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逸的到来,对于秦泰县的百姓来说,无疑是打了一支强心针。
许多百姓之前被人挑唆,以为廖知府故意针对秦泰县,才让他们缺衣少食。廖知府到了峡谷口之后,及时安排粮食发放,并不顾自身安危,安排大夫救治百姓,自己也因此得了疫症。
这些老百姓后来明白了:对于秦泰县出现瘟疫,甄县令派人求助一事,廖知府确实不知情。他们的粮食,廖知府也及时发放了,只不过被心怀不轨之人,暗中劫持了。
老百姓领到粮食,就算仍然有不少人病重,但府城调集的大夫,已经全力进行了救治。有廖知府共甘共苦,秦泰县的百姓也安定了下来。
不过,随着秦郃县百姓患病的人数增加,许多当地人对秦泰县的百姓,有了怨气和愤恨。他们不断去县衙抗议,要求章县令把秦泰县的百姓,要么赶回秦泰县,要么赶到峡谷这里来。
有不少百姓,更是拿着锄头棍棒,驱赶秦泰县的百姓。
章县令原本想要独善其身,尽量保住秦郃县的人不染病。奈何秦泰县的百姓就算领到粮食,也不愿退回家乡。他们聚集在安平镇一带,就踟蹰不走。
加上有廖知府的命令摆在那里,章县令不得不把安平镇,当着安置秦泰县百姓的临时场所。
秦郃县百姓染了瘟疫,老百姓每天在县衙讨要说法,章县令一个头两个大,觉得异常暴躁。
到了后来,得知廖知府也染上了疫症,章县令心里慌了。他在政事处理上,开始不作为,每日躲在县衙不出来。
就算有百姓抗议,说要把秦泰县的百姓赶走,章县令也装聋作哑,听之任之。
如此一来,秦郃县的百姓得了默许,他们大肆驱赶秦泰县的百姓,并抢夺他们的粮食。短短两天内,在安平镇发生了数起群殴事件,打死打伤不少百姓。
秦泰县的百姓无可奈何,他们大多数人都身患疾病,就算想要回去,体力也不允许。加上府城的大夫本就不多,许多人实在扛不住了,赶到峡谷这里,还可以得到救治。
一旦他们退回秦泰县,否能及时领到粮食暂且不说,一旦病情加重了,他们就算想要赶到峡谷这里,也来不及了。
在秦郃县百姓的集体驱赶下,秦泰县的百姓只好离开安平镇,又纷纷朝峡谷口这里赶来。
赵逸刚好安顿下来,得知秦泰县的百姓走投无路之下,正大规模朝附近移动。一旦他们与这里的重症病人汇合,必将加重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赵逸气得直咬牙,对高晨说道:“你亲自带人去秦郃县县衙,看看章县令在干什么?如果他呆在衙门躲清闲,不履行县令职责,你让人把他提溜过来,让他来这边处理政务。
秦郃县衙门的事情,在廖知府病愈之前,由你先暂时接管。你带两个大夫和一些药材过去,给病患们先熬药喝着,避免他们病情加重。
同时,你把安平镇和相邻的襄河镇,用来安置所有染病的百姓。秦泰镇的百姓,症状轻微的,一律安置在安平镇。这个襄河镇,主要用来安置秦郃县染病的百姓。
本王会上奏父皇,等这次的疫症压制下来后,给两个镇的百姓一些补偿。
无论是哪个县的百姓,只要是病重的,一律让他们来这里医治。等闵老他们过来了,咱们再分出人手,去救治那些症状轻微的人群。”
高晨答应了一声,就带着人员和大批药材,朝秦郃县衙门赶去。在途中,高晨对沿途的百姓进行疏导。让染病轻微的百姓,继续回到安平镇,等待朝廷的救治。
如果是病重的人群,就先去峡谷口治疗。
秦泰镇的百姓,经历了这些日子的颠沛流离,他们一个个后悔不已,
“早知道这样,我们也不会逼迫甄县令,让他拖着病体还不停忙碌,最终气怒而死了。咱们没了县令大人撑腰,各个都成了丧家之犬了!”
“就是,这个章县令,纵容安平镇的人驱赶咱们。就算知府大人下令,让咱们留在安平镇,他也阳奉阴违,不待见咱们。”
高晨带人对秦泰县百姓进行疏导,得知高晨是赵逸的人。赵逸正在峡谷口外,给大家调集粮食物资和大夫等,来确保大家衣食无忧,让患病的人们得到及时救治。
看到高晨带了大夫和药材,这些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又重新返回安平镇。
高晨到达安平镇之后,首先召集镇上的里正,转达了赵逸的态度。高晨让他们安抚镇上的村民,不要排挤秦泰县的百姓。等这次疫情被彻底控制后,朝廷对安平镇百姓,会有相应的补偿。
与此同时,高晨看着这些里正,进行相应敲打和提点,
“这次秦郃县和秦泰县百姓相斗,就是章县令和县衙的人不作为,王爷听了这个消息非常生气。
王爷说了,廖知府为了秦州的百姓,在峡谷内忙得脚不沾地,不敢有半分懈怠疏忽。章县令整日呆在县衙,在百姓出现疾病困苦之时,竟然妄想置身事外,真是岂有此理?
正好廖知府病了,峡谷那边缺少主事的官员,王爷让本将军去了县衙,就让人把章县令带过去,帮着处理日常事务,协助救治那些病患。
诸位里正,你们不会和章县令一样的想法,想要在家躲清闲吧?
如果你们有这样的想法,别怪本将军没提醒大家:咱们王爷眼里容不得沙子,谁要敢在这个关口拖后腿,本将军不介意辛苦一些,送各位与章县令去峡谷那边共事。”
听了高晨这话,这些里正脸色煞白,连忙纷纷表态说:
“将军放心,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草民虽然能力有限,但也愿意竭尽全力,为秦泰县的百姓做一些事情。”
“没错,这些日子以来,咱们和秦泰县好几个里正,已经形成了默契。今后不论是秦泰县的百姓,还是那几个里正,只要有用到草民的地方,他们招呼一声,草民无有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