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离火焰山之事刚好过去三年零三个月,正是人道圣人讲道完结,如来佛祖等人刚刚返回灵山之时。得知西行的队伍已经来到灵山附近,众人大惊,佛教与天庭的种种部署尚未完全展开,这孙悟空就将唐僧等人带到了灵山。牛魔王不曾被降服,青狮、白象、大鹏三妖不曾被收伏,沿途的许多世俗国家也未能如当初设想一般只是礼敬佛教。然而这一切都来不及了,总不能让他们再回去走一遍吧,那不就真正成为地仙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笑话了?
过了天竺国,便来到了灵山脚下。唐僧极为兴奋,眼看着多年的宏愿就要实现了,连忙沐浴斋戒、焚香祷告,然后决定要一步一步从山脚走到山顶。悟空、八戒、沙僧都劝唐僧无需如此,在他们看来这也太浪费时间了。然而,唐僧以虔诚之心坚拒,不如此无法表现出他对佛祖的信仰和崇敬。这一番举动原本是信徒对信仰虔诚的表现,然而现在在如来佛祖等人的眼中看来却是莫大的讽刺。
轰轰烈烈的一场西行取经运动,因为各种原因变成虎头蛇尾的闹剧。六耳猕猴不曾出现、牛魔王未能收服,那些原本计划好的事情都未能实现,取得真经又如何,佛教的影响力还是不能如预期一般传遍宇宙各处。然而,现在所有人都知道西行取经的事情,无数双眼睛盯着灵山,看着佛教,既然已经到了收尾阶段,如来佛祖等人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场戏继续演下去,而且还要演得一本正经。原本轨迹中的铜台府监禁、阿南迦叶的人事索要等设计好的磨难还得继续,然后还要进行一番封赏,才能将西行取经这场事给了结了。
于是又经历了几场磨难后,终于唐僧一步一拜三步一叩地登上了灵山。如来佛祖将师徒四人召集到大殿之上,看着前世的弟子,佛祖说道:“唐僧,你前世乃是本座的二弟子,名叫金蝉子。因为你不听本座讲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而将你贬入凡尘转生东土以示惩戒。如今你不忘本心,涉千山万水来到西方灵山求取真经,一路上历经种种磨难终于体悟教义之真谛,也算是得成了正果。因此本座封你为旃檀功德佛。”唐僧闻言连忙拜服于地,一阵佛光闪过便恢复了前世的记忆,接着灵气聚集,不到一柱香的功夫就又恢复了前世法力,修为竟然也在大罗金仙境。
如来佛祖点头道:“旃檀功德佛归位,乃佛教万幸。悟空,你因大闹天宫,违反天条破坏天道秩序,才被本座以大法力压在了五行山下。后来天灾已满,你归入我教,一路保护唐僧西行取经,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因此本座封你为斗战胜佛如何?”
佛陀在教中的地位极高,如来佛祖的分封可谓给了孙悟空极大的认可和恩赐。唐僧作为佛祖的亲传弟子,经过十世轮回转世重修,又历经艰险求得真经,这才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不过一路打杀,还时不时向灵山和天庭求援,如今竟然也要成佛,这让灵山的那些佛陀、菩萨、罗汉如何能心悦诚服,众人都盯着孙悟空各有不同心思,看他如何分说。
孙悟空上前向如来佛祖施了一礼,然后说道:“多谢佛祖厚爱,晚辈感激不尽。然而,我本天生地养之人,从不敢奢求在何处寻得一官半职,想的不过是自由自在逍遥于天地之间。五百年前,我少不更事,为了颜面与天庭一争长短,幸亏佛祖出手将我打醒,才不至于犯下不可弥补的大错。这些年来日夜思索,方知我等修士所追求的至高目标不就是自由自在吗?因此斗战胜佛的果位,晚辈不敢领受!如今西行取经功德圆满,想来当年大闹天宫所犯下的罪孽也应该偿清了,现在便欲返回花果山,带领着我的孩儿们过自己的日子。”
孙悟空这份渴望自由自在的想法,除了他自身的感悟以外,受木易影响较多。世间所有生灵,有的渴求权势,有的渴求大富大贵。每一个生灵都有追求存在目标的权力,权势也好,富贵也罢,都不如自由自在逍遥天地更让人渴望。或者说,那些追求权势、富贵的人,其最终的目的还不是想要自由自在。
如来佛祖闻言心中便有怒气,但想到人道圣人认了孙悟空为忘年之交且多有照拂,甚至可说西行取经变得如此情景,也是与人道圣人在其中的谋划有关。再想到当日人道圣人双修大典上,女蜗娘娘看悟空的眼神,犹如母亲在看儿子,佛祖便不敢进行刁难。
沉吟良久,如来佛祖说道:“既然你不愿入我佛教,我等自然也不能勉强。然而这斗战胜佛的称号却为你保留,领受与否,什么时候领受,由你自己决定。”孙悟空这些年来成熟了许多。所谓成熟就是将自己曾经的锋芒磨砺得更加圆滑,学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隐忍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世间许多人也是如此,原本意气风发,然而进入社会后却不得不发生改变,甚至于最后变得连自己也讨厌自己了。如果有可能,还是不要成熟的好,可惜世事岂能如人所愿?
