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乱扯西游释厄传 > 第六十五回 欲看西游记 先闻儒道僧

第六十五回 欲看西游记 先闻儒道僧(1 / 1)

西游释厄传的整个故事情节已经说完了,现在我们返回来,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八一中文网w一w说w一.8小1说zw.c一o网m

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僧道儒相争,君臣民纠缠,然后二合一搅合在一起的故事。因此,想要知道西游记到底想要表达什么,需要了解一些佛道的信息才行。

再先说下道教吧,佛教也穿插着多扯一些。道教是咱们国家土生土长的,其信仰宗旨为“道”。以“道”为最高信仰,教祖自然是老子了,主要信奉老、庄思想,后来逐渐又加入了儒家和佛派的一些理念,也衍生出了金丹、符箓两大派系。但是呢,说是道教,其实和老子开创之道家所谓的“道”压根就是两回事,道教的“道”基本就是个幌子而已。老子的“道”,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即使老子也认为,勉强用“道”来代替,而且恐怕老子自己也认识的有所糊涂,并且也不能真正认识这个“道”。那谁能给阐述个明白清晰哩,这个真够呛。反正《道德经》就那么5ooo多字,理解起来,那难度也不亚于大百科全书,何况看起来的话,每个人的认识都不大一样,也无法得出个权威性解释的。

说起道教的起源,不能不谈老子,这位伟大的汉族人物,姓李名耳,字聃。大约生于公元前571年,在公元前471年过世。

老子很伟大,他开创了道家文化,留下了自己的学说思想《老子》,后人整理命名为《道德经》(但应该是《德道经》更符合老子的原意),包括了“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等等在内的光辉著作。

其思想可以说是简单辩证唯物主义,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因此他甚至被唐朝的李渊给认为是李姓的始祖,后来还曾经一度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即使到了宋朝,也有过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子在宋朝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孔子的,宋朝给孔子的封号是王位,不是帝位。虽然同期的西夏国封孔子为皇帝,但这在后来的历代都不太当回事的。

老子的弟子们形成了道家(奉黄帝和老子为始祖),孔子的弟子们形成了儒家,在百家争鸣时期,和其他的八个家就争吵不休。但是呢,很多旁的家吸收了人家老子的部分思想,所以大多敬重老子,轻易不敢冒犯老子,当然攻击道家是另外一回事。

道教和道家也算是两回事,我们可以认为老子开创了道家,但绝对不能简单的认为老子开创了道教。

在战国时期,渐渐出现了一种称之为“方仙道”的组织,它是结合了方士、道家、阴阳家的学说。其实方士早在老子出生前就存在了的,但是一直也没有成了太大的气候,后来便吸收了道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文化,将自己鼓吹成了有正统有手段的“神仙”一流,宣传能够使人长生不死的。

像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就想长生来着,于是就让“方仙道”的代表人物徐福(他还是秦始皇的御医)去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是未果,最后徐福也带了三千童男女到海外展,再也不敢回去了。

到了汉朝,因为汉高祖直到汉景帝一般都信奉黄老学说,后来汉武帝又喜欢上了儒家思想,于是方仙道和部分道家、儒家凑到一起,形成了“黄老道”组织,也还融合了墨家和阴阳家的部分思想的。

这个时候,有陕西道士茅氏三兄弟开创了茅山道派的萌芽,但起初是信奉丹道的,以看病救人为主,后来逐渐的又分化出一枝才转向画符捉鬼什么的。结果道教的茅山派,始终被道教中的所谓“正统”嗤之以鼻的,认为不务正业,是混进道教行列的,就百般排挤,但是看在茅山派还有部分丹道学说的存在,就没好意思将之驱逐出道教罢了。

