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征得同意(1 / 1)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1942年夏,张爱玲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在《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在英文《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戏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评。1943年5月,张爱玲在月刊《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篇文章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六月,张爱玲发表续作《沉香屑第二炉香》。7月,张爱玲认识了评论家柯灵。此后张爱玲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在中国的女性作家里,还没有一个人像张爱玲那样以对女性的深切的同情和关注去孜孜于女性凄惨、悲凉的命运的写生。”的确,张爱玲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走上文坛之时,恰逢“孤岛”沦陷后到日本投降前上海文化界最消沉的时期,当时的情势虽说没有严峻到凡事都需避讳的地步,但因当时局势所限,再加上她那独特的文学观,她的作品回避了时代主题,专注于写“不完全”却“永恒”的“人生安稳的一面”。而这也是她最熟悉的战争期间的上海人的生活。

张爱玲把我国女性文学创作提高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深度。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正是由于她的贡献而出现了巨大的飞跃。本文从她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探索其所具有的文学意义,进而了解和深入剖析张爱玲塑造这些女性形象的原因以及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

一、女性形象剖析

张爱玲凭借着女性独有的视角,她用细腻深邃的文笔描摹了一系列的旧时代女性形象,来表现旧时代妇女在生活的重压下的痛苦挣扎和无处可逃的悲剧命运。笔者认为:在她的作品中,她刻画出来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旧时代女性形象,概括说来,可以把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一是想尽一切办法飞进婚姻牢笼里的笼中鸟形象,二是心理发生畸变的变形人形象,三是红颜薄命,命运凄凉的女性形象。这三类女性构成了张爱玲笔下的一批女性群像,她们各自的命运千姿百态,却又有着相似之处。

(一)笼中鸟

笼中鸟,顾名思义,就是锁在笼子中的鸟儿,过惯了安逸的日子,即使再把笼子打开,也不会再想着飞走。她们心甘情愿地被囚禁被封闭在家庭的城堡之中,依附于丈夫或依附于“物质”,以“物质金钱”为第一位作为择爱的目的与标准。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成为了一只又一只“绣在屏风上的鸟”,囚禁在家庭的牢笼之中。在张爱玲的众多小说里,我们不难看出,笼中鸟是张爱玲特别钟爱的文字材料,她的小说里有许多的笼中鸟形象,她们为了自己所谓的稳定生活,为了金钱,为了爱情,心甘情愿地走进了婚姻里,甚至为了能够走进婚姻里而不择手段。

1.由清纯走向堕落——《沉香屑·第一炉香》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年轻时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一个年逾半百的富人,一心一意地伺候他等他死后得财产。她用她自己的青春交换到了她所需要的金钱和她自以为的安稳生活。她为了金钱以及安稳的生活,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心甘情愿地做一只笼中鸟。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是上海破落家庭的小姐,是个纯真的女学生,当初来投奔姑妈梁太太,是为了更好地读书,当她看到姑妈这里的环境是腐化的,是不好的,她仍坚持自己的理想,可仅仅三个月的功夫,她对这里的生活上瘾了,糊糊涂涂地被拉入上流社会,她变了,生活准则打了折扣,先前坚持的价值观瞬间瓦解,而这种享乐人生观引导着她无力抵抗自身“不可理喻的蛮暴的热情”终于做了第二个梁太太。中途她有过要脱离现状追求新生活的念头,但事实已如她姑妈所说:“要想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只怕回不去了。”随着时间的打磨,葛薇龙那猥琐不安的心已被物质享受深深地埋没,在梁太太的指引下,她成了香港社交圈里的后起之秀,但她是为姑妈结识男人,填补空虚,做搭桥人。后来当她爱上了乔琪乔,她很清楚,乔琪乔图的只是她的年轻美貌,但她还是自愿地与乔琪乔结婚。然而这个随时可以解体的婚姻,会给薇龙人生怎样的收场呢?答案是不难预料的。为了爱情,葛薇龙甘愿做笼中的鸟,自己把自己葬送了,她的青春就像是乔琪乔抽烟时打火机的光,火光一亮,“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

