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拿着这包野山菇左看右看,真心不错。
这些野山菇长的很壮,根茎很粗,蘑菇伞也很厚实。
菇类的营养价值很高,但是这个年代还没有人工培养的那种,所以普通人想要吃到好的菇,就得去林子里面采。
但是有些菇类是有毒的,辨别不好很危险。
以前经常会看到新闻里说,某某地方的人吃了毒蘑菇。
所以,宁浩想到了干脆自己培育一些蘑菇。
培育蘑菇需要一些棉籽,反正他现在有个新宅子也是闲着,就在那里做吧。
想到这儿,宁浩骑上自行车往回赶去。
秦淮茹看到宁浩提了一大包菜,接过来一看,竟然还有一包野山菇,“浩哥,还能买到野山菇,真不错呀。”
“巧的很,有一个老伯自己采的,我给他买完了。”
“我来给咱做个山菇炖豆腐吧。”秦淮茹拎着菜进了厨房。
宁浩在院子里坐下之后,就开始构思起了搭建蘑菇屋的想法。
这个需要在室内做,还要用到木头,搭建一个五层的架子,里面摆上一个个的棉籽包。
定期往上喷水,就可以从棉籽里生长出人工蘑菇来。
空间里有的是现成的吃食,但是这种棉籽包需要到外面自己买。
不大会儿,秦淮茹就把山菇炖豆腐端了出来。
味儿很浓郁,也很有营养,吃的很舒服。
“淮茹,你知不知道哪里有卖棉籽的?”宁浩不知道供销社有没有,就问秦淮茹。
“棉籽呀,我们村就有啊,我们都是当土肥,上到地里的,要那干啥?”
“我想用棉籽培育一些人工蘑菇。”
“人工蘑菇?”这个词汇对于秦淮茹是完全陌生的。
她觉得蘑菇都是在林子里的,但是不敢乱采,万一采着毒蘑菇,那可是会要命的。
但是宁浩说的人工蘑菇却是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
“浩哥,啥叫人工蘑菇啊?”
“人工蘑菇就是人工培育的蘑菇,营养价值差不多,但是却不用担心有毒。”
“你真的会培育蘑菇?”秦淮茹小声轻轻问道。
她知道宁浩啥都会,但还是忍不住又问了一遍。
实在是想不到蘑菇还能人工培育。
“如果你真的需要培育蘑菇,就捎信让家里给咱送点棉籽过来。”
宁浩想了想说:“行,我先把架子搭起来,看看需要多少棉籽,就让他们送过来。”
这么说定了,下午宁浩就去选木头了。
他直接去了家具铺,那是自家的,他们会给安排最合适的材料。
一看到宁浩来,家具铺的老板激动的不行,感觉已经发久没有见过宁浩了。
今天不是分红的日子,宁浩却来了,真的有种蓬荜生辉的感觉。
“宁浩,你咋来了呢?”
“我有事来麻烦你。”宁浩客气地说。
“嗐,说啥麻烦,你有啥吩咐,尽管说。”一听说宁浩有需要,老板腰杆都挺直了。
“我想买点木头,搭点架子。”宁浩给他解释道,“不需要太好的木头,但要直的。”
“没问题,我明天就要去林场进木头,顺便给你带回来,你要多少?”
宁浩算了算,大概需要二百根,“那你就给我再两百根吧。”我先给你五百块钱,不够了回来再说。
“不用不用,这个季度的分红还没给你,等回来再算帐。”
“哦,那行,那就麻烦你了。”
“咱们谈啥麻烦呀。”老板能为宁浩做点事儿,实在是开心。
这一段时间有了宁浩的图纸,他的生意好的不得了,家具也能卖得上价钱。
他这儿现在都是远近闻名的家具铺了。
从家具铺出来,宁浩又去了如雪成衣店。
看到于莉,就跟她说了来意:“于莉,我需要一些布袋子,你能做吗?”
“布袋子?要多大的,装什么的?”于莉不解一问。
“大概一尺长,圆柱型,一头缝,一头留着往里面装东西,然后再用绳子扎住。”
宁浩详细地给于莉描述着,“这种袋子不需要太好的布料,那种粗棉布就可以。”
“但是需要你们用缝纫机缝上。”
于莉听明白了,这种就是做一个布袋子,很简单的。
她加个班就可以做出来了。
也不需要太多的手工费,只需要出个棉布钱。
宁浩知道这种活秦淮茹在家也可以做,但反正要出来买布,直接让他们做好,省事了。八壹中文網
跟于莉又沟通了需要的数量,一切准备就绪,他就回去了。
等材料一到,就可以开工了。
这办事效率可真高啊,一下午什么都安排好了。
去到新宅子,重新规划了一下。
毕竟这个宅子以前是住人的,现在要放这么多架子,是需要把一些家具挪开,把地方腾出来。
后院是主院,里面的家具更多也更好,就先不动了,前院以前住的是孩子和客房。
宁浩决定把前院收拾出来,就把架子搭在前院。
他一个人就只能把一些小的家具挪开,大的需要几个人一起才能搬动。
这种人工培育的蘑菇,不能光照,到时候还需要把窗户都堵上。
就这样又折腾了几个小时,宁浩才准备回去了。
秦淮茹问他去哪了。宁浩说:“我去了老宅子,准备腾出来一间房子,培育人工蘑菇。”
然后就把下午去办的几件事,也简单说了一下。
秦淮茹一听,说:“你一下午就办了这么多事?我却一点忙都帮不上。”
“要不,那个袋子让我来做吧。”
这么大的事,一点活都不干,确实没有存在感。
宁浩却摸着她的头说:“不用你干,你是老板娘,只用收钱就行了。”
一句话把秦淮茹乐的捂着嘴笑。
“自己咋就成了老板娘了。”
这些东西,两三天就到齐了,只差棉籽。
“淮茹,你给家里捎个信吧,让他们给咱准备点棉籽送过来。”
“实在不行,就回去取。”可宁浩实在是不想骑车去了。
刚从那里回来,几十里路,偶尔回一趟还好,要是连续几天这样,吃不消。
秦淮茹应下,她们供销社经常有附近村上的人来买东西。
她可以找个人把信带回去。
秦淮茹上班之后,就留意顾客,一看是从农村来的,她就过去打听是哪里人。
果然很快就在供销社遇到了隔壁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