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松鹤楼后院出来,父女俩皆是一身轻松。
村里人的盘缠问题目前是解决了,若是大伙儿省着些,将来回到柳叶村,这钱还够他们买些口粮暂时过渡呢。
明天等秦掌柜将500两结清,那他们手头就会有现银520两。
叶向荣只准备拿出其中的100两银子给公中。
村里一起摘的花椒叶和挖的药材,他就按100两银钱折给村里。
但是这菜谱和花椒树都是他闺女的功劳,自然是不能拿出来平分的。
虽说以他们家目前的资产来看,现在也不差这400多两银子。
但是一码归一码,村里人付出努力的那部分可以拿出来均分,但剩下的就与他们无关了。
这不是叶向荣抠门,而是他想着以后回了村里,他们少不得要重新寻个赚钱的营生。
若是不早点将这分配薪酬的事立下规矩,将来肯定是会有隐患的。
只有一早就给大伙儿立下按劳分配的概念,将来才不会有人想着占集体的便宜。
他们的大锅饭制度早晚是要取消的,现在不过是为了保持团结一心,大伙儿能拧成一股绳,所以才在一个锅里吃饭。
可是等时间长了,大锅饭的弊端就会逐步体现。所以,很有必要现在开始就给每个人都提早灌输多劳多得的优秀思想。
简单来说,就是:
每一个人都给我卷起来吧!卷才能使人进步!
……
从松鹤楼到他们村里人下榻的旅店是有段距离的,晚间的这条路着实是有几分危险。
路两旁冒着香气儿的醪糟蛋、香辣素粉羹、羊肉韭菜炙饼等美味小食,勾的人简直走不动道。
叶梓本就没吃晚饭,如今见着这满街的美食,整个人就差满脸写着“馋死了”三个大字。
她扯着老爸的袖子就要往各色摊子上冲,干饭人之魂在这一刻点燃了她的理智。
因为两人出来前就跟家里人打过招呼会回来的晚些,不必给他们留饭。
所以叶向荣此刻也宠溺的准备陪着闺女在这条夜市街上好好逛一逛。
叶梓在小吃摊前驻足观望了好一会儿,才拖着老爸来到一家卖羹汤的摊子里坐下。
摊主是个爽利的老妇人,她热情的给父女二人端来了一小碟自家腌的开胃醋萝卜,然后便推荐着自家的吃食,
“客官您是第一次来我这用饭吧,我这里羹汤做的最好,来往的客人没有说我孙大娘的羹不好喝的,您只管点了就不会后悔。”
叶梓听她这么自信,便点了一份鸡羹和笋淘面,又托孙大娘要了隔壁摊子上的煎豆腐。
孙大娘手脚麻利的转身就开始舀羹汤,不一会儿,鸡羹、笋淘面并煎豆腐就摆上了桌。
这鸡羹,听名字就知道同鸡有关系。
做法倒也不难,先将鸡肉切碎和着鸡汤煮熟。
然后在汤里依次加入小青菜、香菇、笋丁等配菜,待起锅之前,加入一碗水淀粉勾芡,并将打散均匀的鸡蛋倒入羹里搅拌成蛋花。
最后加一点酱油调色调味后焖煮片刻,便可盛入汤碗。
若是食客喜欢口味重一些,也可以自行加芫荽、香葱等。
叶梓看着眼前的鸡羹,整个人都快活起来了。
天地良心,她来到这古代这么久,第一次吃上了小吃,往常哪一次她不是为了填饱肚子吃些干巴巴的食物。
第一口羹汤进入口中,叶梓就快乐的眯起了眼睛。她有多久没吃过这种精致的吃食啦,香滑的羹汤裹挟着软烂的鸡肉和爽口的笋丁顺着喉咙滚入腹中。
一瞬间,咸鲜味以舌尖中心向四周辐射,简直好吃的让人想把舌头吞下去。
这孙大娘确实没有说大话,她做的羹汤已经征服了叶家父女俩的舌头。
那道笋淘面也很是鲜美。
现下正是吃笋子的季节,这笋子因为本身的鲜嫩,倒是没有那恼人的涩嘴味儿。
简单汆烫后配上酱料与面条拌匀,吃起来是格外的清爽,可以称得上是一颗不错的美味碳水炸弹了。
在这样的夜晚,就着市井里特有的烟火气,呼啦呼啦的吃上一碗鲜美的热羹,真是让人快活的给个神仙都不当。
叶梓此刻最遗憾的就是没能带着老妈一块儿来享受美食。
说起来老妈才是他们仨最辛苦的人,她每天都得跟着村里的妇人干各种各样的活,不像父女二人,还能光明正大的摸鱼。
有时候叶梓真担心王春英女士因为每天干活而太过憋闷。
吃饱喝足,叶梓给老妈打包了一份肉羹带回去。
为了不引人猜忌,她只能装模作样的将碗从背篓里取出,然后将装好羹汤的碗再通过背篓的掩护放回空间。
在孙大娘盯着背篓一脸担心的目光里,叶梓赶紧拉着老爸撤退。
看孙大娘一副热心肠的架势,叶梓觉得自己要是再待下去,保不准孙大娘都要上手扒拉她的背篓了。要是真这样,那她可就真的不好解释,为啥动作幅度这么大,但是一滴汤汁儿都没撒出来了。
在回去的路上,叶梓边走边逛,又给家里人带了一些小玩意儿。
比如给给窝头他们仨买的面人,给奶奶买的桃木梳子,还有给大伯娘买的顶针。
叶梓之前在路上就瞧见了,大伯娘为了把全家人赶路的新鞋做出来,每日里闲下来就在纳鞋底。
千层底本就硬实,纳鞋底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尤其是稍不小心,就会把手指划破。
所以叶梓特地给大伯娘买了一个顶针保护手指。
给大伯的礼物,叶子实在是想不到有啥,便在路边买了一块羊肉酥饼。
她想着大伯吃饱才有力气挑着两个弟妹赶路不是。
等回到旅店的时候,大部分村人都睡下了。
大家伙儿忙活了一天,又急行军了那么久,早就累的沾床就着。
只有叶家几口人,还守着一盏油灯,在大厅里等着叶向荣父女俩回来。
大伯站在旅店门口张望着,瞧见远处巷子口叶向荣父女俩背着筐回来,立马朝屋里的几人喊道:
“二弟和小侄女儿回来啦,瞧着是带了什么东西回来,我去迎一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