到了东汉,“黄老道”中的一些人物开始威,相继出现了张道陵的天师道,张修的五斗米道,张角的太平道。这些道,才是真正的教派,也是后来道教的前身。

这个时候,佛教已经进军中土,但是流传范围很小。佛教的盛行,还是局限在西域以及汉朝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那里。中华开始听说有个佛教,一般是指在汉武帝时期,还是张骞出使西域大夏国的时候,才知道有天竺国以及佛教。等到了公元前2年,佛经开始传播在东土,最早的大概是《四十二章经》。

到了三国西晋时期,是道佛争鸣时期,道教和佛教既互相攻击又相互学习。北方和江南以天师道为主,西南以五斗米道为主。道和佛开始互相攻击,自身的实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展,都想做老大啊。八一小说网w网w一w网.说8一1一zw小.c一o小m说但此时基本都是互相写经诽谤对方的,道教声称是老子西出函谷关到了西域甚至天竺,点化了释迦成佛;佛教则表示世尊曾经来到中原,教化了老子和孔子的。这个时候,俩家的竞争总的来说还算文雅的。

再到了东晋南北朝的时候,北方被少数民族南侵占领。于是北方的道教和佛教就的竞争逐渐演化成为了兵戎相见,刺刀见红。此时道教出现了一个人物叫做寇谦之(365-448年),佛教也有道安大师(312-385年),这两位都给各自的教派展和规范化立下了大贡献的。但是相比之下,寇谦之的作为和道安和尚就差了太多了,还是在当时的北魏武帝的大力支持下,才辉煌了不到1o年而已。

这个时期,是儒道释展很重要的阶段,道佛都比较欢实,相比之下,儒家就差了太多。就像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描写的那样,“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至少在南朝一家独大,傲视儒道,风景这边独好。那个时候,儒家没几个,也没有成什么气候,虽说这个跟当时的乱世有分不开的关系。

因为北朝的统治者不断更换,但都为了加强统治力度,便一会儿信道,一会儿信佛的,结果佛道冲突就势在不免了。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道教内部进行了改革,使得真正的道家几乎已经推出了历史舞台,国家陷入一团混乱了,黄老思想自然没有了市场。

道教自身也与时俱进,其思想生了重大变化,就是由黄老转为了老庄,因为庄子的说法更符合道教的展要求。道教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道德经》,但是写得太玄奥,很多人理解不来;而且老子主张无为,崇尚自然,使得道教的高手也不擅长辩论,轻易也不组织辩论大赛什么的。这些道教人士要么钻研如何结丹,要么琢磨怎么画符,哪里有时间学习各种理论基础呢,就更别谈辩论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时候的道教徒,是不出家的。说白了,现在的道教,就像是杂牌部队良莠不齐,也形不成有效的团体来对抗佛教。

但是佛教从开创之初,就特别的喜欢论法,有辩论的优良传统的。而且佛教的一些高僧,更擅长学习其他文化。最早在汉朝刚刚进入中原的时候,没人搭理的。因为文化思想差异太大了。所以,有的高僧便放下身份,积极研究汉族文化也包括道儒思想,传播佛教的时候,起初到处迁就周边环境,不惜大量修改佛经,因为这梵文佛经那得翻译成汉语才成啊。

在这个时候,西域僧人鸠摩罗什(344-413年)和道安大师通力协作,这精心吸收了儒道等汉学文化且刻意委曲求全翻译过来的佛经,很快就在北方地区广泛传播开来。虽然这个时候传播的范围很大,但是信奉的民众还是并不多。因此,佛教便有意识的集中火力,主要将传播对象针对那些贵族。

这一手很厉害的,有钱人谁不希望自己有个心安啊,谁不希望下辈子继续财哩。道教在这方面做的极差,关于结丹长生什么的一般都不灵啊,画个符箓捉妖驱鬼还有点市场,你让有权有势的贵族怎么“清静无为”哩。

