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三年四月,刘寿自册封之后整整过了一年半,终于第一次来到了自己的封地,赵国。
在黄巾起义之前,赵国五县有十八万人口、巨鹿郡十五县有六十万人口。近两年来,赖李燮治理有方,附近州郡受贪官和贼寇迫害的百姓许多都拖家带口迁居到赵国,如今国境中已经有近九十万人了。
刘寿一行来到邯郸城外的十里亭,早有一架王爵规则的车驾在亭中等候。待接刘寿上了车,便载着他进入了赵都邯郸。
邯郸在赵国国境的最南端,城墙周长十里,城高池深,有居民近三万人,乃是如今赵国最大的城市。
城为正方形,东西南北各面的中央各开一门。刘寿坐车进入东门,横穿过城郭的集市,又经过了一片官吏及家属居住区,终于到了城中央前任赵王留下的王府。
按律,东汉的藩王国君不得治民,主要就负责祭祀、维护皇室威严,而治民全由国相负责。刘寿抵达已是傍晚,国相李燮递了一封措辞十分正式的拜帖,约定明天来拜访。
骆俊如今成了赵国傅,在王府不远有自己的一处宅第。夏馥任郎中令。需要负责王府一应事宜,又没有家眷在身边,便暂时住在了王府里。典韦任卫士长,带着亲兵也在府中。其他人则都去了驿馆。
到了晚间,中尉黄盖忽然亲自登门了。
刘寿、夏馥都与他相熟,又有一年多未见了。三人围坐在院中,叫骆俊的童子——他家里送来的一个十二岁的同乡小朋友——去买些酒菜来。
刘寿在洛阳久闻黑山贼之名,据说黄河以北诸郡皆受其害,此时正想问问赵国是如何应对。黄盖便给他细细讲了本地贼寇和郡兵的情况。
这两年里,朝廷征收赋税、木石玩物越发严重。如今的冀州刺史王芬乃是党锢的“八厨”之一,到此便选任廉吏、安抚百姓,但百姓仅靠屯田已经难以生活,常常有人造反。如青牛角、张白骑、左髭丈八、于毒、李大目、眭固之徒,并起山谷间,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不可胜数。这些反贼一旦被郡兵讨伐,就躲进太行山脉的各个山谷之间,难以追剿。
黑山乃是太行山南部一片山区的名字。黑山贼的首领张燕原名褚飞燕,身手矫健如飞燕一般。
这伙人的第一任首领张牛角去年攻打赵国的廮陶,被流矢射中而死,于是褚飞燕改姓为张,成了新的首领。
这些反贼被驱赶出赵国之后,流窜到黑山一带攻打郡城,官军不能胜之,于是附近乃至太行山西边并州境内的大小头目都宣称依附,号曰“黑山军”,众至百万。
再说郡兵,如今赵国常设的郡兵有四千五百人,其中五百骑兵、一千步卒由黄盖亲自统领,就在邯郸城外;
另有三部各千人,分别驻扎在国境最北端的下曲阳(今石家庄晋州,距邯郸三百六十里)、襄国(今邢台)、以及原属常山的高邑(今高邑)。
这在外的三部郡兵各由一名军侯统领,保留了刘寿一直以来无战功则不立高位军职的习惯。
本是用来防范太行山谷里不时流窜出来的贼寇,而自设立以后,贼寇也不来攻这三处,每回仅在隔壁常山郡劫掠一番就走。因而至今没有人能积功升任司马。
黄盖讲完,从怀中掏出一卷郡兵的名册来。
刘寿笑问:“国事不在我,而在国相也。这名册给我做甚?”
黄盖道:“大王一看便知。”
见他卖关子,刘寿便拿过这沉甸甸的名册翻看起来。
这一卷乃是单独记录军侯、屯长两级军职的名字籍贯及过往战功,人名不过数十个,字数却多。
刘寿因想着这些人迟早要熟悉一下的,便仔仔细细挨个看过去。前头都未见奇怪,看到靠后面,突然入眼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名字:
军侯乐进文谦,邯郸,中平二年八月从击,九月先登
乐进,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他不是兖州东郡人么?怎地竟在赵国立下两次战功,记述又这般语焉不详?
再往下看,后头还有数名屯长也未写明是哪一战立功,只写了时间,有八月、九月两种,籍贯皆是邯郸。
“军侯乐进,先登?”刘寿缓缓问道。
黄忠当即道:“乐进领乡勇数百人从剿贼寇,不避山林之阻,当战则先登陷阵,其人勇毅骁果,屡立战功。”
“是剿何处贼寇?”
虽然名字很惊喜,但对于习惯了如履薄冰的刘寿来说,其中过程貌似更重要一些。
黄盖道:“正要禀报此处。去岁我等追击一伙贼寇,眼看其逃出国界投奔黑山而去。李相便让我等皆换下郡兵旗帜,打起护羌将军旗号去追击…”
夏馥直接笑出了声。
……看来这位国相虽然风评方正,也不是那么严肃不容情的人嘛。
黄盖轻咳一声,继续说:“我等追到东郡临河的竿城,贼人势众围城而攻。待要分兵守城,贼人又去逃窜,一时不能拿下。于是号召乡勇一同追击,半月之间,数战方竟全功。
乡勇积功可至屯长者,到我军来便能领俸禄,故多有携家迁居邯郸者。”
刘寿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要论嚣张彪悍,还得看咱李相和黄中尉?跨郡募兵这种事,刘寿自己是万万不敢做的。
于是勉励黄盖几句,又讲自己跟宦官结怨,需要处处小心,以后国境以外的问题都去找刺史贾琮。
夏馥见刘寿有点后怕,换了个话题,插话问:“大王在洛阳主持修宫,声名多有贬损,竟有这许多人应募?”
黄盖瞟了眼刘寿,一本正经道:“乡勇岂知护羌将军何人?只见得我部军容严整,所到秋毫无犯,多有愿从军者。”
刘寿:…
夏馥:…
刘寿觉得,自己的赵国,可能画风已经向着不太对劲的方向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