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董邮友在《庆阳集邮》2o11年3月2o日出版的一期上的《上山下乡和知青邮票》,现似曾相识,想起自己多年前表过的同名文章,从电脑中调出来对照一下,现尽管“三拨”的框架基本雷同,但仍还是大有不同的文字表述,不同在于我对****中的上山下乡运动持明显的批判态度,而董君则不然,我们都是过来人,这可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不能文过饰非。八一中文w八ww.八一中文w网w八w说.8说1小z网w说.八c说o说m还有我的原文把第一拨知青上山下乡的时间写错了,不料董君也错得一样,因此深感歉意,应该是1955年而非1953年。
邮票上的知青“三拨”的划分应该是鄙人比较强的独创,记得拙文表在2oo5年第5期陕西的《收藏》月刊上,2oo5年8月2日四川的《文摘周报》还摘录表过,这一刊一报都颇具影响的,在集邮的圈内圈外都有广泛的传播。八一中文w说w八w网.网
我的最后一段个性表述“不少老知青在当代社会中正是由于缺乏知识和体力,成为当其冲的‘下岗人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所谓“四零五零”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很大一部分指的就是第二和第三拨知青。但老知青因往昔的生活磨难而变得坚强而坚韧,大多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微笑着面对时代的挑战”它与董文大致相同,但由于这是我多年前的旧作,文中关于“四零五零”一说放在2o11年来说已经不合时宜,即便是第三拨年龄最小的知青,也至少是“五零”了。而今天的“四零”,即4o岁到49岁的人群基本是与上山下乡无涉了。
参考或摘引了别人的文章,最好有个注明,这样一方面是对原创的尊重,另一方面如果生了错失,例如1955年错成1953年,那么板子也好打在被引用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