在小说中,葛微龙并不是一开始就走向堕落的,她有自己的小心思,但是本性却很单纯,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她一开始只是想借助姑母来完成自己的学业,然而她却没有想过梁太太为什么要无条件地帮助她。梁太太的企图是一目了然的,睇睇就曾说过微龙是个打替工的,在她刚进梁太太家时,她的衣柜里挂满了衣服,金翠辉煌的,这时候,她也是有所察觉的,她脸上一阵一阵的发热,低声道:“这跟三堂子里买进一个人,有什么区别?”她其实很明白,如果她现在抽身离去的话,结局肯定会不一样,但是她并没有,她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只要自己坚定就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她爱上了乔琪乔,尽管她心里清楚乔琪乔是个怎样的人,她还是屈服了,最终她成了一只在笼子中的鸟儿,只能依附乔琪乔和梁太太生活。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人性本能,表达出了作者的批判思想。

2.为生计而谋爱——《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一个没落家庭小姐式人物,虽说也算接受过新式教育,但是她内心还是封建保守的,即使离过婚,她还是觉得婚姻能够带给她稳定的生活。她逃脱了第一次不幸的婚姻,离开了那个恶劣的环境,寄居在了娘家,被兄嫂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在丈夫死后又被兄长们要求回去领养一个孩子为丈夫守寡,在种种压迫之下,在兄嫂的冷嘲热讽中,她强烈的生存欲望突然间膨胀起来了,急不可待地去追求另一枷锁,想再一次去捕捉婚姻。她生性内敛但骨子里却隐藏着计谋,断掉一切家庭的后路,抱着赌一赌的勇气,毅然跟着范柳原踏上去香港的路。她认为,既然在那个目光如刀般尖锐的大家庭中无法立足,那就到香港待价而沽,自己把自己推销给花花公子范柳原。她千方百计想要嫁给范柳原,是为了自己今后的稳定生活着想,她认为范柳原是个能带给她所谓安稳生活的人,于是她为了自己的生存开始谋求范柳原的爱。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也是一只笼中鸟,她飞出过笼子一次,但是她还没有飞远,就已经飞不动了,在娘家里,兄嫂花光了她的嫁妆,还经常对她冷嘲热讽,连母亲也不帮她,这样的生活让她这只在“笼子”里享受过安逸生活的鸟儿愈发不堪忍受,于是她选择了再次进入另一只笼子里。白流苏选择了范柳原,她当然知道范柳原是一个花花公子,但是她不在乎,她的目的只是和范柳原结婚。因为她认为婚姻能够带给她安全感,她怀念在笼子里的生活,于是她选择了主动出击,想要捕获目的物范柳原。可以看出,白流苏也是一个典型的笼中鸟,她渴望笼子里的生活,所以即使她飞出去一次,她还是想尽一切办法重新回到笼子。

3.为维持婚姻而不择手段——《半生缘》

《半生缘》中的曼璐,一开始,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选择去做舞女来维持生计,后来为了生活,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将自己嫁给了祝鸿才。其实可以看出,在一开始的时候,她对家人的确很好,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她才决定外出打工,去出卖自己的青春,和祝鸿才结婚也有这方面的打算。然而当她结婚之后,当祝鸿才对她失去兴趣之后,她开始慌了,她为了保住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再也不顾所谓的姐妹情深,丧尽天良地将自己的亲生妹妹送到了祝鸿才的手里,甚至不顾妹妹的哀求将妹妹囚禁了一年之久,其结果就是想要借腹生子,重新挽回祝鸿才的心。

曼璐作为一只笼中鸟,其命运是悲剧的,她飞进了笼子里,却害怕被人赶出笼子,所以她才会不择手段,想到借妹妹的肚子来借腹生子。曼璐当初为了生计去做舞女,这说明她心里是有一股劲的,然而她却在嫁人之后迅速地沦为了笼中鸟,这也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女性最好的选择就是嫁一个好人家,然后在家相夫教子,让女性只能依附男性而活。这是曼璐的悲哀,也是所有沦为笼中鸟的女性的悲哀。