咱举个虚拟的例子,一个贵族同时征求道佛的建议。你们看,像我这样杀人如麻、家财万贯、明争暗斗、坏事做尽的人,怎么能够让心安下来,我该怎么办呢?道教只能说,“你得清静无为,需要加强道德建设,你如果没时间修炼体内金丹,要不我给你捉捉鬼吧,给你院子里放个法器也行,那些冤魂就不敢来骚扰你了。”佛教则宣称,“没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你念佛,有向善的菩提,一样能修成正果,最起码下辈子有个好运的。我们给你举办个水6大会,就能生那些冤魂,不再来找你额麻烦。”那这个贵族最后会选择佛道中的哪个说法呢?答案不言而喻的。

因此道教和佛教的人物,在两家辩论过程中,北方道教基本始终处于劣势,因此只好再度吸收了部分佛教学说(包括转世轮回,还将静动虚实和佛家的空色菩提结合起来),以求得继续生存展。

所以咱们看有的道经,跟佛经差不多;有的佛学,跟道德经有些类似。

此时两家的争斗已然升级,展成动刀动枪的地步了。此时的天师道,已经在大江南北形成了很大气候,都敢和朝廷公然对抗了的,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帝王们也开始关注道教了。因此典型的例子就是,北魏太武帝尊道教(天师道)为国教,开始实施排佛运动。

此时的道教也便进入了比较“规范化”时期,但因为老庄思想的信奉,使得其也没有到了出家“专业化”水平。所以,道教的组织自然良莠不齐,跟佛教相比之下这个方面就差了好多,以至于争斗起来,基本都是吃亏的。八一中文网ww网w网.网81网z八w小.八com

等到了隋朝的时候,是两家大展时期,虽然也有争斗,但是隋文帝处理的比较柔和,没有出现你死我活的局面。但是隋文帝是偏好佛多一些,为佛教的展,出力更大一些。

唐朝建立,李渊因为自己姓李,(其实他们李家是有些少数民族血统的)为了能够体现自己是中华正宗,就将老子给奉为祖先了。

不过呢,这个时候,北方贵族(很多都是原先的少数民族大势力家族)主要信佛,他们在李渊面前坚持,要展佛教,与此同时佛教也在不断渗透进去李氏宗族。因为李氏宗族,那也是有权有势的级贵族啊。

这个时候,道教的人就和佛教徒法琳产生了冲突。法琳这人对道佛理论都研究不浅的,道教的人都不是人家的对手。最后只好找来傅奕,但是还真别说,傅奕是真叫个厉害,别看是个半吊子道人,也更不是和尚,却专门用佛经对付佛经,将法琳忽悠的蒙头转向的,最后惭愧认输。最后整的法琳还继续研究道经和儒学,试图找到老子和孔子都对佛经赞赏的理论根据,还真给找了一些前面咱们曾经提到过的所谓“老孔敬佛”,就继续和傅奕对着干,屡败屡战,不服输的精神的确值得学习。

那李渊再傻也知道,老、孔临去世压根就没有听说过乔达摩悉达多的,汉武帝刘彻恐怕才是知道佛祖这个人物的头一个帝王啊。所以法琳难以在李渊面前讨到说法,就只能寄希望于李世民身上了。

李渊对佛教的压制不小的,或许就得罪了许多信佛的贵族了。再加上玄武门兵变的时候,相对来说有些倾向于道的文武,却都隔岸观火两不相帮的,比如李靖、李孝恭、徐世绩等人。道教的人,本来就少,还不肯帮李渊,那么唐高祖只好不久退位,以荒诞来打郁闷岁月了。

李世民动了玄武门兵变,是很有点心虚的。于是接下来,就寻求更广泛的支持,当然也包括佛教在内了,因为拥护自己的将领大臣中一大半都信佛的。后来自己的统治牢固了,才渐渐有所向自己父亲学习,但为时已晚,佛教已经一不可收了。就连腰斩了辩机和尚,也没有带来一点一毫的改观。

