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出征瞒不了谁,不管是林丹汗,还是红果儿。
包括他们的情报也是如此,战场对双方几乎都是透明的。
这是蒙古人之间的内战。
彼此的阵营里,都有不想参与;但又不得不参与的人。
这才是真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
所以双方一出兵,彼此的兵力情况,双方就都了然于心了。
可很诡异的是,林丹汗的命令。
是征讨挑起争端的以巴岳特部为首的,内喀尔喀五部联盟。
现在好像跟其他四个,内喀尔喀的部落没啥关系。
出兵迎战的只有巴林部。
其他四个部落好像没事人一样,都在隔岸观火。
他们压根就没想到,乌苏汗居然离开了城池。
选择了跟对方野战。
而对方的兵力是乌苏汗的一倍。
其实林丹汗的目的大家都很清楚。
无非就是巴林部,利用镇远堡良好的商业环境,崛起的有些快。
他是除了林丹汗以外,第一个组织起成建制常备军的部落。
可林丹汗的怯薛军只有两千人,而且作战能力也衰退了。
他们那已经失去了祖先的勇武,现在的怯薛军只是一个荣誉称号了。
其他的部落,都没有那么多的常备军。
即便是各个部落的汗王。
拥有的也只是汗王卫队的几百人,属于是脱产的常备军。
林丹汗的目的,就是在这些常备军,还没有形成战斗力的时候,
摧毁这个足以威胁到他的目标。
因为如果乌苏一旦起异心。
他可以带领七千的常备军,直扑他的察哈尔汗庭。
而在他没有动员牧民准备作战的时候。
他的手里只有两千,战斗力一般的怯薛军。
很明显这些怯薛军,是不足以抵挡巴林部的常备军的。
另外就是镇远堡的繁华的商业环境,让所有人都眼红了。
如果任凭巴林部就这样发展下去。
巴林部将会逐渐变成一个庞然大物。
一个对所有蒙古贵族,都有威胁的庞然大物。
所有林丹汗的主要作战目的。
就是击败巴林部,解散常备军。
并且由他来接手镇远堡。
而内喀尔喀其他四部没有动静,是因为他们在等着乌苏汗上门求援。
然后他们也好乘机提出,瓜分镇远堡商业利益的要求。
在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以后。
他们才会做和事佬,来调解这次的争端。
然后拿出镇远堡的利益。让各部共享。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乌苏汗的头这样铁。
想只凭借自己的一部之力。对抗来自两个方向的袭击。
于是所有的军事评论员都上场了。
最后他们得出了一个一致的意见。
乌苏汗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而且这个事情,他还真的有可能做成。
他们根据乌苏汗派兵的方向,判断出了乌苏汗的战法。
他是想凭借常备军,牵制住林丹汗的大军。
然后他带着精锐的部族军,去击败科尔沁的军队。
只要能顺利的击败科尔沁的军队,乌苏汗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因为他可以率军缩回镇远堡。
而只剩两万大军的林丹汗,面对有一万多人人守护的镇远堡。
很明显只能陷入僵持。
可林丹汗是远道而来的,他的后勤跟辎重。
不允许他跟乌苏汗做长久的对峙。
所以最后林丹汗只能退兵。
可因为巴林部的人,现在大量的聚集在镇远堡周边。
巴林部虽然能守护住,镇远堡这个财赋之地。
但巴林的属民、部众、财产的损失不可避免。
如果这个时候再有人趁火打劫,巴林部就很难再翻身了。
这个时候就有人起了小心思。
他们判断镇远堡的常备军,人员应该只有七千人左右。
现在几乎是倾巢而出了。
如果这一战,巴林部没能如愿以偿的,迅速击败科尔沁的军队。
那么战事就会出现僵局。
这个时候都不用整个部落去偷袭。
只要有个几千人马,就应该能迅速的拿下镇远堡。
而没了镇远堡的乌苏汗。
他后路被切断,箭矢粮秣供应不上去。
他就只有溃败这条路可走。
而林丹汗跟科尔沁的军队,经过长期消耗。
在乌苏汗溃败之后,也没有了进攻镇远堡的能力。
所以这个时候谁出手,谁就能占个大便宜。
相当于白捡了一个镇远堡。
因为乌苏汗已经战败了。
即便他非常不满又能怎么样呢?
