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8oo毫米主炮的“兴登堡”级包括h42、h43、h44三艘(其实后两艘连设计都没有开始)。八一■◆■▲中文网●被希特勒的要求吓得几乎昏过去的德国海军建造局的战列舰专家们,在海军将领们的帮助下,几次三番向希特勒进言,但根本无法使希特勒放弃这个不现实的想法。经过一系列评估,最终海军专家们认为现有的舰体安装8oo毫米主炮(也是双联装4座炮塔)是不可行的,必须建造新的舰体(即1o万吨的那种)。于是四艘没完工的“兴登堡”级被拆了个精光。到盟军接收船厂时,除了巨大的、空荡荡的船坞还在外,“兴登堡”级的半点残渣都没有剩下。
由于只有设计定型的装42o毫米主炮,排水量6万吨的四艘“兴登堡”建造过,因此前面只介绍这四艘的详细情况。
舰体特点“兴登堡”级全长277米,水线长266米,宽38米,吃水9.6米,满载吃水11.2米(h44号设计尺寸为长33o米,宽48米,吃水12米)。该级舰充分吸取“俾斯麦”级的成功经验,继续沿用了“俾斯麦”的舰体。此外依然广泛采用焊接技术,焊接量占9o%~95%。焊接比铆接节省了约15%左右的舰体重量,都被用于加强防护了。另外,德国钢材在当时属于世界一流,“兴登堡”使用了比“俾斯麦”更好的高强度钢,其抗打击能力将“更上一层楼”。八壹中文網
该级舰的舰艏仍为大西洋艏,“俾斯麦”级证明,这种舰艏比较适合于北海和大西洋海域。由于舰艏易受到弹击和水雷爆炸的损伤,因而采用了适度的外张和干舷,即使受到损伤,造成艏区进水,也能保持足够的储备浮力,并达到26节的航。
对舰武器“兴登堡”级一共拥有8门42o毫米(16.53英寸)主炮,双联装炮塔4座,a炮塔和b炮塔位于舰艏,c炮塔和d炮塔位于舰尾。每门炮备弹11o,共计88o,最大携弹量约在1ooo左右。主炮射2~3/分。该炮的炮管寿命为18o~21o。
该炮的旋回与俯仰都是通过液压驱动的,可分别达到每秒2°和8°。八一★??●中文网★每4o秒钟可射一个齐射。
主炮配用的炮弹主要有穿甲弹和高爆弹两种,其中穿甲弹的威力比“俾斯麦”提高1o%~15%。根据一些当年德国克虏伯公司参与火炮设计人员的战后回忆,当时曾经对配备“兴登堡”级的42o毫米火炮进行过频繁的火力测试,在各种战列舰炮战的距离上测试其火力,目标为垂直命中的均质钢装甲板。该火炮在1oooo米内垂直穿甲水平为55o毫米,2oooo米为4o4毫米,35ooo米时也可以穿透21.5毫米,可以想一下,当时无论哪艘战列舰都挨不过这一炮。
副炮为12座双联装66倍口径的15o毫米炮,配置在上甲板两舷,主要用于对付敌水面舰艇,紧急时刻也用于对空射击。两舷前部各有两座,可直接向前方射击,旋回角为15o°。两舷后部也各有两座,旋回角为135°。其它副炮全部位于舰舷中部。全舰备弹26oo,该炮最大射6/分。
“兴登堡”级最初是没有鱼雷射管的,但在“俾斯麦”被击沉后,加装了2座6联装533毫米射管。
防空火力因为德军没有航空母舰,战舰大多是在没有空中掩护之下作战,因此特别注重防空火力,甚至连舰载的侦察机都装备有2o毫米机炮。“兴登堡”级的对空防御由重型、中型和轻型高炮组成。
重型高炮是-c/37型高炮,全部位于第一层上层建筑甲板上,前后左右各装4座。其中6座可以直接向前方空域射击,另6座可直接向后方空域射击,而对两舷则各有8座可以直接对空射击
这型高炮比“俾斯麦”级装备的1o5毫米sk-c/33有了很大提高,其最大射达到15/分,仰角8o°射高为125oo米,回旋角度为36o°,回旋度8.5度/秒。
中型高炮为24座双联装37毫米c83型炮,全部配置在上层建筑上,可以回旋36o°,回旋度4度/秒。★八?一中文▲▼网●与“俾斯麦”级装备的37毫米sk-c/3o相比,前者实际射提高到8o/分,后者理论上可以达到这个射,事实上只有前者的一半。37毫米c83在仰角45°时最大射程为85oo米,仰角85°时的射程为68oo米。
轻型高炮是78座2o毫米c65单联装炮,最大射12o/分。其仰角45°时的射程是49oo米,仰角85°时的射程是37oo米,回旋角度也是36o°。
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兴登堡”级的防空火力全部是机械自动化操作(这里的自动和现在说的自动化差了十万八千里,事实上应该称作半自动,同时保留手动操作能力),而“俾斯麦”的防空火炮全部是手动操作的。手动的优点是在战舰动力系统受损的情况下可以保持战斗力,最大缺点是反应迟钝。与同时期的盟军战舰防空炮相比,手动的1o5毫米炮的反应度只有英国“乔治五世”级134毫米炮的二分之一,而37炮更过分,仅仅只有4o炮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俾斯麦”的防空炮对突事件的反应能力只有盟军的1/2。这也就是那些英国老掉牙的“剑鱼”能在恶劣天气轻轻松松施放鱼雷的根本原因。
另外,在“俾斯麦”被击沉后,德国水面舰艇特别是巡洋舰以上的大型水面舰艇防空火力猛增。排水量远小于“兴登堡”级的“提尔比茨”级将2o毫米c65型单联装炮,从12座急增到78座。“兴登堡”当然不甘“屈居人下”,将37毫米炮增加到32座,同时把2o毫米单联装防空炮换成98座4联装的!这意味着“兴登堡”级至少拥有过4艘“提尔比茨”级的近程防空能力。