李治和李世民差不多,稍微比他爹还信佛些。从武则天开始,对佛教就大加支持。

吴承恩老爷子视傅奕为偶像,当然就对李世民的意见很大。

后来佛教也还有些起伏,但是唐朝仍然是佛教展的黄金时代,李世民给开了头儿,李治和武则天来了个大展,佛又凌驾于道上了(武则天还动了一次道难,结果道教几乎一蹶不振)。这个时候,佛教中的一个派系禅宗最终脱颖而出,奠定了佛经在本土中的地位。道教的展相对来说,落后了太多的。

到了宋朝,对佛教开始有意的压制,但是已经压不住了。但是大力扶持道教,但是这个时候,道教四分五裂的,没有个统一章法。前面提到了,道教南北两派的内部冲突,再度升级,金丹道和符箓派、方士流互相倾轧。大约在北宋末年的时候,道教完成了形势上的统一,天师道将五斗米道给融合了,也可以认为是正一道。当然佛教内部也有很大分歧,但是相对道教来说,却是平和多了。这个时候,佛教许多派别也逐渐消失,禅宗开始傲视群雄。

等金朝统治中原的时候,道教出现了新的变化,王重阳及其弟子们设立了全真教。王重阳他们根本不是反金反元的出身,相反为了不激怒统治者,主张“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但这个时候,道教中的全真道才真正规范化了,要求全真弟子必须是出家人,不能再火居了。相比之下,落后佛教一千年啊。

宋金时期,基本道教的格局是,在北方的全真道,南方的天师道。

元朝是佛教尤其是密宗的显赫时期,就不再多说了。道教(全真教当时的教主水平和王重阳丘处机等人比起来差得太多了,但是心气却高多了,认为道教最牛了,将前辈的“三教合一”说法给扔到“活死人墓”了,不仅如此,还又布了“老子化胡”说,是最大的败笔,直接导致了佛道冲突的升级。在道佛辩论中,道教的优秀人物没有出席,虽然是知道元朝统治者有心倾向维护佛教就没有参加,但是在几次辩论中,道教均是惨败收场,给蒙哥和忽必烈提供了借口)经历了两次大的劫难之后,元气大伤。

这就导致了,道教的很多“经典”道藏被毁灭。道士在痛定思痛之余,无奈之下,迫于形势,只好再度在残卷里面加入大量的佛儒文化。这才被后来的元朝统治者所接受,提高了其地位,但也在佛教之下的。此时道教内部,全真道因为挑起来佛道之争的缘故,被正一道逐渐给抢了领导地位。

好在元末明初的时候,道教又回复了些元气,在儒家的帮助下,渐渐又成了气候。但是此际,唱主角的又成了天师道(正一道,就是合并了五斗米道等等的天师道),全真道被“敬”而远之了的。

咱要是仔细看西游记第二十四到二十六回的内容就会现,王重阳的全真道,根本就没被老吴放在眼里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重阳是在北方异族的地盘展起来的,迎合金人蒙人,还主张三教合一,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全真道在长江以北还算行吧,但是在长江以南,道教还是天师道的天下。就这还不算,128o年左右,王重阳的徒孙们重新拾起来“老子化胡”,结果元廷和佛教联手,道教被承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劫难啊,南方的天师道也跟着倒了大霉的。无数道教的所谓经典付之一炬,此后重修道藏难度极大且驳杂不纯,这个责任谁来担负哩?

