说了,他们一家差点全部都死掉了。”
“这……”
村民们张张嘴,发现居然无法反驳。
徐家女婿更加得意,继续问道:
“若是这个女娃娃真的是福星,那老天爷又为什么会降下旱灾呢?有没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女娃娃一开始在村里到处说要有旱灾,所以,现在才真的有旱灾了呢?我看这个女娃娃就是个乌鸦嘴。”
“你瞎说什么!”
村民们很生气,汤圆才不是这样的呢。
可徐家女婿说的也像那么回事,确实,最先说可能有旱灾的人,就是汤圆。
一开始大家也背地里埋怨过汤圆,因为这么不吉利的事情,怎么能说呢?
就像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尽量说吉利的话,千万要避免说不吉利的话。
怕的就是说了好的不灵,坏的却一说就应验了。
可大家回想起汤圆做的那些事,怎么也不愿意相信汤圆是乌鸦嘴。
“旱灾的原因是什么?缺水。为什么缺水?水就那么多,有人用得多了,另外的人就缺了。大家好好想想,是不是因为你们村子里来了用水特别多的人,才带来了旱灾的?”
徐家女婿继续引导着村民们想着。
村民们很快就明白了徐家女婿所指。
“你是说,染坊?”有人小声地说了出来。
徐家女婿冷笑一声,不反驳。“这件事情其实很简单,只要大家把这几个月来,村里发生的大事好好想一想,一定能想清楚为什么会发生旱灾的。”
徐家女婿说完,闭紧了嘴,剩下的让大家自己想。
“没错,那染坊一天要用好多好多水。那院子里两个井还不够他们用的,还要再雇人挑水。我们不是都给染坊挑过水吗?”
“是呀。我以前听村里的老一辈说,这天上的云和天上的水,其实是一样的东西。云少了,不下雨。地上的水少了,云也会少,也会不下雨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染坊用了太多的水,老天才不下雨的吗?”
大家陷入沉默。
“就算是染坊给大家带来旱灾的,但肯定跟汤圆无关。汤圆让她姨母把染坊开在咱们村里,是为了大家好。只不过无意中带来了灾害,想必她心里是不希望这样的。”
“没错,汤圆才一个几岁的孩子,哪儿想得那么周全呢。”
“是呀。别说汤圆,我们不也没有想到吗?哈哈哈……”
以三花婶为首的几个汤圆的死忠粉,还在极力地为汤圆说话,但更多的人是沉默。
“你们就是在自己欺骗自己。”徐家女婿轻蔑地扫了一眼众人,“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你们再好好想想,汤圆一开始让你们摘桑葚卖给她,你们猜猜,她五文钱一斤从你们这收走的桑葚,去了县城,卖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