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县城的人忙,留在村里的人也忙。
柳修文带着儿子和侄子每天在家和砖瓦厂往返。后来又加上周旭和石头,这两人一人是来请教读书的事,一人是来玩的。柳修文所幸有空的时候就教上两人一二。
村里孩子们每天都在玩着蹴鞠,没有一点玩腻的征兆。
这次除了建房组人数不变,木工组少了一半,一是因为柳修言说要减少人数,二是因为原来组里的人不是改进了种植组就是不报名,回家弄自家的田地。
种植组的人数基本都是女人和一些上点年纪的男人,也有一百人之多。
姜晴让王大嫂带一部分人把村里剩余的田地整理,他们都是干惯着活的人,也不用她再说什么,这方面她还比不上人家呢,就不班门弄斧了。
姜晴把女儿交给柳大嫂帮忙带着,自己则是领柳倩上山现场教学。虽然目前她也不知道能弄到什么苗木。
但不管弄到什么药材苗,她先带人把山地给开垦深耕出来,就没问题。
学堂往山里走进去不远还有一片沙地,另外温棚再进去一点的靠山那块地是半沙地,也适合种植药材,刚好和水田有段距离,除了这两块地,还有一块沙地,不过那里离水田近以后可以种西瓜。
这些都是姜晴自己调查过的,之前她在村子晃悠的时候可不是瞎晃。
人多力量大,几十个人,几天的时间就把地规整好了,田地那边有菜种都可以直接播种了,山地还少苗。姜晴又带着人把附近的荒山收拾了出来,这次她没让柳倩跟着,太累了。
他们这次是开荒,不用深耕,只是把杂草树木清除。选址也都是靠近村子的,就是学堂进去的沙地两边的山头。
五天后,去县城的柳修言回来了,他和周海拉着树苗来了。
牛车刚进村中人就已经发现他们了。
“这都是桃花树苗?”
姜晴看着两辆牛车的树苗,这么大的树都不能称作树苗了。栽上后今年都能开花,不会是哪家要举家搬迁,又没人接手,才让柳修言给撞上了吧?
姜晴心里这样想的,嘴上也直接这样问出来。“是哪里不要了,你直接挖来的?”
柳修言也不瞒着,“碰巧遇上一家准备搬走,我就直接买下。”
姜晴追问有多少?“有多少棵?”
“四十棵。”看着姜晴眉开眼笑,感觉自家老婆到这里后年岁小了,性情更加开朗。又补充道:“我们预定的树苗也有桃树,在后面,等下就到。”
姜晴伸手朝一个方向一指,“走,咱们去那,把桃树都种上。种不了十里桃林,咱村来个桃山。”
“我去吧。”柳修言看姜晴说的那座山,刚好在学堂和温棚之间,山不高,从山下走上去也就几分钟。
“不用,我带人去就行了,你在这等着树苗,待会拉上来。”姜晴说完就让人把两辆牛车都往那边山上赶。
整个青岭村是由大山环绕,形成一个小盆地。中间河流横穿,一边是住房和少量的田地,另一边基本都是田地。
中间还有几个小山坡。建房的时候柳修言让人挖了几个小的山坡,现在只有最大的三个和一个小的。小的在砖瓦厂附近,很小,几步就能上去,都不算山坡,只算一个小土坡,这土是黏土适合烧砖头,留着做砖坯和瓦坯。一个个的,就是现在姜晴他们要去的地方。另两个是三个村子的分割线。
柳修言无奈的摇头笑,眼里满是宠溺,直到人都走远看不到才收回视线。
周围的人默默离开,他们心里都感叹,看村长这样子,都知道在家地位不高。
柳修言和周海在大榕树下等着送树苗的人,柳修言没见过,只能让周海陪着。
榕树下方是一圈木质坐凳,平时村里的老人孩子都喜欢到这里坐。
天冷?那也不怕,他们烧火堆,孩子们有的还喜欢把红薯放到火堆里烤。
要是以往孩子们还真不敢这样,红薯可是粮食,哪能让孩子这样吃。
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家里人在做工,每天都有工钱。他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自然也就不会紧抠着一两个红薯。
“你家大儿子今年准备考童生吗?”
等人无聊,柳修言想起又一次自家大哥说周家大儿子经常请教他。柳修文也说他有天分,今年可以下场试试。
“啊?我不知道啊。”柳修言的话把周海问懵了,考童生?儿子从没说过。
“他可以考了吗?”村长问这话是说自家儿子考过的概率还是有的?
“我也不太清楚,只是大哥说可以试试了。”考不过就当攒经验嘛,这话他就没说出来。
“夫子真这么说了?”周海高兴得直搓手。童生啊!镇上有考上童生的人,可是附近三个村子都没一个。
“村长,你和我说说考童生要准备什么?我去弄。”
柳修言刚想回答,就看到远处几辆车上桥了。
“等会说,树苗来了。”
这次来的不止树苗,还有不少种子。柳修言认不出这些种子都是什么花种,不过好在供应商贴心的在包着花种的纸盒外写了花种的名称,他看了一下菊花最多。
“你回去问下要是有荷花我们也要,多少都要。”柳修言看着正在睁大眼睛四处打量的人,也没理他,先让他看过去,自己和周海把车上的东西搬下车清点起来,完事后才打断这人的观望。
这人不是老板,就是给供应商送货的,在进村的那一刻他的嘴巴就没有闭上过,目不转睛的看着村子。听到柳修言和他说话。“啊?你说什么。”
周围人捂嘴直笑,他们可自豪了,哪个村子能像他们村子一样有这样的房子。
送货人听到笑声脸和耳朵都通红,站在那手都不知道放哪了。
柳修言朝笑出声的人看去一眼,几人立马转身。柳修言又给送货人重复了刚才的话。
“我是说你回去问下老板要是有荷花,我们也要,多少都要。”
那人直点头。“好好,我一定给东家回话。那我先告辞了。”说完就驾车离去,深怕众人再度嘲笑他,走到村口还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