所以在嘉靖时期,邵元节和陶仲文以道人身份兼礼部尚书,道教俨然就是国教一般,无限风光。虽然这俩人处处小心谨慎,国家还是被道教给败坏了风气。再加上后来嘉靖徐阶喜欢用“扶乩”之类的预测祸福,比如蓝道行(这个家伙也不简单的,对王阳明的心学颇有研究的),这就至少干涉了一些朝政的处理了的,犯了最大的忌讳。乃至到了隆庆时期,彻底抛弃了道教。再后来,万历皇帝逐渐信奉了佛教的。

清朝时期,道教和禅宗都受到了压制,藏地的密宗卷土重来。道佛两派也都没在出现太优秀的人物,也就争斗不起来了。都开始写小说作书了,换个方式来太高自己贬低对手,再度回到了魏晋时期文斗的状态。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道教的人物,认为西游记是证道书;很多和尚觉着这是崇佛之作。

那么儒家的展过程,就不再细说了,也是曲折复杂的,即使一万个字也未必能够说得清的,当然佛和道也是如此,三家之争更不例外,但仍需要大家有空也多看看这方面的史料,清楚的越多,越有助于理解吴承恩版本的西游释厄传。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历史上单纯的依靠儒家治国,也不行。汉武帝听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呢,汉朝逐渐走向下坡路。再看看商鞅变法,对比着看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就知道了的。历史上封建王朝初期的展,是懂经济、科学、社会的法家才能做到的。在后面的较为和平时期,是个综合性问题,单纯的一家,谁都没有办法来维持顺利壮大,是需要多个家或是综合家才能解决这个情况的。顺应时代,改进变革,说的容易,但是做起来太难啊。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多数方面做得的确不错,但是他和后人不懂经济和科学,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收入一直很低,社会生产力展缓慢,国家一度的繁荣是建立在人口高增长的基础上,社会矛盾自然也就逐渐积少成多,天灾人斗,导致明朝最终还是必然灭亡。

吴承恩和李春芳就是看到了道教的祸害,但也注意到了佛教的蠢蠢欲动,惊骇之余,才又修改了西游记的。是为了提醒万历皇帝千万不要重蹈覆辙,至少你像李世民一样,对于佛道都加以控制,执行三教合一的政策,不要出现一家独大尾大不掉的局面。

但是我们仔细来分析西游记里面的暗藏的儒家心学,就会现老吴和李春芳的一些共同点,但是也存在很大分歧。

凯撒认为,李春芳是儒家心学的保守派,而吴老爷子却是改良派。老吴的原意,很多地方都被李春芳给有所改动了,给引到警示皇帝和辅臣应当要以儒家心学为、道佛心性为辅的三教合一方面了。

同时,这两人有感于辅臣们之间倾轧、宦官涉政、皇帝要么不理朝政,要么肆意玩耍帝王权术的危机,来告诫那些如张居正的辅执政官。但是,如何制约和规范权力,使之顺应封建社会,这个策划方案和帝王独政本身就是矛盾格格不入的,所以别说吴承恩李春芳了,就连张居正等人也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也没法去做的。

封建各个王朝的更替,都是在陷入一个循环。不能简单的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是表面现象形成的理论。真正的关键在于,封建体制和社会、经济、人口等等的展问题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举个例子来说,封建国家经过了动荡不安,新建立个换汤不换药朝代,此时人心期盼和平稳定,人们无心再度造反起事。人口相对较少,各种问题虽然太多,但是不会集中爆。处理起来,比较容易的。但是人口一旦过了当前社会承载能力,各种状况相应就混杂在一起了,必然要产生动荡的。朝代更替就势不可挡,肯定要爆各种战争,直到人口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才又进入下一个历史的循环罢了。

即使在一个封建王朝的中期,也会产生动荡,非得要战争来解决的。因为没有更简单直接的手段,那个时候,科技、法制、经济等等的重要性,谁也认识不全面的。只能通过对外战争或是内战,来创收来削减人口,才可以暂时缓和一阵子。

