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放榜前是需要举行一个传胪典礼的,但硬生生让崇祯推了,而是直接放榜,什么叫传胪典礼?其实就是一个昭告的仪式,搞一大堆排场,浪费钱财,说白了就是表达皇帝对读书人的怜爱!
白花花的银子就花在这种面子工程上了,崇祯怎么舍得,有那个钱,多买点粮赈灾不好吗?反正崇祯就一句话:“这些虚礼花费甚大,还不如用于救济灾民,相信他们读了那么圣贤书,一定不会在意这种挥霍民资民膏的事!”
你皇帝都这样说了,那些文官大臣哪还有脸说什么遵循礼制?坚持要举行典礼就是挥霍民资民膏,就没差怼脸了,皇帝对读书人的态度,实在令人堪忧啊。
也正是缺了这个典礼,很多人阴阳怪气说,今年的科举分量不足,人家皇帝都不重视,对那些上榜人,很看不上眼,可能更多的是葡萄酸的典故。
崇祯这样做当然不光是心疼钱,还有他确实有意在压低科举的分量,因为很快北京大学就要招生了,压一边,抬一边,这是在造势!
可就算崇祯有意这样,也不敢多做什么,再过一点,就会遭到儒家的反噬了,他可是听说,那些大儒私下经常说:“陛下对读书人态度不好,大明危矣!”
所以除了传胪典礼,其他的都按原来的办理,什么赐荣恩宴啊,就是命一名分量重的大臣和各考官,招待新科进士,把这些进士郎,打扮的花枝招展的,来吃个饭,以表天子的重视。
荣恩宴过后就是教新科进士学礼仪,你才刚考上,还不知道做官的礼仪啊,怎么参拜皇上?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很多东西都不懂,到时贻笑大方,就丢脸了,所以得好好学。
学完礼仪了又做什么呀?那就到了皇帝赐服的阶段了,特别是状元的服装,亮眼的很嘞,这样百姓们不知道这些是新科进士,未来的官老爷了,彰显身份嘛!
接着就是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皇帝爸爸感谢您的恩赐,给予了我们进士出身,今后赴汤蹈火,所谓天地君亲师,谢完君恩,才能谢师恩,这么多进士,师不同门,怎么一起谢师啊,那就谢圣人先师吧,
于是一大帮新科进士被带到国子监,“谒先师庙,行释菜礼”,意在提醒状元及诸进士,在日后的为官生涯中,务必将儒家思想作为辅君辅政之道,也就是想天下显摆,儒家才是正道。
最后,皇帝授新科进士官,殿试结束后,一甲进士无须再进行考试,直接由礼部送往吏部授之以官。
按照惯例一甲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皆为翰林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
但是崇祯有自己的安排,状元郎刘若宰被他放到了无关体系的参谋部,从最低的团级参谋做起。
榜眼何瑞徵,崇祯怎么看都不顺眼,就按惯例授翰林院编修,如果没什么意外,可能一辈子都是修书命了。
探花管绍宁,铁骨铮铮,当然是都察院做御史啊!
对于皇帝不按套路出牌,大家都习惯了,反正司令部的官职也是炙手可热,他们文官早就想插手了,就是插不进去,对于探花直接进御史体系,也更是没意见了,御史的权利大着呢,反而这就突出榜眼位置有点尴尬,虽然是按惯例安排的,但其他两位都搞特殊了呀!
更让众人不解的是,就是一个三甲进士史可法,按成绩他应该是被放到地方,做府推官的,对朝堂上的大佬来说,那就是小虾米,但还不知皇帝抽什么风,把一个文官放到了司令部的作战司,给卢象升打下手,那可是冲锋的地方啊。
崇祯对于众人的不解,心里暗道:哼!朕会告诉你们,朕在开卷考试吗?
至此,读书人才算走完科举制的全程,悲喜自知,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达到殿试这一步。
科举是结束了,可在京的学生可没就此回乡啊,因为朝廷在新科进士上路赴任后,就颁布了消息,北京大学开始招生了,这可吊着这些学生的最后一棵稻草了。
皇帝自己都说过了,在大学学满四年后,经过考核,即可为朝廷所用,反正不管官大官小,起码是个官吧,当然有些人是看不上的,还留在这就是看个热闹。
北京大学的招生标准一放出来,京畿地区就炸锅了,吊着学生的最后一棵稻草就此断了。
因为大学的招生标准就是没有标准,凡是大明子民,不论户籍,皆可报名考试,主要还是里面的教的东西,教武将的讲武堂、教大夫的歧黄堂、教工艺的百工堂,教耕种的农学堂等等!
也就是说在读书人眼里,低贱的奴籍、艺籍这些都可以报名去读大学,这个大学还是他们原来料想的读书人的高雅之地吗?
看到这样的情况,这些儒家书生能不傻眼嘛,什么时候书院要跟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人挂钩了?皇帝是要我们学这些低贱的东西,这不是在坑我们吗?
街上到处都有聚集在一起的学生,嘴里讨论的都是关于大学的事,一片哀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