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逆境中总是会对美好的事情更加向往,心里有所寄托,感觉日子没那么苦了。
向父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有些忐忑,之前事情没定下还不觉得,事情落定下来,就越发担心起来。
外人还好,说的再难听也无所谓,可是家里人,特别是向爷爷向奶奶,最是关心向晚,知道这个事情还了得。
向家的那些人,只有向大伯知道这些事情,向大伯也不是多嘴的人,而且这么重要的事,向大伯应该也在等着事情了了之后,向父亲自过去交待。
回到家之后,向父心事重重。向母看着心里还疑惑,事情不是解决了么?
看着向母疑惑的眼神,向父开口道:“你可别忘了,还有爹娘那关没过呢!”
这下轮到向母郁闷了,怕是全家都会怪她。毕竟谁家会揪着儿子的错不放呢?儿子犯错,那肯定是媳妇撺掇的。
“他爹,那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明天上门去,走一步看一步吧。”
晚饭是向晚煮的,难得的用了一些,在山上采的野葱野蒜,算是调味曾香。
连日子过得还不错的张丽,都觉得向晚手艺好,普通的饭菜,做出了难得的美味。
而向父向母,却是食不知味,更甚至连觉都没有睡好。
早上起床,两人对眼一看,都看出了对方深深的黑眼圈,难得的憔悴。
虽说分家多年,向父也早已习惯自己当家做主,可是向爷爷为人最是正直不过,要是知道向父向母的所作所为,很有可能会动用,小时候教向家兄弟做人的竹条。
早饭过后向母有些想要退缩,也有想着向父一个人过去就行,可是向父本着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直接拉着向母就去了向家老宅子。
到了老宅,向大伯家刚吃过早饭,向爷爷正坐在院子里编箩筐,看见向父他们过来,开口问道:“老二,老二家的,你们咋来了,有啥事?”
向大伯推了推向母,向母又推了回去。没办法,向父只有硬着头皮说:“爹,今天过来是有个事情。”
“上次三妮去镇上相看,结果人家看上二妮儿了,还出了一点意外,他俩摔在一起了。”
“现在二妮儿和镇上刘家定下了,前天又和李家商定,把三妮儿嫁过去。”说完就低下了头。
“老大,过去把门关上。”
向大伯连忙应声:“嗯。”
看着向大伯的动作,向父就知道不好,可这个时候也跑不了了。
“跪下。”向爷爷大声的说。
只见向父向母一同跪了下来。
“老二家的,你也不是我生的,也不是我教的,我管不上你,你不用跪。”
向母一听,顿时急了,这是要送她回娘家的意思么?
“阿爹,都是媳妇的错,您要怎么罚我都行,别送我回娘家,我都当婆婆了,求您了,就算是您老看在华小子面子上。”
外面的动静太大,家里人都在院子里来了,向大伯娘连忙赶着家里的小辈进屋里去,外面只剩向家爷奶,还有向家两兄弟、两妯娌。
“阿娘,大嫂,帮我求求情!真的是意外,不关我的事啊。”
向奶奶在后面轻轻的拉了拉向爷爷,向爷爷看了看向母,又转过了头,显然是不和向母计较了。
也是,马上都要做祖母的人了,再让娘家父母帮着教训,外人看着着实难堪。
向父显然就没有这个好运了。
只见向爷爷走向箩筐旁边,捡起了散落在地面上的竹条,又朝着向父走了过来。
竹条一下一下的抽在向父身上,伴随着向父的惨叫声、认错声和呼救声。
“阿爹,我错了,我也不知道事情会变成这样的。你别打了呀!”
“阿娘,救救我!”
“大哥,帮帮弟弟。”
向父不开口还好,一开口向爷爷更生气了,使的力气也更大了。
旁边向大伯娘只差拍手叫好,让他们亏着三妮儿!
向大伯也是觉得,这个弟弟是该得到教训了。
向奶奶心中虽然不舍,但也难得的硬下了心肠。
向母倒是最为关心和心疼向父,不过她也正在受罚,无能为力,只有暗自焦急。
在向爷爷竹条差点打断的时候,向父受不住了,一直认错。
“阿爹,别打了,儿子知错了。”
“儿子不敢了!”
“以后再也不敢有这些小心思了。”
听着向父的话,不知是真心还是假意,又或者只是情急之下的言语,向爷爷还是停下了手。
“我也不打你了,我也不教你了,事情是个什么情况?你我心里都有数。我只再说一次,以后你再做这些亏心事,就别认我这个爹。”
“走吧,以后逢年过节过来一下就好。”
向爷爷放的狠话,让向父第一次有了一些后悔的感觉,事情已经发生,只有继续下去。
“我没错,这才是最好的安排,我没错,我没错!”向父在内心反复的对自己说。
向爷爷话音刚落,向母赶紧过来扶起向父,向父的腿上,背上,屁股上,都被打了,站起来走路有些踉踉跄跄,二人相互搀扶着出了门。
他俩一走,向爷爷直接往地上一坐,“老婆子啊,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呀!怎么生了这么个不孝子啊。”
“算了,不想了,我以后就当只有老大一个,老大,老大家的,以后我们老两口不在了,你们多帮着点三妮儿,我怕她受苦啊。”
“爹,您放心,我们会的。”向大伯两口子都应下。
“老头子,你别这么说,我难受。是我做主把美云抱回向家,是我抱给老二家的,要怪就怪我。”
“你也没错,谁知道他们俩糊涂到这个地步,疼二妮儿没错,错就错在不该这么亏着三妮儿。”向爷爷出声安慰。
“事情都这样了,我们也只有接受,老婆子,我俩的棺材本,以后拿些给三妮儿添妆。”说完又看了向大伯一眼。
向大伯会意:“爹,我和孩子他娘也给三妮添妆,多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