悟空听完佛祖所言,知道自己如再不答应就是对整个佛教的挑衅和不敬了,于是连忙说道:“多谢佛祖信任!老孙一路西行,体悟到佛教对苍生的谆谆教诲之心,心中甚是敬佩。只要以后需要,悟空定当全力以赴!”说完便向如来佛祖大礼一拜,又抱拳向四周的佛陀、菩萨、罗汉等一拜。最后对唐僧说道:“师傅得成正果可喜可贺。徒儿这就去了,所在之地便是东神神州傲来国花果山,如有需要请尽管吩咐。”
孙悟空的一席话早已将唐僧、八戒、沙僧以及在场的人都给惊呆了。众人皆知他是准提道人的弟子,想当然的早就把他给当成佛教之人,然而今日竟然不受佛祖封赏,这难道不是叛教?不对,这还真不是叛教!准提道人当日在人道圣人的双修大典上已经明确的说了,早已将悟空逐出师门不再相认,那孙悟空也算不得佛门之人,也就说不上叛教了。唐僧虽然为了取经的方便,在观音菩萨的安排下,收了孙悟空为徒,但这不过名义上的,与圣人收徒相比就做不得数了。所以也没有人提起这事,更不会拿这事来找麻烦。毕竟,悟空并非不认这个师父,也没说不为佛门弟子,只不过不受佛陀封号而已。
唐僧现在恢复了记忆和法力,早已不是肉眼凡胎,回想起西行取经的种种事情,方知悟空的重情重义。突然间,唐僧似乎明白了悟空的心思,于是也不劝阻,反而说道:“你我师徒一场情义不变,往后可要时常走动,不要让这份情变淡了!”
孙悟空转身又对八戒和沙僧行一礼,说道:“二位师弟,一路西行,承蒙不嫌弃老孙暴躁的性情,如有得罪请不要放在心上。这一路,历经磨难,多亏有两位兄弟相助,才完成取经重任。今日我虽然返回花果山,但心却是与师父和两位兄弟在一起,如有吩咐随叫随到!”八戒和沙僧都是天庭之人,一路上背负着天庭的利益在身,对悟空做了许多薄情寡义的事情。然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两人在心里早已敬佩这位大师兄了。此时见他要走,竟然心中又是惭愧又是为他高兴。
一番话面面俱到,让众人无话可说。悟空再施一礼,一个筋斗便离开灵山,向东而去。唐僧和八戒等人张口道:“悟空(大师兄)……”却又说不出来其他话语,只能看着孙悟空驾着筋斗云越飞越远。
离开灵山后,悟空顿感浑身轻松,然而心中却有太多的感慨想要找人倾诉。放眼望去却不知道找谁才好,一边飞行一边思索,突然眼前一亮想到了木易。虽然他现在贵为圣人,但在悟空心中仍然是刚认识时的那个木易道人。云头选准方向,片刻功夫就来到了东海深处的悟岛上空。到了近处,悟空反而犹豫了,不知该不该去找人道圣人,毕竟双方的身份悬殊在此。
正在犹豫之时,耳畔突然响起木易的声音:“大圣既然来了悟岛,便请进来一叙吧。”悟岛上空云开雾散,萧升笑吟吟的出现,奉木易之命前来迎接他。
悟空尴尬一笑,也不矫情随着萧升进入岛中。此时悟岛上的情形与当日木易大婚时又不一样,少了喜庆多了一份飘然出尘的仙意。不多时,便看到木易和云霄正坐在一处亭子中饮茶叙话,悟空老远就抱拳施礼道:“圣人在上,请受晚辈一礼。”
木易笑道:“大圣何必如此拘谨,我们还是如以往一样相处如何?你叫我道人,我唤你猴头。”闻听此言,悟空大喜本性复然,一跃进入亭中,坐在了木易和云霄的对面,笑道:“既然道人吩咐,那恭敬不如从命了。”惹得云霄娇笑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