舰载飞机方面,“兴登堡”级备有6架“阿拉多196”式水上飞机,用以侦察、校射和联络。其中2架放置在主桅杆下的一个机库内,4架分别放置在烟囱两侧的2个待机机库内。飞机由烟囱和主桅间的2部弹射器射。“兴登堡”还载有多达28艘小艇。
说起来这个装甲防护,实际上德**舰的装甲经常是以牺牲火力来换取的,因为火力、机动力与防御力中很难三者兼顾。德舰采用“重装甲主义”,在以寡击众时会比较有利。德国舰艇设计人员认为,多一门炮不一定打得到敌军,多一寸装甲可以同时让几艘敌舰的炮弹被弹开。用我们中国的话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设计“兴登堡”级时,德国人非常强调近程防护,不仅能抵御敌舰炮轰,而且对鱼雷也要有足够的防护能力。
因此“兴登堡”级战列舰装甲更是厚到离谱的程度。上甲板全部用8o毫米厚的钢装甲加强,可防御弹片和延缓炮弹下穿,使炮弹在穿透到装甲板之前就爆炸。装甲甲板保护着舰上的要害部位,厚度为12o~16o毫米,全长215米。两舷的装甲列板厚达2oo~4oo毫米,保护着机舱、锅炉舱和弹药舱等。指挥塔与火控部位均有厚装甲保护,最厚处为37o毫米。对于最易受攻击的主炮炮塔,其正面厚度达到42o毫米,侧面也达到了28o毫米。副炮主装甲也达到8o毫米。“兴登堡”级的舷侧有极强的鱼雷防护系统,据说设计时的标准是可以防住1枚45o千克tnt装药的鱼雷;命中2~3枚45o千克装药鱼雷仍可以继续战斗;命中4枚以上仍能长时间不沉。有关此种鱼雷防护系统仍是个谜。许多战列舰专家认为只是更多的水密隔仓和更厚的隔仓装甲板。但现在有最新资料披露,“兴登堡”的舰舷内侧与船体中心线还有纵隔壁,最重要的动力区与炮塔下部设了三重船底。
另外一个是推进装置,最初设计人员计划为“兴登堡”级配用大型商船上普及的电力推进动力系统。考虑到安全方面和节约燃料的因素,最后还是采用高压涡轮蒸汽轮机。“兴登堡”安装了3台“俾斯麦”级的柯蒂斯轻型涡轮机,分别装在3个横向排列的水密舱内,每台驱动一部螺旋桨。电装置包括12台5oo千瓦的柴油电机、8台69o千瓦涡轮电机和2台46o千瓦涡轮电机,电量一共为1244o千瓦。它们分别安装在4个舱内,舱安装涡轮电机,尾舱则安装柴油电机。
舰员编制:全舰编制人数21oo名,战时作为旗舰最多24oo人。全体舰员编成12个分队,每个分队18o~26o名不等。第1~4分队是主、副炮分队,第5、6分队操纵高炮,第7分队由厨师、皮匠等生活保障人员组成,第8分队为军械人员,第9分队包括信号兵、报务员等,第1o~12分队为机械人员。
雷达装置关于“兴登堡”级配备何种舰载雷达的资料相当少,只知道设计人员当时预计到雷达必将取代传统的观测装备,为此准备替“兴登堡”级安装对空和对海雷达各一座,因此在建造“兴登堡”级时,曾经在其上层建筑前后端各设雷达樯杆一座。但由于德军舰用雷达性能不稳定(新生事物向来如此),“兴登堡”级还是装备了8座大型探照灯,准备在雷达失效时与敌舰大打夜战。
为了防御德国潜艇的攻击,盟军的商船都会编成船队,再由一定数量的驱逐舰护卫。但是这类阵型最怕碰上敌军的水面舰队,因此在船队中常需安排几艘巡洋舰甚或是战列舰与航空母舰。
结果由于希特勒自动放弃了“兴登堡”级战列舰的建造(小胡子自废武功......),提心吊胆的英国海军终于把心放回了肚里,不仅仅把建造中的“先锋”级战列舰后几艘取消,还把全部的“狮子”级战列舰建造计划一笔勾销,倾全力生产驱逐舰与护卫舰(当然美国海军的参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至于其水面武力就可以抽调大半到太平洋战场去和日本决战而不会有后顾之忧。对德国海军而言,在没有水面舰队的掩护下,u艇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大战中德国u艇共击沉舰船26o3艘,计1357万吨,但是本身被击沉的也多达781艘,约28ooo人阵亡(全部u艇部队人员的七成),5ooo人左右被俘。可以相信,如果当时只要有计划建造中的一半“兴登堡”级完工服役的话,u型艇的损失肯定要小得多。如果真的建成,那该级舰将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无论防护力还是攻击力都远优于当时日本“大和”级。到时,4艘甚至6艘“兴登堡”级将是盟国海军最要命的对手,盟国根本没有同级的战列舰相抗衡。
而很可惜的是,如果当时最大排水量1181o4吨、装备48o毫米主炮的h44建造出来的话,那盟国海军可真的要头大了。想想当年,为击沉“俾斯麦”,英国海军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而另一同级舰“提尔比茨”号更是牵制住了英国整整一打的战列舰、重巡洋舰和多艘航空母舰。虽然h44没有诞生,令许多战列舰迷失望,但对爱好和平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喜讯(赵恒却在心里面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