他已经没条件、实力,再抢回镇远堡了。
他能做的,只能是找一个角落,慢慢的舔伤口。
否则他的汗位都坐不稳。
这些来自各个部落的,军事评论家们是这么想的。
林丹汗也是这么想的。
他怎么可能让别人捡了这个便宜呢。
所以他派人快马加鞭的通知红果尔。
一定不能轻兵冒进。
只要拖延住乌苏汗的大军,就是大功一件。
与此同时,他命令自己的大军快速奔袭。
遇见常备军的堵截,能冲就冲过去。
冲不过去,也只留几千人跟他们鏖战。
主力大军不做丝毫停留,直接扑向镇远堡。
先把这次战斗的战利品拿到手再说。
而这个结果正是朱涛希望的。
因为没人知道常备军的装备有多好。
更不知道常备军的战斗力有多强。
蒙古人作战,很少有拼死一搏的勇气的。
因为他们讲究的,是狼群的作战方式,
能赢就打,打不过就换个地方继续打。
前提是要保留有生力量。
可常备军不同。
这些人入营的时候,朱涛就说过了。
进了常备军,就得把自己当成个死人。
尤其是上次的一场战斗。
因为违抗军令。
常备军的成员,被他一次性就杀了三百多人。
这三百多人的家眷,还都成了仆役。
所以既然怎么都是死,为什么不死中求活呢。
即便真的不幸战死了,也是死得其所。
因为阵亡的抚恤金太丰厚了。
不但给钱、给物,还帮忙照顾阵亡者的家眷。
让他们完全没了后顾之忧。
不过这些将士的心声,即便说出去了也没人会相信。
正如也没人相信。
朱涛的作战计划,跟他们的判断恰好是相反的。
于是第一次的遭遇战。
林丹汗的部队,发现对方只有五千人的时候。
也按照林丹汗之前的命令,同样留了五千人堵截他们。
却不成想,这一打才知道。
林丹汗的部下根本就抗不住,常备军士卒的拼死攻击。
林丹汗无奈之下,只有增兵,于是又派上去了五千人。
按照林丹汗的理解,这下中算是能围住了吧
他带着剩余的一万人,依旧可以顺利的拿下镇远堡。
可是还是不行。
因为常备军里有些人不是悍不畏死。
而是在极端的情况下主动求死。
这些人就是上次受家人连累,而被贬为仆役的那些人。
他们竟然抱着点着了的火药包,冲向了林丹汗的军队。
因为他们如果战死了。
他们的家人不但会被赎罪,赏还家产。
甚至还能得到他的阵亡将士的待遇。
林丹汗有些慌了,只能再次的增兵。
这回他也不打算直接去镇远堡了。
他要全歼这支部队,不能给他们成长的空间了。
所以他用剩余的一万人。
把正在作战的一万自己人,加上这五千常备军全围上了。
实际上包围圈里,已经没有那么多人了。
常备军已经阵亡五六百人了。
林丹汗的一万人马,也只剩下了五千来人。
战损交换比,达到了惊人的一比十。
这就是军械和作战手段差异,导致的巨大交换比。
因为常备军是穿三层皮甲的,弯刀很难破防,伤到要害。
而林丹汗的军队,很多牧民根本就没有皮甲。
只是用生牛皮绑在了要害处。
林丹汗的队伍,蒙古弯刀是制式武器。
而常备军则是每人一根长枪,外加一口弯刀。
在马战对冲的时候。
往往是林丹汗的军队。还没等砍到常备军呢。
就已经被长枪贯穿要害了。
尤其是常备军还配备了一些,加了陷的火药包。
就在他们这里陷入了鏖战的时候。
朱涛已经带领着两千人的部队,洗劫了林丹汗的后勤队伍。
蒙古人作战的给养。
就是携带着牧民赶着羊群、牛群,跟随大军一起行动。
现在林丹汗担心别人拔了头筹,所以率领大军先行一步了。
剩下牧民以及少量的士卒,驱赶的着羊群、牛群慢慢跟进。
在朱涛的眼中,这些人就是毫无反抗力的绵羊。
他带着两千人一个冲杀,牧民们就四散而逃了。
朱涛下令把这些牛羊全杀了。
然后他又命令赵明带着这些骑兵,去追赶林丹汗的主力部队。
而他则在骑兵们出发以后。
把这些牛羊还有少量的粮秣,全给收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