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早朝,一群大臣来到了养心殿,整整齐齐排好等待皇帝陛下的到来,也不知有什么大事。
自从陛下登基以来还算勤勉,早朝基本都上,除了偶尔“身体不适”外,上早朝这件事对于大臣们来说,是痛并快乐着。
为什么这么讲呢?凌晨三点钟就要起床能不痛苦吗,有些住的远的大臣甚至凌晨一两点就得起床。那乐从何来呢?不是每个当官的都有资格早朝的,除了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这种特别的官职,必须要四品以上才能上早朝,这是身份的象征!
众臣等待着,窃窃私语,因为今天崇祯迟到了,很少见,陛下以往上早朝都是很准时的,要么他就干脆“身体不适”不上了,但也会前天晚上就派人通告明日不早朝。
为首的孙承宗故意拿起挂在胸前的怀表,看了下时间,“不小心”稍微大声点说道:“哦!都快四点半了,陛下应该快到了!”
其他大臣不解什么是四点半,还有孙阁老怀里那是什么,好精致!
一旁的毕自严也拿起怀表看一下,还特意拿高一点,说道:“还真是四点半了!陛下可能作业批奏折晚了,陛下真是以天下为重,一点都不懂爱惜身体!”
这玩意毕阁老也有,真漂亮,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大家都在底下私语,问道四点半是什么意思。
然后众人看到,每个阁臣都有一个,施鳯来那个挂在胸前晃来晃去,就怕人家看不到。
众臣的心像猫抓似的,偏偏又没有人和他们介绍。
“陛下驾到!”王承恩的声音传来。
“臣等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谢陛下!”
“朕今日迟到了半小时,都四点半了,众爱卿可有本上奏!”
又是这个“四点半”,到底是什么意思,底下的大臣快被憋疯了,感觉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
“臣等无本启奏!”众臣倒是想问一下那个“四点半”是何物?只是不好意思问,每个人都怕就自己不懂,问出来都丢人啊。
“既然众爱卿无本启奏,那就退朝!”
“臣等恭送陛下!”
为什么会有今天这一出呢,当然是崇祯安排的,那些阁老也不懂为什么,照做就行,反正陛下赐的这个怀表真是个好东西。
崇祯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当然是推销产品,朝堂上这帮人可是大明最有钱的一批人啊,他们这些士大夫可是舆论的主体啊,每一句话都可以在士林流传的啊,多么好的模特。
像后世那些暴发户,手上带戴个“劳”,他恨不得人前人后看时间,一天看个八百遍。还有那些看见“劳”的人是不是也想拥有,这就是虚荣,在那些纸醉金迷的士大夫群体中,稍引导一下就会被激发出来。
退出养心殿后,终于有人忍不住了,第一个就是温体仁这个浪货。
温体仁走到施鳯来跟前,问道:“施阁老,温某想请教一下“四点半”是什么意思,为何几位阁老和陛下都提及这个词,还有施阁老怀里所挂是何物?”听到温体仁在问,其他官员也放慢脚步,侧耳偷听,那步伐慢得要踩死蚂蚁。
“哦,四点半是一个时间的度量,就好比现在是五点了”,施鳯来拿起怀表看了看,又晃了晃,“而我怀里这个叫怀表,计时用的,准确无比啊!”
施鳯来这个样子像极了后世显摆自己有“劳”的暴发户,着实让他在温体仁这个大才子面前,装了一手十三。
“那这个怀表如何计时?”温体仁好奇的像个孩子。
施鳯来太满意温体仁的表现了,太爽了,然后如老夫子一般给温体仁讲解崇祯教的计时知识,介绍自己的怀表。然后把自己的怀表递给温体仁,给他膜拜一下,虽然施鳯来没说什么,但他表情就透露出三个字:土包子!
旁边侧耳的官员也投来一道道羡慕的眼光,施鳯来感觉自己要飞起来了。
“竟然如此神奇,那此物妙用可就大了”,温体仁羡慕说道,“施阁老,可否将此物转让给温某,或者温某拿用一房小妾跟你换!”
施鳯来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温体仁,然后一把从温体仁手里拿回他的怀表,随后说道:“此怀表是陛下所赐怎么能转让,再说了你那房小妾是镶金还是怎么地,能值一千两白银?”
“嘶!”,周围的官员倒吸口凉气,就这么个小玩意值一千两?那可是相当于一个殷实之家,十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到的钱啊!不过也只是震惊这个小玩意的价值,并不是觉得它贵,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一千两也就毛毛细雨。
就像温体仁,他当年争花魁红丸也不止一千两,眼睛都不眨一下,如果施鳯来能转让,他马上就能拿出一千两。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阁老身边,时不时就有些官员来询问,各种“虚心”求教的“好学生”,各种羡慕的眼光,连孙承宗这种稳如老狗的人都感觉自己要飘,果然虚荣心这玩意要不得!
接下来三天的早朝都没什么大事,崇祯就是让这些阁老出来炫的,现在怀表这玩意可是吊足那些大臣的胃口,如果能抢的话,他们巴不得一拥而上。
知道内幕的毕自严无疑是最开心的一个,虽然不明白陛下的方法有着什么样的魔力,无疑已达到陛下想要的效果,到时卖的越多,国库收入就多,他这个户部尚书压力就越小。
由此他无比佩服皇帝陛下的手段,玩弄人心于股掌之间,现在他都怀疑六百两一个怀表是不是定价低了!
时间来到第四天,大臣们都“听说”了,前门大街开了一家商行,里面就有这种怀表卖,还有其他各种新奇的东西。消息哪来的?当然是户部尚书毕自严“不小心”说漏嘴的。
所以下了早朝,大家都不约而同换上便装,带好银票,去看一下到底是什么回事,美其名曰:考察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