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章大唐战神(1)
三日后。八一中文w=w≠w=.≤8=1≤z≥w=.≤com唐州。
黎明的曙光扶摇直上,秋风送爽。
五万江南山南军马打破既往建制,根据孔晟的命令整编为步兵营、骑兵营和弓兵营三营。步兵营由乌显乌解统率,骑兵营由李彪李虎统率,弓兵营由神龙卫江南镇抚司都督罗勇兼职。如此,两军合一,三大营皆为孔晟的心腹掌控,至少做到了号令统一。
山南军中本来有些反弹。山南军中将官大多数都是薛隆的族人和亲信,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几乎可以说是一支薛家军。但孔晟手段果决,从斩杀薛充的一刻起,薛家之人就明白,这支军马自打落入了孔晟的指挥之后,就开始变了颜色。至少在此时此刻,薛隆在军中的影响力降至最低限度。
而谁都很明白,孔晟之所以拿薛充开刀,也有警告薛家人的意味。
薛辉等人自然不甘心失去原有的兵权,但在孔晟的铁腕冷血威慑下,至少不敢明着抗拒孔晟的军令。
而乌显乌解李彪李虎罗勇这些都是朝廷册封的从四品将军,追随孔晟多年,无论是官阶、掌兵方法还是权力手腕,都过了普通将军,山南军卒至少在心理上不敢违抗。孔晟相信,假以时日,这五万兵马就会变成另外一支英勇善战的孔家军。当然,军队的战斗力还需要血与火战场的洗礼和锤炼,这走不得任何捷径,也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替代。
因为孔晟最崇尚军纪严明,所以,乌显乌解这些人到了军中贯彻执行最彻底的就是军纪。没有任何人可以凌驾于军法军规之上,触犯军法者必然严惩不贷,这是军队的底线,在孔晟看来,你可以没有强的战斗力,但不能没有军纪。军队的战斗力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锤炼提升,但一支纪律散漫管理混乱的军队永远没有可能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
孔晟以诛杀山南军恶卒三十六人和校尉薛充震慑全军,而乌显这些将领深入各营,也纷纷以军纪立威,先后将百余名罔顾军纪的兵痞子军法从事,这很快就将各营的军心稳定下来。
乱世当用重典,而在当前这个危机关头,要将这么两支松松垮垮的地方军整合为一体,号令统一,只有采取雷霆手段了。否则,孔晟也不用带着这支军马去打仗了,光是内耗和内讧就能消磨掉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五万大军以营为单位,列阵整齐,等候检阅。林立的旌旗在萧瑟的秋风中猎猎作响,孔晟手持方天画戟白衣亮甲胯下追风神驹,从城门口疾驰而过。
追风的度极快,而动作也是极飘逸,一阵风般掠过在旷野之上。到了阵前,孔晟双腿一夹马腹,追风仰向天出希聿聿的一声长嘶,尔后四蹄平稳落地,竟然没有扬起一丝烟尘。
人如龙,马如风,说不尽的神勇俊逸。
很多军卒心里暗暗赞叹,孔晟的带兵之能和神勇无敌的名头他们都只是道听途说,并没有真正见过孔晟冲锋陷阵的场面。但孔晟手里方天画戟重达两百多斤,而胯下马奔腾如风,没有过人的力量和骑术怎么可能驾驭的了?
单单是这一点,就不是普通官军将领所能比拟的。
孔晟缓缓举起手里的方天画戟,声音清朗在旷野上久久回荡着:“尔等三军儿郎听着,孔某奉皇命北上讨贼,与史思明的河东叛军誓死一战,力图光复东都洛阳!”
“从今日起,无论你们来自于山南还是江南,都是孔某麾下之勇士!孔某希望儿郎们勠力同心,号令统一,勇往直前,随我抗贼!”
“如果河南为叛贼占据,下一步,叛军就会长驱直入江南或者山南,尔等的父母亲眷都会被叛军奴役乃至屠戮杀害!所以,我等北上抗贼,虽然是遵从皇命,为朝廷出力,但说到底还是为了保家卫国,保护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父母亲人不被侵害!”
