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奇僧(1 / 1)

洪武十五年(1382年)九月十七日,一代贤后马皇后殡天了,享年五十一岁。对于大明帝国来说,失去的是一位贤能的皇后,而对于朱元璋来说,他失去的是左膀右臂,是一生中最信赖的人。马皇后一生不求功利,勤俭持家,宽以待人,爱民如子,有这样的皇后不仅是朱元璋的福分,更是天下苍生之所幸。

远在北平的朱棣在得知噩耗后,悲痛欲绝,快马加鞭地回京奔丧,这是各种正史说的,不是我说的。尽管各种史料都记载着马皇后是朱棣的生母这件事,但其中却存在着些许矛盾。

《明史·黄子澄传》中记载: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也。”由此可见周王是燕王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太祖成穆孙贵妃传》中记载: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无子,命周王肃行慈母服三年。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史。这段话的意思是:洪武七年九月,孙贵妃殡天了,享年三十二岁,因为没有子嗣,所以皇帝让庶子周王认庶母为慈母,为其服孝三年。最后这句话中所隐含的条件就是周王为庶子,所以他才能认庶母为慈母。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第一,燕王和周王是同胞兄弟;第二,周王是庶子。所以我们可以推出第三个结论:朱棣也是庶出,并非马皇后所生,他的母亲另有其人。

可是,谁篡改了历史呢?是谁改的,还不够明显吗?因为其他人没有说谎的必要。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自古以来,华夏子孙都是有情有义的,没有一个孩子会不认自己的母亲。

他一定有他的难言之隐,至于是什么,以后我会告诉大家的。

一个奇怪的和尚

就这样,在国丧大礼完成后,朱元璋亲自挑选了十位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这原本只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令老朱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决定在将来会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在见到朱棣之后,一个叫道衍的和尚虽然脸上毫无表情,但他内心深处却比谁都激动,他终于见到他了,他已经等待这个机会很久了。朱棣原本想的只是例行公事,走个过场而已,可是这个道衍和尚一开口便吓得他张皇失措:“殿下,贫僧想送你一顶白帽子戴戴。”朱棣在听完这话后勃然大怒,他虽然小时候没有好好上学,文化水平不高,可王字上面加一个白字头意味着什么他还是知道的。他飞快地走到道衍的面前,压低声音斥责道:“你是什么人,为什么敢说这种话,你不要命了吗?”

“出家人从不打诳语。”道衍和尚还很淡定,他似乎并不觉得这是一件悖逆犯上的事,反而还表现得胸有成竹。

朱棣很生气地走了,但道衍和尚却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他一定还会来找自己的,毕竟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他没有办法拒绝。

果不其然,不到一个时辰,朱棣的随从便来了,“燕王殿下有些疑惑需向大师求教。”由此,一场勘以载入史册的对话便上演了。

“大师,刚才殿中人多口杂,再加上京城内耳目众多,实在不是一个谈话的地方,多有得罪,望见谅,还请大师释疑解惑。”

“燕王殿下战功显赫,享尽荣华富贵,又何谈烦恼一说。”

“刚才大师在殿中所谈之言,是否属实,还望大师指点迷津。”

“贫僧说过,出家人从不打诳语,指点不敢当,倒是有些拙见不知道殿下愿听否?”

“哦,大师请讲。”

“贫僧建议殿下采纳朱升的九字方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殿下坐拥北平这块风水宝地,更统领着朝廷内最精锐的部队,殿下应当广纳贤士,招揽人才,多交友,少结仇,把根基夯实,然后忍辱负重,见机行事,总有一天,天下众生之命运将尽归殿下所握。”

“大师一言,有如拨云见天也,令我豁然醒悟。”

从此,朱棣的身边多了一个和尚。一千多年前,诸葛孔明身居隆中草棚,却三分天下,然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大业立下汗马功劳;一千多年后,一个神秘的和尚向朱棣提出了他的策略,为后来的那场“神迹”又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明乱游记 这个历史聊天群有亿点怪 皇叔谈恋爱先打钱 我居然是刘备 山河故宋黑心小海狸 重生三国之天朝威武 我相公是真的很腻害 三国之天下无双 大唐称王 三国之帝王重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