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秦家第二日去那姑娘家提亲了,这事儿还是二嫂的大哥第二日下午过来,给他们送了许多干货,还有一些带给二嫂的东西。
秦大哥拘谨道:“原本家里父母想着三弟到了都城,会找个家世好一些的姑娘,没想到还是没忘了。两人两情妾意,我们家里人也不能再反对。三弟也来了信,我们就顺势帮三弟提了亲。
三弟现在回不来,我们先把婚事给他办了,这桩心愿算是了了。”
南锦觉得有些不妥,既然两情相悦,完全可以去都城成亲,新郎不在,新娘先进家门,总觉得委屈了新娘。
但转念一想,一家子人去都城,银钱要花费不少,他们普通人家还是有些吃力的,还有,她一个姑娘家,没什么家人帮衬,容易受欺负,先嫁过去也有个庇护。
南锦自然也没说什么,随即送上了一份贺礼,提前祝福他们新婚夫妇。
秦大哥不好意思的收下了,看了看周围道:“将军放心,这边几家的地还有房屋,我和我爹平日里照看着呢。上次地里的收成全被知县大人收入了囊中,最近听说知县大人惹了官司,这边估计顾不上,将军还是想想办法,把这些地保住才是。”
南锦点了点头:“多谢秦大哥,过不了多久,我会派人过来,到时候还希望秦大哥多多帮衬一二。”
秦大哥憨厚一笑:“都是自家人,应该的应该的,有什么吩咐您尽管说。”
南锦和秦大哥客套了一番,才把人送走。
南炎上山打了一只野猪,很是兴奋,滋长出要在这里生活的念头,可惜现实不允许。
野猪处理完,他们带着熏肉上了路。
一路上烤着野味,走走停停,一直到二月底才赶到北境。
见到叶晚瑶的时候,肚子都已经开始隆起了。
晚上南锦躺在叶晚瑶身边,看着她那刚刚骨气的小腹道:“溯儿的时候,也会是这样。”
叶晚瑶笑了:“溯儿那时候还真没太在意,算算日子,已经有五个多月了。”
“嗯。”南锦扶上她的肚子,道:“接下来不出去了,陪着你和孩子出生。”
“好。”
南锦敞着怀把叶晚瑶搂进了怀里,叶晚瑶顺便问了外公的情况,一想到哥哥也留在了都城,倒也放心了不少。
南锦也没说的太仔细,毕竟小别胜新婚,叶晚瑶也过了三个月,自然是可以的。
一夜春风拂过,春天算是到来了。
南昭没有跟着南炎住在北境,而是来了北突。
因为蒋幼奴就认识叶晚瑶,自然想和她做邻居。
他们没到来之前,叶晚瑶已经安排好了,院子是个三进的,就和他们隔了一条街。里面已经让花三叔翻修过了,火炕火墙也是重新砌的。
南昭到了以后,第二日叶晚瑶就带着古沅清过来了。谷
古沅清在收到南锦的传书后,就一直在帮着配药,今日过来看了下南昭的状况。
面色有些沉重,也没有隐瞒他们:“脉象上有些严重,毒素倒是清理的干净,应该是内里没有好利索。我配的这个药方先吃着,能长期吃也是能调理一二的,具体什么时候能调理好,还真说不准。”
顾姨娘和蒋幼奴听了这话,瞬间流下了眼泪。
叶晚瑶忙劝道:“不幸中的万幸,古公子不是说了,还是能调理好的,就是时间长短而已。昭弟以后的饮食上,一定要主意。”
蒋幼奴连忙攒了攒眼泪,点了点头:“嗯,以后饮食上,我会精细一些,只要能好,多久我们都能坚持。”
南昭倒是无所谓,这条命本来就是硬拉回来的,现在还能活着,已经很好了。
这边古沅清道:“昭公子的病,还是能治好的,我虽然医术不差,但坊间也还有许多灵丹妙方,如此,可以张贴个告示出去,说不定真能找到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南锦点头道:“沅清说的对,明日就张贴个告示出去,只要有希望,总要试试。”
“大哥,不用这么麻烦了。”
南锦摆摆手,不容他质疑:“你还年轻,儿子还这般小,身体好起来,比什么都强。”
南昭没再说什么。
不过蒋幼奴在和叶晚瑶说贴己的话时,给了叶晚瑶一万两银票。
叶晚瑶皱眉道:“你这是干什么。”
“这是娘和阿昭让我给的,是这个府邸的银钱,这一路多亏了大哥帮衬,我们心里已经很过意不去了,现在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这些了,大嫂,你可别拒绝,你要是拒绝了,我们心里会过不去。你就手下,也好让我们舒心。”
叶晚瑶无奈的笑了:“你和我生疏干嘛。再说了,这不是应该的么。”
“我自然不和你生疏,不过该做的还是要做嘛。你也别觉得为难,改收收,我们身上有钱,我们来的时候,我娘家给了我几千两银子,之前在王府,王爷有意提拔阿昭,吃穿用度上没在亏欠过。
后来我婆婆打理王府,也落了不少好处。再加上这几年鱼堂和铺子挣的银钱,我那些嫁妆铺子,钱是没的少。”
叶晚瑶见他们这么说,也没在客气:“钱我收下了,不和你客气。既然你们以后要在这里生活。要置办的还有很多呢。需要什么尽管和我说。”
“那是自然,庄子是要买两个的,这一家子吃的,还得靠庄子,我想着在弄几间铺子,嫂子,你觉得弄铺子如何。”
“在这里,弄铺子不入卖粮食,到了冬季,这边的外商除了皮毛就是粮食,而且这边本地的粮食也紧缺,你要是有银钱,可以多买几个庄子。
买庄子要去边城,那边的山脉少,土地广阔,可以先找荒地开荒,便宜,这里的荒地很好开,多顾及个人,弄些鸡鸭的肥料,两年就能有个好收成。
这几日多在城中逛逛,你想做什么尽管去做,这里不比都城那边,民风开花,女人做生意,大口喝酒大口吃肉都是常见的事儿。”
蒋幼奴这一路走来,自然也观察了一番,都说行千里路,胜过读万卷书,一点儿不假,见识的多,脑子里的看人看事儿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