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仙路导航 > 解《清静经》

解《清静经》(1 / 1)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清静经”系托名老子之作,但成书至少在魏晋,一般认为是三国时葛玄的作品,全文仅有500余字,论述严谨,文字精美,是对“道德经”的精彩解读,对照之下,英雄所见略同啊!当初以为“静”的概念是本人创新的提法,真是孤陋寡闻。诵此经万遍,就可以得道成仙,可见这是一门修仙的功法,历来有太多的解读,似乎总说不到点上,这里也试解一番。整篇经文没有具体的功法,继承了道德经的风范,着重于前辈的修道的感悟。清静反映的是道德。古时候留下的经书功法极多,但有参考价值的极少。即便真有得道高人愿意留法,功法也很难保持原貌,在漫长曲折的转抄传法过程中,往往会被大量篡改内容。象“清静经”这样的性功名篇,一气呵成,天然真趣,文字简白,一字不可增易,非常难得。读清静经务必理解每一个字的真义,全经每一个字都是前后呼应,构成完美的整体。“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里说的非常明白了,能常清静,得悟道。“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而“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天地悉皆归了,可不就是得道么。道是无形、无情、无名,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才得出了“清静”二字。清静就是神清心静。神为何物?心为何物?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实际上包含了清、浊、动、静。这也是太极化生的四象。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解释:生命是遵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一个房间无人打扫,只会更脏更乱,一个城市无人照管,也只会成为废墟。显然浊是无序,清为有序。动静只是相对的,体现了变化,动是加剧破坏,而静是保持秩序,这个力量,就是热量或者能量的转移,遵守各项的定律。这样常清静,便是常常保持有序,当不能保持有序,就是转入死亡后开始腐败。这是物理学家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要回归本源的话,后面说要“不著万物”。纷纷扰扰的万物,就是起于欲念的清、静而来的浊、动。考古发掘出来的伏羲女蜗图,下身是交尾的蛇身,如同DNA双螺旋。同时分别手持圆规和矩尺,象征天圆地方。规矩象征天地的规则,男持方,女持园,古人知道地是园的?浊、动是万物,是道的发展,而清、静是根源,是道的本质。这里的男女,不是饮食男女,表达的是阴阳。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一般以为后面搞反了,应该是“静者,动之基”,但事实上,动,才是基础,易经易经说的很清楚了。那么如何做到常清静呢?“涤除玄览能无疵乎”,修心,得清。“引气至柔能婴儿乎”,修身,得静。“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神是我的元神,是谷神,是古神。人心是识神,是“我”,是意识。古人所说的“心”,和现代人说的心,不是一个概念,很容易产生误解。首要“遣其欲”,人的欲望来自于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以想要入静,就不看、不听、不闻、不说、不动、不想,然后还要“澄其心”,自然是去除【烦恼与无名】了。“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三毒为三尸,上尸彭琚、中尸彭瓒、下尸彭矫。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第二段说的是【情感和欲望】。好了,这时候就入静了,开始内观,用意念做三件事,内观其心,外观其形,远观其物,当达到“虚极静笃”的境界,就能看透这三者“空”的本质。这里千万不要搞错,观心观的是“我”观的是意识本身。因为“欲岂能生;欲既不生”之后,显然进入了无我的境界,用无我的意识,即元神的意识,去感知一切,“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真是浅显易懂啊,但是谁能看懂:“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这是要进入了道境才能感觉到的。相信不静到一定程度,写不出来这些文字。毕竟现代物理学才发现物质真的是空的。只有意识为无我,元神才能无身,万物才能皆无。“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这里的真常,就是“无我”,就是无心。后面还有“真常之道,悟者自得”,真常,来应付“浊辱,流浪”,就是浊、动,浊动是道的另一面,和清静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正如男和女,天与地。“常应常静”,就是常有常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这也是仙路导航中一再说的,无我之路。最后一段,其实和上面一样,还用翻译么,和今天的白话文差不多。老君说:做人要做“上士”,为“上德”,这是“真常之道”,是常无。而下等人,“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这个妄心是什么?“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这段话逻辑性非常强,你想不同意都不行。这就是因【安全与完成】而来的【抑郁与焦虑】、【烦恼与无名】了,所以求道,须看【仙路导航】。整篇清静经最令人惊讶的,是逻辑推理。全文逻辑性太强了,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有因有果,几乎每一句话中间,都可以加上,因为、所以。而且语句连贯,顶针续麻,真的看懂以后,几乎立即可以通篇背诵下来。全文始终紧扣清静二字, 第一段是总纲,描述的是道,第二段是推导,叙述的是德,第三段是对前二段的总结,道德清静。而每一段的内容,都是精密推导,逻辑之强,无可辩驳。清静经可称之为极简版的道德经,但名为得道,实无所得,还留下一个谜团:“可传圣道”的圣道,是什么道?虽然常清静了,但境界上似乎还差了一些。差的是什么?“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的,同样得道,老子却发现了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只能是波,是节奏,这也是唯一可能被人的意识超常觉知到的宇宙的真相。解经解的怎么样?不怎么样,因为还无法实证,顶多也就到“唯见于空”。只有能身体力行实证过的解经,才是真解。否则,即便学识再高,也是无稽之谈。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时刻警戒 我在虚拟世界如鱼得水 三国:逢乱必出声名扬 魂穿奥特:居间惠都为我折腰 序幕:我可爱的猫咪 七与中元 穿越宝可梦世界 沉默入侵 逃离此地 遇见另一个世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