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康熙就离开了,他也是不得闲的人。
其他的阿哥公主在和书瑶贴贴后就休息的休息,玩的玩去了。
书瑶则是悠哉悠哉的看自己的账本去了,佟贵妃并没有将宫权完全掌握,是以书瑶手里也是有一小部分的账本的。
正看着,平喜进来了,“娘娘,奴才查到了当初推永寿宫贵妃身边的大太监沈笙进宫的人,娘娘请看。”
书瑶立马接过,迫不及待的展开,看着看着,书瑶察觉到了不对,手不自觉的收缩紧,怎么会是和硕恪纯长公主的人?
这和硕恪纯长公主是谁?也就是传说中的建宁公主。
她是清太宗皇太极第十四女,其母为皇太极庶妃蒙古察哈尔部奇垒氏,顺治十年,和书瑶进宫一个年岁的时候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顺治十四年晋封为和硕长公主。顺治十六年十二月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
吴应熊与公主婚后,于顺治十年授三等子,顺治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晋少傅兼太子太傅。
转折点一直到康熙十三年,因吴三桂反叛清廷,吴世霖及庶子皆被清廷处死。公主及所生的幼子被幽禁宫中。
康熙二十年云南平定,公主所出的两个幼子和额驸其他庶子被全部处死,而公主也被软禁了。
可偏偏,这永寿宫贵妃身边的大太监,也就是先继后身边的大太监沈笙却和这位有点关系。
可是不对吧,若是和硕恪纯长公主的人,他早被清算了,这也就是有人保了他。
可那个人是继后吗?她又为何要保这太监沈笙呢?书瑶有些想不通。
想到和硕恪纯长公主,书瑶叹了口气,这皇家当真是拿女儿当炮灰,于皇权而言,虽然这样做最好,可这其中最无辜的就是这位公主了。
书瑶头脑风暴中,仔细的回忆自己看过的那些个内务府记载,突然,书瑶想到了什么,转头问平喜:
“本宫记得万岁爷的弟弟,就是康熙十年封为和硕恭亲王的那位,他有一个侍妾是吴三桂的孙女,吴应熊的庶女?”
平喜想了一下连忙道:“确有其事。”
书瑶看着太监沈笙的名字不由得皱眉,一个太监居然牵扯的这样广,怪不得那样有底气。
想了想,对着平喜道:“平喜,先不查了,这人牵扯广,其间利益交换众多,不是咱们能插手的。”
平喜皱眉,“娘娘,咱们不查了吗?可若是那沈笙反过来要害咱们呢?”
书瑶手指有节奏的敲打着桌面,“还是不查了,咱们不要搅进去才好,查到的就当作不知吧,至于沈笙,他也算是试探过了,应当暂时不会有动作。”
平喜连忙应是,书瑶在平喜退下后却将这件事儿暗暗的记在了心上,想着之后和小钮祜禄氏也要保持客观的距离才好。
可别遇上什么事儿又沾惹上自己,这可不好。
时间过的很快,自那天之后,很快又翻过去了一个月,而书瑶在得到康熙的默许后,终于给了宣妃以及那位姓博尔济吉特氏的扎鲁特格格阿碧雅一个准确的消息。
那就是康熙同意阿碧雅回家了,书瑶一拿到结果,连忙让人请了宣妃过来。
宣妃一听此事落实了,也是很激动,连忙去请了阿碧雅过来。
就在这个阿碧雅还没来的空隙中,宣妃直直的给书瑶行了个礼:
“书瑶姐姐,多谢姐姐慷慨出手,扭转乾坤。”
书瑶连忙将人往起来拉,“妹妹这是做甚?你这反倒是和我生疏了。”
宣妃眼里有了一点水光,站起来后拉着书瑶又坐下后才道:
“都过去快一个月了,我虽知道好事多磨,可还是有点不敢相信这事儿能成。”
语气有些哽咽,书瑶知道是宣妃想家了,那里再不好,也是自由的,也是她自己自小生长的地方,自然不能同其他同日而语的。
将宣妃搂入怀里,轻轻的安慰她,“你也不用太伤感,虽然和家人分离,可只要你们都好好的,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宣妃哼唧了一下才掩饰的道:“我之前还以为这事儿不能成,这会儿一听说万岁爷允许,我才有些激动的,我,我是为的阿碧雅那个蠢货喜极而泣的。”
书瑶将宣妃扒哒出来,又细心的给她擦了眼泪,“好好好,是阿碧雅的错。”
正说着,阿碧雅小旋风一样的跑了进来,“我听说万岁爷允了?真的吗?快快快,快说说!”
书瑶盯着阿碧雅期待的眸子轻声道:“恭喜你了,阿碧雅,你可以回家了!”
阿碧雅明显有点被喜悦冲昏了头脑的样子,有些载歌载舞的行为,看上去却很可爱,逗得书瑶和宣妃成格尔笑出了声。
只是等不及几人再开心,那边佟贵妃借着宁寿宫的畅音阁,说是好久没热闹了,要请诸位姐妹欢喜一下。
书瑶知道,这是佟贵妃知晓阿碧雅要离开了,是送别,也就和宣妃互相看了一眼,准备过去了。
书瑶和宣妃算是来的迟的,不过到了地方后佟贵妃也还没出来呢。
落座后,看着佟贵妃的位置,书瑶有些疑惑,转头问旁边,来了好像很久的荣妃,“佟贵妃怎得还没来?”
因着两人位置接近,荣妃很自然的指了指里面,“在皇太后那边呢。”
书瑶了然的点了点头,坐在位子上等着里面人的出来,听着宣妃和周围的妃嫔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
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八旗户下家人赎身例,这个书瑶知晓,朝廷规定:
凡八旗户下家人,如主念其数辈效力,自愿放为民;
如主不能瞻养,愿令具赎身为民,俱呈明本旗报部,转行地方官收入民籍,子孙各依该籍民人办理。
倘有以他人名认买擅自出旗,或将子孙私入民籍者,照例治罪,仍归其主。
一说这个,小赫舍里氏就不由得皱眉,倒不是别的,姐姐的奶嬷嬷一家很早就想着要出去了。
奶嬷嬷家里有一个读书天分很高的孩子,如今,有了这样的规定,怕是又有风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