所以封建王朝的自身特点就决定了,任何变法和变革都注定要失败的,都是短期的。这是个无法解脱的九连环,只能陷入朝代更替的循环中,历史就是在这样的轮回中缓缓向前展。

不过呢,吴承恩和李春芳两人也必然受困于封建时期的历史局限性,他们无法意识到科技兴国、法制立国、军事护国、经济强国等等复杂的治国理念。也就不可能提出真正短期有效的方案,只能将一些曾经生过的史实,拿出来润色一下,给执政者作为镜鉴。其实就是在说,这样不行,那样不好,但是怎么样才行才好,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当然了,这个问题,不能说是老吴的缺点,毕竟吴老爷子不是神仙啊。这不是某几个人面临的问题,是整个儒家面临的问题,然而即使所有的儒家都齐心合力的话,我看,明朝照样也会灭亡,也就是时间再多凑合个几十年左右罢了。

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人口大约5ooo万,等到明朝灭亡的时候2-2.5亿呀,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明太祖几个人绑在一块也束手无策的。而且在封建社会,即使将各种专家都给穿越空投到明朝前往助阵,也是无可奈何啊。

于是天灾**,只能打和被打啊。最后人口重新降到了一亿之下,各种问题虽然激化的厉害,然而清朝还是顺利就进关建国,历史进入下一个循环了。

那么佛家所说的空,也是玄奥的。佛教的诸多经典,也是很有哲理的。比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言语不多,而且历史上的玄奘大师,那是真的相当了不起的,翻译过来的该佛经,精辟程度不亚于原始梵文佛经自身的。

关于这个多心经,在佛教传播史上,其地位相当的高,这本经书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说,运用大智慧抵达彼岸。全经只有寥寥26o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的一节。李世民看了玄奘翻译的多心经之后,也是很大加赞赏,甚至后来将其内容附在了《圣教序》之中,刻碑流传下来。

但是呢,我们现在却对其了解的不多,很多人也不太知道有这么个经卷的。那是因为我们的汉化佛教-禅宗,对这个多心经不是那么很感冒,认为其不如《金刚经》来的经典。具体原因不太清楚,揣测跟玄奘大师是唯识宗的代表有些关系罢,唯识宗是自认为得传于正宗。

但是吴承恩明显也认为这个《多心经》和禅宗说的“明心见性”都是佛教经典之见啊,在西游记中多处也都提及了的。其他的佛说,老吴基本都没搭理的。

的确,这两个佛教的说法,对于儒家和道教的影响也是极大。即使不明着说出来,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现,后来的诸多道儒思想里面(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或多或少有人家的文化在内。

老吴也是如此,一方面强烈表达了对佛道的不满,一方面自己也被道家佛家的部分思想深深影响到了。所以西游记里面到处存在了矛盾,对人物的看法是矛盾的,对三教的态度是复杂的。

不过呢,看经典佛经,是需要有很大意志力的。虽然未必像傅奕告诫子孙“千万不要看佛经”那么严重,但还是要加以自己客观理解的,莫要着了迷。

儒家文化照样博大精深,道教和本土佛教也汲取了不少容纳到自己的思想中去。否则的话,佛教根本就在本土传不下去了。

最后再说一句,其实乔达摩悉达多也只是佛教的开创者,是后来的佛教徒吸收了各种文化之后,逐渐壮大的。最典型的莫过于佛教在中华的传播,或许老子的“道”、孔孟的“仁义”,对其产生的影响,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有些扯多了,要想看懂一些西游记,必须要明白些佛道儒之争以及三家的展历程。否则的话,就会深陷是崇佛是扬道还是尊儒什么的泥潭之中。

西游记到底是什么,大家各自判断吧。西游记是一面镜鉴,让人通过审视复杂的百态,去认识自己。

凯撒隐隐约约的认为,其实老吴的本意不在于佛道,也不是弘扬儒家心学,更不是三教合一,而是“鉴”。西游释厄传完全可以有个别名,《大唐朱明鉴》。

接下来继续说说明朝君臣民的一些事情,请听下回接着胡说。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冥火蒙尘 大时空传 紫薇星魂 绝天武帝 开局十万倍暴击,玩坏诸天万界 北城长歌 武逆九重天莫缺 恒帝 斗罗:别追杀我了,我真不是唐三 签到:开局召唤靠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