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的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策问为主,同时也考察考生的写作和思想问题,主要包括考生对于《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考生对于诏、判、表、诰等文体是否能熟练运用,同时还会抽取当时的时事政务四五条,要求考生结合经学理论发表议论或见解。
考试完成后,通常会在当年九月上旬或中旬放榜(主要参考人数过多,三日无法评判成绩),这个榜也被称为乙榜,又叫乙科,因彼时正值桂花飘香,故而也称桂榜。凡是成功上榜,便是考中了举人,俗称孝廉,其中第一名被称为解元。
当然,举人虽然如此难考,但考上之后的待遇却同样是质的飞跃。
举人除了拥有秀才所拥有的待遇之外,其中经济层面最实惠的待遇便是免税权,即举人名下土地可以豁免皇粮国税,如此一来便会有百姓或乡绅主动将土地投效到举人名下,从而获得免税权,于是举人一跃便可成为地主。
政治层面最直接的便是入仕权,考中举人之后便等于拥有了做官的权力,虽然只是候补官员,但运气好点还是能够外放个七品知县,即便运气差点只能混个县丞、主簿等佐贰官,那身份地位也已经是大为不同,毕竟已经等于成为了统治阶层。
因此秦栗一直为之努力,哪怕再苦再累,他也要坚持,他还年轻,年轻就是拼搏的资本,他要为家人拼一个美好的未来。
“时候不早了,我先回去了严大哥。”两人说着,天色已经晚了。
赵砚寒站起身,“我送你回去。”
“好。”秦栗没拒绝,两人闲庭漫步,今日月色清明,自中秋后,难得见到这么大的月亮。
两处宅子离得近,走了没几步便到了。
“我先进去了,严大哥晚安。”
“等等。”
赵砚寒拉住他的手,原本已经转过身的秦栗又侧过了身子。清风拂面而过,几缕发丝随风而动。
赵砚寒脸颊燥热,耳边染上粉色,还好现在是晚上,只有皎洁的月光朦朦胧胧,没人看到。
“你……”
秦栗疑惑:“嗯?”
拉着秦栗的手紧张的动了动,湿热的手掌汗湿了秦栗的衣袖。
“严大哥……很紧张?”
秦栗心中摇曳,大哥你一副纯情小c男的表情会让人误会的!!是不是要说什么刺激的?你快说啊!今天又是摸头又是拉手手,啧~
算了算了,还是让我为颜勇敢出击!
“我……”
“你……”
“额……”
秦栗尴尬的理了理头发丝,“严大哥先说吧,是有什么重要的事吗?”
只见赵砚寒从怀中掏出一把小匕首,秦栗记得这是两人还在静河村时,赵砚寒临走前,他送给他的。
赵砚寒将精致的小匕首递给他:“你还记得这把小匕首吗?”
秦栗思考了一下他是什么意思,然后点头:“额……这不是我送给严大哥的那一把吗?”
赵砚寒吞吐了一下:“你当日……送我这把匕首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嗯,当日其实我不想送,我想自己留着玩儿来着,只是严大哥你沉默不语,我不好意思所以送给了你……
但是这话又不能明着说出口,那多伤人啊,后来不也收到了回礼吗。于是秦栗组织了一下语言:“当时以为一别后再也见不到了,虽然相处时日不多,但是严大哥帮了我们许多……”照看秦洛,帮忙挑水劈柴。
“终归相识一场嘛,想送点东西留个念想,不过嘛,”秦栗不好意思的笑笑,“那时候你也知道,日子过得穷嘛,那把小匕首是我身上最贵最精致的东西了,送其他的难免丢份了点儿……嗯,也就这把小匕首拿的出手。”
赵砚寒笑笑:“只要是心意,什么都不寒碜。”
“还拿了你的青玦玉佩,怪不好意思的,比那把小匕首值钱多了。”
听到青玦玉佩,他问:“那玉佩,你还留着吗?”
“自然,那么好的东西,留着当传家宝也不是不可以。”
“那就好……”赵砚寒低吟了一句。
随即两人都沉默了。
秦栗心中忐忑,心跳加快,今日的赵砚寒真的很不对劲儿,好似多了很多肢体接触,眼神也变得温柔了,现在还和他站在门口说这些话,很难让人不多想,他也不想自恋啊,可现在的气氛真的很难让他不自恋。
不是要告白吧……嘻嘻……谁让他聪明又伶俐,可爱又貌美呢,相处一年多了,不信赵砚寒对他没别的感觉。
他确实很难让人不心动呢~
沉默还在继续,于是阿良开门声就显得格外响亮。
“公子还不回府吗?外面孑孓1多,免得被叮了。”
秦栗看着阿良提着灯笼站在门口,明明平日看着挺聪明的阿良此刻显得格外多余,手里提的仿佛不是纸灯笼,而是强光灯泡。
而阿良的视角只看到两个交叠的人影被拉长,他家公子和隔壁严少爷说着悄悄话,然后老半天不出声,他只能提了灯笼出来看,这一看,随后就是莫名的心惊胆颤。
明明隔着一段距离,看不清公子的脸色,怎么就是感觉公子在死死的盯着他呢?好像严少爷也在看着他?
阿良: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或者我出现的不是时候,要不还是走吧?
于是阿良踌躇的看着秦栗:“奴才……先进去了,公子和严少爷再聊一会儿……”
聊个屁啊!好好的气氛都被你破坏完了!
秦栗急了,挥挥手让阿良麻利的滚蛋。
“那个,严大哥还要说什么吗?”语气中带着期盼。
你说呗,让我听一听是不是我想的那样?
赵砚寒憋了半天,最终说了一句:“你觉得青玦玉佩好看吗?你……喜欢吗?”
你喜欢送你玉佩的人吗?
1孑孓就是蚊子。
小知识:明清乡试录取的人数,通常由朝廷按照各省人口和文教情况分配,通常从数十名到一百多名不等,每次乡试全国录取总额约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按照统计,明朝成化至嘉靖年间,全国乡试录取率维持在4%上下,而隆庆以后的录取率在3.1%左右,就录取率而言,举人可以说是科举中最难的一关,因而也有“金举人、银进士”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