“你们愿意让自己的亲人死在叛贼的马蹄之下吗?尔等可愿意?!”
孔晟突然声音拔高,爆喝道。他手里的方天画戟奋力向前劈去,在半空中划过一道耀眼的白光,滚滚真气从方天画戟的戟尖上爆射而出,落于地面之上,旋即是剧烈的爆响,烟尘漫卷。而待烟尘渐渐被风吹散之后,一个不大不小的陷坑出现在众军卒眼前。
几年坚持不懈的苦练下来,当初司马承祯所传授的道家上乘内功,孔晟已经修行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真气内力运行全身,可以接受控制的喷外放伤人。从这个角度上说,孔晟已经与穆长风这种武林高手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甚至有些堪可与明教那种神秘高手相比肩的味道,即便做不到飞天遁地化为无形,但飞花摘叶皆可伤人是勉强达到了。
几乎所有的军卒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如此手段,已经近乎神迹了。即便是楚霸王复生,也难以有孔晟这般神勇啊。
孔晟白衣亮甲胯下白马手持方天画戟面色肃然的背影在众军卒眼中不断放大,三营将士忍不住爆起异口同声的怒吼:“誓死抗贼,保家卫国!”
这些江南和山南的地方军虽然没有什么征战疆场的经历,此刻更不曾真正体会到军队铁血的属性一面,但作为军人,在如此氛围中,骨子里的一份血性自然而然被激出来。
孔晟嘴角掠过一丝淡淡的微笑。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他比谁都清楚,要想让这群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地方军尽快成长起来,泛泛的战斗鼓吹是无济于事的,只能让他们明白,他们不是在为任何人而战,甚至也不是为皇帝而战,而是在为自己和亲人战斗,只有这样,他们才会鼓起最大的勇气,挥最大的潜能!
在此基础上,在严格军纪的束缚和推动下,人人便能做到奋勇争先,不畏生死。
孔晟缓缓点头,再次朗声道:“出征之前,孔某再次重申:畏战不前者,杀无赦!违抗军令者,杀无赦!……军法如山,不管是谁,只要触犯军法,必严惩不贷,情节恶劣者必杀无赦!”
“罗勇,擂响军鼓,全体都有,兵进许州!”
孔晟的话音一落,孔晟的亲兵营也就是临时充作这支军队宪兵队的江宁铁骑营五百人中,数十名膀大腰圆的军卒分别擂起十余面硕大的牛皮军鼓,咚咚咚如同雷鸣的军鼓声苍劲有力,震彻旷野。所有的军卒士气高涨,以营为单位,步兵营后,骑兵营在前,弓兵营居中,后队变前队,阵型井然地向许州的方向高行军而去。
徐州。
郭子仪在李光弼兵败后撤军至此暂时休整,一边向朝廷奏报军情一边等待朝廷的最新军令。不久,长安就传来皇帝的诏命,听闻皇帝命孔晟从江南北上讨贼,郭子仪等人心里颇不以为然。
对于孔晟个人的军事才能,郭子仪其实也有一定的认可。但郭子仪对江南和山南军却很是不屑一顾。在郭子仪这位当世名将看来,山南和江南的地方官军就是一群没有经历过战阵的乌合之众,皇帝让孔晟率这样的五万人北上讨贼,听上去蛮具有战略眼光,实际上就是让这批兵马去送死,真正起到的牵制史朝义兵马的作用有限。
史思明麾下铁骑的战斗力之强,还要过昔年安禄山部下的胡骑。范阳军目下号称拥兵二三十万,十余万人盘踞河东老巢,十余万人占据洛阳周遭,对整个河南露出锋利爪牙虎视眈眈。
在大唐军队中,李光弼和郭子仪的部下所属兵马,应该是属于战斗力顶尖的了。而唐军这一次的大败虽然有决策上的失误,战略上的误导,但郭子仪心里有数,史思明麾下铁骑彪悍勇猛,几番与唐军正面冲撞,自己的兵马都落在了下风。这也是唐军溃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必须要有正面认识,范阳军中能征善战者不在少数,而能人和各种奇人异士更是层出不穷。范阳军与江南的流民义军可完全是两个概念。