4.为生存而守爱——《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孟烟鹏出身于已衰落的殷实商家,正因家世的前身有商家的头号,才显得和佟家门当户对,便以媒妁之言的方式嫁入佟家。封建社会夫权主义压制着孟烟鹏及像她这样的女性。“他在外面嫖,烟鹏绝对不疑心到。她爱他,不为别的,就因为在许多人之中指定了这一个男人是她的。她时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口边‘等我问问振保看。’‘顶好带把伞,振保说待会儿要下雨的。’他就是天。”由此可见她满怀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决心,隐忍丈夫对自己的冷淡和不满,生活在自身无能的痛苦中,她从来没有独立存在的感觉,只能领受那攀附于丈夫却又被丈夫嫌弃的可悲命运。

孟烟鹏作为一只笼中鸟,也许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一只笼中鸟,当时的社会环境限制了她,也限制了许多像她这样的人。孟烟鹏即使上过大学,读过些书,那些书却没有让她明白一些道理,以至于她在结婚后只能依附丈夫而生存,只能做一只他人养在笼子里观赏的鸟儿,没有丝毫属于自己的自由。

在张爱玲的笔下,她塑造最多的就是笼中鸟的形象,她不仅塑造了许多像笼中鸟一样的女性形象,也在各个小说中大量加入各种鸟的意向,使她的笼中鸟形象更加生动具体,如《茉莉香片》里绣在屏风上的鸟,《红玫瑰和白玫瑰》里的芙蓉鸟,《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黑鸟等等,这些鸟的意向,大部分都已经揭示了她笔下女性的未来。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还有许多的笼中鸟,如《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怨女》中的银娣,《连环套》中的霓喜,《留情》中的敦凤等等,她们都被锁在笼子里的笼中鸟,进入了婚姻的笼子里,最后只能依附别人而活。

(二)变形人

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女性形象经常发生畸变,她们有的是在婚姻的牢笼里一步步心理扭曲,从而导致畸变的;有的却是在家庭环境中不自觉地完成了心理扭曲这一过程,从而导致畸变。

1.母爱异化的冷者——《金锁记》

从古至今,“母亲”都是慈爱、温暖、伟大、无私等词的组合,是一个千古流传的神话,孟郊写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被人们口口传诵,孟母三迁只为了能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这些都说明了母亲的伟大和慈爱。然而在张爱玲的笔下,长期以来伟大、无私的母亲形象却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疯狂吞噬子女幸福,扼杀子女爱情的恶魔。《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这样一个母爱异化的冷者,她是一个纯粹的施害者,长期的封建家族生活,丈夫的残缺,大家族里下人的看不起,这些事情使她开始发生了转变,她苦苦熬到了丈夫死去,获得了遗产。然而由于她的心理已经扭曲了,她只知道一味的敛财,过重看中金钱。

长期的压抑之下,她的心灵发生了扭曲,对于长白这个她生命中唯一属于她的“半个男人”,她想尽办法要把他握在手里,她蓄意破坏儿子的婚姻,她探听儿子的房事,并把它公诸于世,在得知儿媳妇芝寿得了肺痨,嫌她“乔张做致,吃这个,吃那个,累又累不得,比寻常似乎多享了一些福,自己一赌气,便也病了”,最后气死了儿媳;接着又逼儿子的小妾,一个收房丫头吞生鸦片死去。她逼女儿长安裹脚,不顾她疼得死去活来,又为赶潮流把长安送进女中读书,可又因为一些零碎小事去闹学,逼迫她退了学。她破坏女儿长安的快乐,想把长安变成第二个自己。她认为自己得不到了,别人也休想得到,所以她在看到女儿因恋爱脸上扬起了幸福的笑容时,心理便极度不平衡起来,于是当长安谈婚论嫁时,她亲手把女儿唯一一次恋爱扼杀了,她让长安惹上了鸦片,谁又会娶一个吸鸦片的小姐呢?她把长安这朵少女之花养在压抑的的不见阳光的家中让她日渐枯萎。

曹七巧戴了三十年的黄金枷锁,又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其他人。曹七巧丧失了人性中几乎所有正常美好的感情,不仅是爱和性的要求,还有亲子之情,她的一生都在虚空中挣扎,她的心灵、肉体,以及她整个的生命、全部的人性都在虚空中湮灭了。

