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初到大同(1 / 1)

崇祯这一行绝对可以用得上浩浩荡荡这个词,包括副骑手和锦衣卫在内,足足五万多人,六万多匹战马,还有数千辎重马车。

才行进了十里路,就不得不放放缓速度了,因为在十里的地方,聚集了十来万百姓在此。

这些百姓当然不是来阻拦的,而是来送行的,昨日全北京风风火火的准备出征,百姓能不知道吗?

从而百姓也知道了鞑子屠杀数万大同百姓的事,都义愤填膺,如今皇帝陛下亲征为百姓报仇,大伙当然支持了,只是点兵场他们去不了,只好到十里外的地方等候。

“参见陛下~”,百姓的声音此起彼伏传来。

这次崇祯没有像以前那样下马,因为他是出征,此时下马不祥,只是在马背上挥手,跟百姓打招呼。

等远离了百姓的队伍,崇祯队伍外围这些士兵,脖子上都挂满了百姓的心意,有炊饼、有腊肉、、、、

“陛下此次出征为何不带点火炮,还有燧发枪也只是锦衣卫带了,那些玩意猛啊,看见鞑子就一顿开火”,张之极在见过真理大炮的威力后,很想试试这些火器实战的场景。

“张之极,朕叫你多读书,你就是不信,唉”,崇祯半开玩笑说道。

“张帅,从急报上看,林丹汗没有跟我们硬碰的意思,就是仗着他们马多,骚扰我们,我们又抓不到他,我们如果把火器都用上,不说别的,光要到达大同就得半个多月,林丹汗早就不知到朵那里了”,孙传庭解释道。

“孙帅说的不错,还有就是我们有火器之利,林丹汗也不会傻傻跟我们地阵,而放弃他骑兵的优势,这就是陛下这次只带骑兵的原因”,卢象升补充道。

“道理是这样,可我老马还是想用大炮轰他娘的,你们说这个林丹汗就不能勇敢点吗,跑什么啊他,接咱老马一炮不好吗,到时史书上定会给他留个英勇无畏的名号”,马祥麟也出来打诨。

引得大伙哈哈大笑,谁他娘的会勇敢到,敢用血肉之躯吃一发炮弹啊,那不是勇敢,那叫二缺!

崇祯也是笑了笑,咬了一口百姓给的炊饼,然后接着说道,“你们都说的对,其实朕也想对准林丹汗来一发炮弹,告诉他什么叫真理,可毕竟条件不允许啊,还是给皇太极留着吧,其实这次只带一点燧发枪的,是因为朕根本就没打算防守!”

“陛下你是说、、、”,众人纷纷侧目,不防守,那就是进攻。

“没错,朕不带重火器、不带步兵,就是不打算放过林丹汗,这次我们不单止要报仇,还要彻底干掉林丹汗,从而把草原掌握在大明手里,草原以后就是我大明的草原了,以此我们把建奴逼回辽东的苦寒之地,这才是我们这次真正的目的,干掉林丹汗只是顺手罢了!”

众人都没想到,陛下的目标这么大,他们只是简单认为这是一次简单的报复行动而已,没想到是皇帝的战略行动,林丹汗压根就没有在皇帝眼里。

······

三天,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崇祯的一行人就到了大同境内,这个速度已经相当快了。

看着手下的即紧张又兴奋的将士,崇祯也心中也是捏了一把汗,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新兵蛋子,除了部分跟崇祯去过陕西,见过多一点血,但就算是这些人,也算不上上过战场的老兵,在陕西那叫单方面屠杀。

所以这些兵根本没有见过真正意义的战场生死,平常是练是一回事,等真正在战场上你死我活又是一回事。

别说手下的士兵了,就是崇祯自己都有点紧张,战场可不比其他,武功再高还不得被乱棍打死,这也是崇祯为什么不敢穿他那套骚气无比的铠甲的原因,要是人家一窝蜂,不管不顾,只为了杀自己,还是有成功的几率的。

“报~,前方有散落逃兵正在劫道!”斥候回报。

逃兵劫道?崇祯听到这个消息,顿时血脉飙升,什么玩意,把仗打输了,让百姓被屠了数万,如今还劫道,祸害百姓,是可忍孰不可忍,“来人,把那些丢人现眼的玩意给砍了!”

老成的孙传庭立马阻止道:“陛下,先不要急着杀人,上次臣等来大同时,见大同士兵忠厚,不可能做如此下作的事,此事必有蹊跷,不如都抓活了,问个究竟!”

“陛下,孙帅所言极是,反正他们也跑不掉,不如抓回来问个究竟,顺便打探一下大同的情况”,卢象升也附言道。

儒家还是有儒家的优点的,起码这两个读书人,就很稳,不像马祥麟和张之极这个两个“莽夫”,都走出去好几步了。

崇祯也平静下来,“既然孙帅、卢帅都如此说了,那就捉活的!”

“末将得令”,说完张之极就一溜烟纵马出去了,随同的还有他的亲兵队,生怕别人抢活。

其他人也只能无奈摇摇头,张之极一直对上次在陕西时瞎逛一圈,碎碎念的,不能像马祥麟那样动刀子砍人,或许他还对输给卢象升和孙传庭有阴影,总想证明自己。

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张之极就回来了,骑在马上,手里还提着个人,像抓小鸡那样轻松,只是这个“小鸡”怎么都有个百十来斤,他身后的亲兵也一样提了“小鸡”,足足有数十人。

“砰、砰、砰”,一个“小鸡”被他们像丢沙包一样,丢在地上,顿时在地上哎呦个不停。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西湖遇雨 穿越三国,从落草为寇开始 奋斗在苏俄塔读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 大明:败家?这玩意我会啊 我的老婆是土匪 从军行的意思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青红 从军行的写作背景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