当然,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承认并公开渲染的。否则,不要说军心要被动摇,就是皇帝那边也无法交代。满朝文武长安权贵们根本就不能接受,大唐军队的战斗力竟然不如一群河东叛军,郭子仪这些当世名将竟然不如史思明麾下的一群胡儿将佐。
郭子仪心里暗叹一声,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既然皇帝命孔晟率江南山南军北上,又命自己和李光弼分别从徐州和相州两路围攻洛阳,也只能是按照诏命行事了。
至于皇帝在诏命中提到的,这三路兵马哪一路先拿下洛阳,谁的功劳就最大。郭子仪也没有太放在心上,他认为三路围攻包围洛阳,固然是当前最佳的战略决策,但史思明虽死,但史朝义篡位夺权,定都在洛阳。因此,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清理史思明麾下的旧臣势力,史朝义几乎将史家政权的大多数兵马都布置在了河南一线,总数应该差不多有十五六万人。
郭子仪麾下只有六七万人,李光弼的残兵败将还有四万余人。即便加上孔晟的五万人,总兵力也比起范阳军基本相当,但整体战斗力却不是同日而语。
李光弼新败,军中士气低迷,可想而知。郭子仪这边稍好,但也强不到哪里去。至于孔晟这五万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孔晟的本事再大,个人之勇就算是堪比天神,也无力回天,他率领这么一支毫无战斗力的军队挺进河南,摆明了就是给范阳军送菜吃的。
因此,在郭子仪看来,三路大军哪一路都很难拿下洛阳。即便是形成三面合围,要攻克洛阳防线,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耗费巨大的代价。
洛阳城防高深,驻扎着史朝义的嫡系铁骑,这支兵马曾经一度席卷整个范阳、河东,打得大唐官军闻风丧胆。
最终的结果,可能朝廷还是要调集西北兵马入关,由太子李豫统率,从长安东进,才有可能对范阳军构成实质性的威胁。除此之外,别无良策。
但孔晟已经兵进唐州,郭子仪不可能坐视不理,留在徐州按兵不动。几乎是在孔晟出兵许州的同时,郭子仪也从徐州整军出征,他的行军目标是汴州。如果他的这一路能拿下汴州,才会对孔晟或者李光弼的另外两路形成有效声援呼应。
但拿下汴州何其艰难,史朝义在汴州陈设重兵,为的就是防范郭子仪的徐州兵马。在史朝义的心目中,郭子仪是最值得警惕的大唐将领,只要能抗住郭子仪兵马的进攻,洛阳就安枕无忧了。
其次是李光弼。不过,刚刚大败李光弼,范阳军中能瞧得上李光弼的人也不多。因此,史朝义在郑州布防的兵马起码比汴州少了一半。
至于许州方向的孔晟及所谓的山南江南联军,史朝义压根就没有太当回事。孔晟的名头他也有所耳闻,但个人之勇猛对于两军对垒的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大兵团的军队冲锋对抗,取决于整体的战斗力。包括史朝义在内的范阳军将领,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孔晟麾下的这支乌合之众,必将一击必溃!
所以,史朝义在洛阳外围的东南方向的祈水城只屯兵一万人,却由他麾下的勇将骆悦亲自统率。有这一万人,足以抵挡孔晟的江南山南两军五万人!最不济,即便骆悦挡不住,祈水城失陷,还有洛阳镇守的近五万铁骑。
以洛阳高深坚固的城防,如果史朝义大军固守,没有个二十万兵马靠时间和空间来换取成果,几乎不可能攻克洛阳城。当然,史朝义显然不会固守,区区山南江南临时拼凑之师,压根就不值得范阳军重视。
五万铁骑出城冲锋,必将孔晟所属兵马碾为灰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