笔者认为,曹七巧是个彻彻底底的变形人,她被吃人的礼教所压迫,为了在姜家那个大家庭中生存下来,她压抑自己,折磨自己,把自己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曹七巧作为一位母亲,但是在小说中,她的身上没有一点属于母亲的慈爱,有的只是冰冷。特别是在丈夫死了,她得到一大笔钱之后,她成为了一个纯粹的施害者,她不顾所谓的亲情,连爱情也被她亲手放弃,她就像疯了一样,折磨着所有的人。面对儿子时,她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在面对女儿时,她却是极度的嫉妒自己的女儿,她的感情仿佛都已经消失,没有丝毫的温情。

2.不容于世的爱情——《心经》

在《心经》中,许小寒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开朗的漂亮女孩,她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有着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还有着暗恋她的男孩,这一切看起来是多么的美好,然而这份美好下却是满目疮痍,她作为一个女儿,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这份得不到的爱,使她的心灵发生了扭曲。许小寒的家庭条件优越,可感情生活却是寂寞的,没有正常的父母之爱,而又渴望能得到爱,在这其中她迷失了自我,错误地把自己的父亲当作了自己心中的恋人,但又恪于伦理道德,正如她说的话:“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有一天我老了,人家都要说,她为什么不结婚?她根本就没有过结婚的机会!没有人爱过她!谁都这样想——也许连你也这样想。我不能不防到这一天,所以我要你记得这一切。”许小寒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想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有正常人的爱情,另一方面她又疯狂地恋着她的父亲,不允许任何人与之争夺,甚至自己的母亲也不行。当她的母亲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自己的丈夫稍微露一点感情,就嘲笑讥讽用自己的年轻美貌去嘲笑母亲的人老珠黄。钢琴上母亲的照片只是在自己和父亲照片的依附。她疯狂地破坏绫卿和她父亲之间的事,在这时力劝她母亲注意丈夫的行踪,又动用各种手段拦阻绫卿,要裘海立去游说,迫不及待地找绫卿的母亲,用出她的最后一着。可惜的是这全然失败了,她也只好黯然离去。

作为一个女儿,许小寒爱上了自己的父亲,也许这份爱一开始只是所谓的恋父情结,只是她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在母亲为了家庭选择的纵容下,她的感情越陷越深,最后只能导致父亲的远离以及自己的黯然离去。许小寒对父亲的爱,已经达到了畸形,她在父亲面前装装天真,仿佛只要她是个小孩她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和她父亲在一起。在她的心里,她对她的母亲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她是她母亲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她们应该是世界上最亲密的两个人;然而另一方面,许小寒对自己的父亲有着强烈的爱恋,她渴望在精神上占有他,于是她排斥她的母亲。

张爱玲在变形人的塑造上也是相当成功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变形人中的典型,张爱玲依靠着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一个经受了吃人的礼教压迫的女性形象完美的展现出来,让人记忆犹深。

(三)红颜薄命

古人有句话是这样的:“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句话早就预示了自古美人皆薄命,古往今来,没有几个美人是能一生顺遂的,但凡知名的美人,大都早早地便死去,真正应验了红颜薄命这四个字。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也有这类人物的存在,她们的死,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造成的,是因为他人造成的,这些原因,都折射出了人物的人性。

1.为爱而死——《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她与项羽的爱情也广为流传,在张爱玲的笔下,她根据古史,描写了项羽乌江自刎前那一夜所发生的故事,刻画出了一个敢爱敢恨的虞姬。虞姬跟着叱咤风云的项羽南征北战,外表柔弱而内心坚强,只是时运不济,项羽兵败,她自刎而亡。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项王得胜,或许她能够裹上一件宫廷的外衣,她爱的是项羽,项羽爱的是他的大业。当得知四面楚歌的境地之后,为了自己不至于成为累赘,用一把小刀深深地刺进了自己的胸膛,自杀而亡,她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红颜却如此多情和命薄,大义与苟全面前,虞姬选择了前者杀身成仁,让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叹。尽管她是在对命运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把握的时候,选择了自杀的方式了断自己。可她心中有着对项王最真挚的感情,能够为了他做出一切的牺牲。

