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朕传旨两广总督胡应台,令其严密盯防澳门。"
"令督察院选派御史巡按,前往澳门坐镇。"
"令福建巡抚派遣水师,驻扎澳门。"
朱由校猛地扔掉手中的奏本,语气有些急促。
这就是南巡的坏处,许多大事都不能及时做出处理。
手中的奏本乃是上月到了京中,距今已经有将近一月的时间了,距离奏本中所言的战斗更是已经过去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陛下,敢问两广发生何事?"
王安被朱由校的动作吓了一跳,小心的将朱由校扔到地上的奏本捡起,重新放在案牍上。皇爷这三句话,怎么句句不离澳门。
昨日朱由校才下发了旨意,向南直隶诸府派遣了巡按御史,令其巡视地方。
这怎么今日又想起来往澳门那个蛮夷之地派遣巡按御史了。
毕竟南直隶富庶,天下皆知,派御史巡按节制也是常有的事,可是往澳门派遣御史,这在王安的印象中,恐怕还是头一遭。
听到王安的问询,朱由校的眼中闪过一抹精光。
"胡应台来奏,澳门六月发生海战,佛郎机人击退了进犯的红夷人,并且击沉了两驾战船,俘虏了不少水手。"
朱由校的话一出,王安便是一愣。
什么佛郎机人,什么红夷人,这不都是一伙子人吗?怎么那些浑身上下长满毛发的人自己内斗了?
王安脸上的异色自然落在了朱由校的眼中,有些无奈的摇摇头,在这个时代,除了常年与这些番外之人打交道的海商们以外,恐怕一般人的确不清楚佛郎机人与红夷人的区别。
红毛番是明朝人对荷兰人的称呼,因为他们须发皆赤,所以称之为红毛,也称红毛夷,后来更简称红夷。
佛郎机人则是对葡萄牙人的称呼。
按照胡应台的奏本所说,六月二十三日,近千名红夷人乘坐战船,妄图登陆澳门,与驻扎在当地多年的葡萄牙人发生激战。
双方火拼许久,损失惨重。幸得澳门留有三千明军驻扎,这才击退了进犯的荷兰人,使其狼狈而逃。
此战参战人数虽然不多,但却意义非凡。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一场战役被称之为"澳门之战",明朝经此一役认为荷兰人是袭击沿海的巨大海盗团体,荷兰人只能转而向东发展,导致日后殖民台湾。
而葡萄牙人则是通过这一战,意识到了澳门防御之薄弱,通过大肆贿赂明廷广东官员,使他们不断加固澳门的城防以及获取澳门主权,最终使澳门成为了一座坚固的堡垒。并且在澳门之战结束后,葡萄牙人还开始在澳门设立总督,澳门成为葡萄牙在印度果阿港之后第二重要的殖民据点,这也直接导致最后澳门逐渐被葡萄牙完全掌控。
而朱由校绝对不允许在他的治下,出现这种近乎于割让土地的情况出现,他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制止,并且明示主权。
"大伴,从宫中派遣几名得力内官,前往澳门。"
"在令毕自严从户部挑选干吏,一同赶赴澳门,收取课税。"
朱由校的眼睛转了转,转而又下达了一道命令。
葡萄牙人凭借着澳门的独特优势,通过海上贸易,获取了不可想象的利益,可是明廷却没有得到丝毫分润。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明廷上下都没有意识到海上贸易所能带来的利润有多么疯狂。
在没有完全腾出手之前,朱由校并不打算跟这些占据澳门几十年的葡萄牙人翻脸,毕竟他还要通过这些葡萄牙人获取一些西方先进的技术。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收取关税。
后世的满清,在鸦片战争之前,每年收取的关税不过一百二十万两,可是当他们任命了一名英国人,采用了西方先进的行政管理制度后,满清的海关关税连年上涨,最高的时候可达三千万两,由此可见关税之恐怖。
如此重要的地方,朱由校势必要派遣自己的心腹力量坐镇澳门,牢牢地掌控着这处关键的港口。
"再发内帑一百两,交予登莱巡抚袁可立。令其继续督练新兵,打造战船。"
朱由校此次南巡虽然没有对南直隶的诸多豪绅富商们动手,但是也抄没了魏国公府的家产,令内帑进账不少。
魏国公府世镇南直隶两百余年,手中又握有军权,其所掌握的财富丝毫不亚于四川的蜀王府,因此朱由校的腰包格外的充足,说起话来也格外的有底气。
前些日子,正是凭借着袁可立在登莱操练的登莱军,方才将徐鸿儒在最短的时间内镇压,随后朱由校更是在登州乘船亲自赶赴南京,一切都是靠着袁可立的显著成果。
亲眼见识到袁可立的作为,朱由校对这位老臣自然是更加满意。
等到登莱军以及登莱水师再成熟一些,那么明军便可利用辽东建奴没有水师的弊端,乘船直抵建奴身后,随时可突袭建奴。
"皇爷,以奴婢看,建奴扑腾不了多久了。"
许是瞧着朱由校心情不错,王安也大着胆子开口,指点了几句。
"哦?何以见得?"
听到王安所言,朱由校大感意外,王安一向恪守本分,平素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今日这是怎么了。
"皇上,自您登基以来,朝廷接连打了多个胜仗,那些鞑子哪里是您的对手。奴婢私底下听说,倘若要不是去岁鞑子去草原上抢了蒙古人,恐怕去年冬天他们就都得饿死了。"
说起此事,王安的眼角都带上了笑容,显然他也是下过一番功夫,知晓辽东建奴对于朝廷的威胁有多大。
"大伴说的是,希望如此吧。"
朱由校闻言,微微颔首。依着目前的局势来看,胜利的天平的确在向朝廷倾斜,建奴只能被死死按在辽东,动弹不得,长久下去,建奴必败。
可是朱由校深知骄兵必败的道理,在没有彻底犁庭扫穴之前,朱由校始终不敢掉以轻心,毕竟谁不知晓,努尔哈赤那老酋是否还有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