虞姬的死是当时的环境所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封建的,女性是依附男性存活的,而她不愿意成为项羽后宫中的一员;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四面楚歌的境地,她心知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不愿苟活,于是她死了。张爱玲写这篇小说时才16岁,但是她已经看清了人生华美的袍里所包裹的空洞苍凉的生命本质,也在文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2.生病却不得治——《花凋》

《花凋》中的郑川娥也是一个典型形象,小说中这样写到“为门第所限,郑家的女儿不能当女店员、打字员,做“女结婚员”是她们唯一的出路。在家里虽学不到什么专门技术,能够有个立脚地,却非得有点本领不可。郑川娥可以说一下地就进了‘新娘学校’”。川娥的生命意义就是等待、等待,等待着姐姐们的出嫁和自己的成长,也等待着男人们的填补,但事实上,对于整个世界以及在家里人的眼中,川娥的存在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川娥的等待从来就没有被人肯定过,她等待着姐姐们的出嫁,目的是为了把漂亮的衣服在自己身上显现出来,可她姐姐们的异口同声及不合理的赞扬使她的等待被无声的否定了,这和她等待的爱情是相似的,川娥不得不为做“女结婚员”等待着,不懈努力着。然而她生了病,她的母亲害怕暴露自己的私房不愿意出钱为女儿治病,她的父亲因为她不是男孩也不愿出钱,她整个的生活变成了濒死之前漫长的等待,她的人生完全变成了在绝望中的煎熬,她亲眼看着自己“一寸一寸”地死去,她将被永远的留在那个阴冷、昏暗、死灭的世界里。留在碑上新式的行述“无限的爱、无限的依依、无限的惋惜……,回忆上的一朵花,永久的玫瑰……,安息吧,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大概这是一种悲情的嘲讽、形式的惋惜。

3.求真爱而不得——《半生缘》

《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是一个受过多年教育的女性,毕业之后有了工作,她还做家教、打字等一些业余工作,以此挣钱来补贴家用。可是她的流氓无赖的姐夫,在得知她的姐姐曼璐无法生育时,竟打了她的主意。然而姐姐曼璐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纵容了丈夫祝鸿才的诡计。他们两人一起策划让祝鸿才逼奸成功。事后他们还监禁了曼桢,让曼桢把孩子生下来。那个时候,曼桢的母亲顾太太也知情,并且能够把曼桢从困境中救出的也只有顾太太,可是做母亲的眼睁睁地看着女儿被欺负却忍气吞声,并且没有把曼桢遭到囚禁的实情告诉曼桢的男朋友沈世钧。在被曼璐安排到苏州安家时,世钧给曼桢的信顾太太也不知道里面说了些什么,都一直揣在身上,但临走的时候还是把信让人转交给了曼璐,顾太太就这样又一次地出卖了曼桢,她认为只要能得到曼璐的钱,牺牲一下曼桢的青春是可以的,然而这让女儿曼桢彻底失去了美好的人生,这一切都是因为曼璐给了她一笔钱。可以说,是家庭中的亲人联合起来一起葬送了要追求真爱的曼桢的一生幸福。到了最后,她活着,但是她的心其实已经死了。八壹中文網

张爱玲描写了各式各样的女性,尽管她们的身份各不相同,却都着相同的命运。无论她们的身份是什么,不管她们是小姐还是丫鬟,是学生还是太太,我们都可以看出,她们作为传统意义上毫无生存能力的个体,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存下来,为了能有稳定的生活,不得不做出一系列的努力,然而结局却总是悲剧的。

二、女性悲剧形象塑造的原因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虽说命运各自千姿百态,却又都有相同之处。纵观张爱玲写过的小说、散文,她笔下的女性大多都是悲剧的,造成她们悲剧的原因有许多,有的是身不由己,有的是她们自己造成的,有的却是各方面原因造成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宗法制度下,女性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封建伦理道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呼唤个性解放的思潮为中国妇女解放提供了契机。新文学时期的第一代女作家深受影响,写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从多个角度探讨,并倡导妇女解放。她们首先接触到的是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等一系列新的人生理念,从事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族灵魂,她们用文学作品表达了中国知识女性觉醒后的思考和情感。她认为女性从心理、精神上根本就没有自我解放,女性依旧无法摆脱长期的男权社会所形成的亚文化特征。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微龙是一个有着自己思想的进步青年,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摧毁了她,她一步步地走进了梁太太布下的圈套里,和乔琪乔结婚,帮梁太太找人,赚钱养乔琪乔。她的人生充满了苍凉和绝望,然而却也是她心甘情愿选择的。正如张爱玲所写“外界的环境固然是女性自甘为奴的重要原因,但是女性生生世世自甘为男人哭泣,做男人的牛马,或者力争做牛马......”所以说,张爱玲的女性创作主题较之其他女作家更彻底、更决绝。在她看来生活在旧文化没落背景下的妇女,其命运是“处在人生的最边缘上”,都是生不由己的,她们最好的出路是找到一个好的归宿,成为一个守旧的妻子。学历、工作不过是“一份昂贵的嫁妆”,最终逃不脱命运的安排,甚至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二)独特的个人经历是导致其悲剧风格的重要原因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她有着显赫的家庭背景,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与之相衬的幸福生活。她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衣食无忧、坐享其成、奢侈颓废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一步步地堕落下去。而母亲给她的则是另一种影响:虽然出身名门世家,思想观念却不保守,追求新式生活,是那个时代的新式女性。于是,她较早接受了古典文学的训练和熏陶,又从小受到母亲西式生活的影响,对于她日后的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家庭不幸以及亲情的缺憾使得她对于世界,人生有了自己的看法。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笔下的人物几乎没有纯粹的爱情,她们的爱情观是残缺的,葛微龙爱得卑微,白流苏以其说爱还不如说是算计,许小寒和曹七巧爱得畸形,这些人的爱,都是不完整的,都不是符合世界主流思想的。张爱玲因为自己幼年时父母的相处以及胡兰成对她的伤害,不愿意相信爱,这些想法,都在她的小说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张爱玲出身于书香世家,三岁背唐诗,四岁读《红楼梦》。从小酷爱阅读《红楼梦》、《金瓶梅》和《海上花列传》等古近代小说,给予了她许多创作灵感。对此,她曾说:“《红楼梦》、《金瓶梅》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源泉,尤其是《红楼梦》。”对《红楼梦》和《金瓶梅》她不仅从小就爱读,而且做过很深的研究,所以她对封建旧式家庭的礼仪、习俗了解很深,这也使她在今后的创作中对一个个封建家庭的描绘显得轻车熟路。例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微龙,因家庭情况贫穷不得不去求助姑母,心态犹如初入贾府的刘姥姥,但是姑母却没有王熙凤仁慈,她留下微龙,不过是为了借助她的青春为自己弄人,从文章的言辞上,都可以看出红楼梦式的特色。

(四)西方现代文化对作者的影响

张爱玲对人类的认识在思想文化气质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存在着内在的同步性,因而她的小说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西方文化影响的印迹。在《双声》一文中,她自称“在英美的思想空气里长大的。”她从小便受到来自家庭的西方文明气氛的熏陶,后来的中小学教育又都是在美国教会所办的学校中完成的。在中学,她接触了较多的西方文学艺术作品,进入香港大学后,教师在各家作品选读中曾极力推荐毛姆等现代作家的作品。英美的思想空气对她精神世界的浸染与她自身经历中的生存危机、精神危机相互作用,使她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采取了主动认同的态度,并以西方现代主义者的眼光看待人生。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明显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响,小说中大量描写了人物的变态行为,这些变态行为的描写与弗洛伊德思想的某些想法有明显的相同之处。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本能中最活跃的一种,它与生俱来且贯穿人的肉体生命和人格成长的全过程,如果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焦虑、烦恼等。它们应该得到及时的疏导,否则就会使人的心理发生扭曲、甚至变态。”曹七巧由于丈夫的残疾重病,她的性本能一直被压抑,这带给了她无尽的痛苦,再加上她出身底下,如果不是丈夫病重,她根本就进不了姜家大门,所以下人们也看不起她,这一切都是造成她性格扭曲的因素。

总的来说,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当时大的时代背景所造成的。封建社会一直致力于推崇男尊女卑的观点,他们认为女性就只能在家相夫教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十二个字将女性的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女子一生只能依附他人而活。另一方面,是由作者的自身经历造成的。张爱玲童年时期的经历以及她成年之后的感情经历也是导致她笔下女性形象悲剧的原因。

三、女性形象塑造的意义

看一个人的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看一个人的文章也同样可以了解这个人。张爱玲在女性文学创作这一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她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命运的棋盘上挣扎着,却始终挣脱不出来。张爱玲专爱写旧时代的女性,她笔下的女性各有各的特点,而她在抒写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时也融入自己独到的悲剧观。张爱玲作为一个新旧时代交织下的女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诸多女性形象的创造,真切的传达了她对人生的特殊感悟。她既关注女性命运,又对女性的生存现状感到不满,于是就将其中的不满通过自己笔下的女性悲剧表现出来。

(一)对五四女性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作家表现自我的欲望如同刚开闸的潮水,急不可耐地奔涌出来。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人性中自私、冷漠、残酷的揭示,有她自己生活经历的现实基础,但这个现实是在她“主观放大镜”下的现实,有别人达不到的深度,也有难以避免的偏颇。从她作品中人物内心的体验,可以看出作者自己的内心体验;从她对人物的剖析,能看出她的主观色彩与自己生活经历的投影。与张爱玲同时代的作家柯灵也写道:“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将香港换成上海,流苏换成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关于人生的思考,两性的关系,人的生存状态等问题,张爱玲以自身的体验在不同的作品中做出了回答。

(二)对女性灵魂的重新审视与女性命运的深入探寻

张爱玲对于女性灵魂深处的挖掘是触目可见的,她探寻不同女性的灵魂深处,以及她们各不相同却又结局相同的悲剧命运。在张爱玲的笔下,每个女性的背后都仿佛有着一只无形的手,这只手在冥冥之中推动着她们的命运,使她们走向悲剧。

1.对女性自我价值的挖掘与确立

张爱玲对女性弹奏的是悲悯与痛惜的音调,对她笔下的女人自身的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进行人性探视。她把女性放在世俗人生此岸,而不是理想世界彼岸,让她们于人生荧屏前敞开没有一个“完好”的灵魂,展露她们各个不同的缺陷和变异,意在启示人们懂得: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不去剔除积存在深层意识中的锈斑,带着一颗扭曲的灵魂,不去改变已经长期习惯了的性格的平庸,也就没有独立人格的追求、没有本体素质的提高,女性就无法解放自己,也无法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2.对女性归宿的思索和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

她以其审视女性的独特的冷静的目光,在一种性别角色反思的高度上揭露女性究竟沉沦到什么程度;她以否定现代生态下女性女奴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和桎梏。

(三)张扬深刻的女性觉醒意识

张爱玲的写作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她对于女性生存的艰难和深切的痛苦感受,再加上她自身的体验感悟,形成了她对女性独特的视角和冷漠的笔触。在张爱玲的笔下,她对那个时代的女性既无情地批判旧意识、旧观念对她们的残害,又憎恨她们的自轻自贱。她希望那些女性能够真正觉醒,来反抗自己所遇到的不公平。正如《半生缘》中的曼桢,《封锁》中的吴翠远,《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微龙等,她们拥有着独立的思想,坚韧、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对未来有着美好的幻想和憧憬,但最后,她们还是不能摆脱自己身上的束缚,成为了一个个牺牲者。

1.打破男性化视点和创立女性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神秘老公,深夜来 嫡女当嫁:一等世子妃 两极反转:陆总甜蜜宠妻 回到八零后,我成了时尚界大佬 玄学大佬她又美又强还会撩 蛇妖和道士 傲娇今天又输了 快穿:从甜宠开始 七零:知青糙汉重生后抢了娇村花 请坚守住拥抱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