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其实是特别敏感脆弱的,上一秒还好兄弟一杯酒,下一秒就反目成了仇。不是说人性善变,而是友谊的结束,或许就只是因为无脑的毒舌。你觉得这句话没什么,但这句恰恰就是他的底线。说话不“讲究”,必然没朋友很多人认为,说话较之做文章要容易很多。因为无论是谁,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说话,既然人人都在说,“难”又从何谈起?而写文章则不然,它需要天赋、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这可不是谁都能够信手拈来的。其实,这种观点已然大错特错,要知道,文章可以写写停停、搁笔构思,说话则讲究一气呵成;文章倘有不妥之处尚可修改,而话一出口,就很难再有回旋的余地了。常言道“会说话的让人笑,不会说话的使人跳”,又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表达方式不同,效果亦会大不相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都要留些心眼,讲些技巧,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伤身。我们虽未手执国柄,无须担心因说话的轻重、对错,去担负“兴邦”或是“丧邦”的责任,但我们总不能不顾及“快乐”或是“招怨”这两个与自身利害攸关的大问题吧?某人不久前因公司经营不善破产了,从而负债累累,她的妻子因不堪生活重负,最终选择了与他分道扬镳,内外交困的他痛苦至极。他的几位好友商量之后,决定来一次聚会。一是为了热闹一下,增进彼此感情;二是想借此气氛让这位陷入低谷的好友情绪得到改善。菜肴丰盛、觥筹交错,气氛一直很融洽,大家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个共识——闭口不谈事业上的事。偏偏其中有一位朋友,因为最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几杯酒下肚,嘴上就没有把门的了。于是,便开始大谈特谈自己赚钱的本领和花钱的本事,在场之人看到他这种得意忘形的姿态,心中都有些反感。尤其是那位“人财两空”的朋友,更是沉默不语,脸色异常地难看。最后,他借口说还有事情要办,早早地便离席了。当两位要好的朋友送他到巷口时,他愤愤地说道:“他就是会赚钱,也没有必要在我面前如此张扬吧!这不是明显在讽刺我吗?”
我们行走于社会之中,说话一定要看清场合和对象。有了得意之事,你可以在演讲时说,可以对你的亲人、朋友、同学、员工说,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但切记不要在失意之人面前高谈阔论,因为处于失意之中的人其心理是最为敏感、最为最弱的,即使你只是无心之语,对他们而言亦可能是一种讽刺,一种伤害。其实,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有时,明明就是事实,可如果你直言莽撞,就会触犯对方的忌讳,令彼此不欢而散,乃至反目成仇。还有一些人,明明做错了事,但出于各方面因素,非但不肯承认、死不悔改,甚至会反咬一口。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开口直言,往往会使事情越办越糟。这时,我们不妨转换一下思路,依据对方的心理,从“他”的角度出发,采取一种比较“合理”的表达方式,事情则一定会大有转机。古拉得·力伊帕在《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一书中指出:“把别人的感觉和观念与自己的感觉和观念置于相同的位置,并把它表现出来,这样,谈话的气氛就会融洽起来。当你在听别人谈话时,要根据对方的意思来准备自己将要说的话,那样,由于你已理解和认同了他的观点,他也会理解和认同你的观点。”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依据对方的心理选择说话方式,相信你的人生一定会因此大为改观。满嘴胡言,人见人嫌诚然,只要是正常人,谁都会说话,但有的人就是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一开口“满嘴跑火车”,令听者闻之大感不快,这样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不会说话。”
有一个人为了庆祝自己的40岁生日,特别邀请了四个朋友,到家中吃饭庆祝。三个人准时到达了,只剩一人,不知何故,迟迟未来。这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啦!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
其中有一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
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一人没来,另一人又气走了,这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剩下的两人,其中有一个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讲,该走的是我们啦!好,我走。”
说完,掉头就走了。又把一个人气走了,主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最后剩下的这一个朋友交情较深,就劝这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应该注意一下。”
这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
最后这朋友听了,再也按捺不住,脸色大变道:“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啦!莫名其妙,有什么了不起。”
说完,也铁青着脸走了。中国的语言非常复杂,一字之差,往往谬以千里,甚至只是语调、语气的微小差异,都会造成多种解读。所以,有心眼的人在开口之前,必然会经过深思熟虑,以免因一时失言闹出笑话,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既得罪别人又令自己难以收场。几位年轻员工去慰问一位退休老工人,见面以后问道:“您老身子骨真够硬朗,今年高寿啊?”
老工人回答:“今年已经77啦!”
“人到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
“哪里,××活到了82岁呢!”
“那您老也称得上是长寿冠军了。”
“不过,××去年驾鹤西行了。”
“哟,这回可轮到您了。”
谈兴正浓的老工人听到这句话,脸色陡变。很明显,毛病就出在“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上。前面老人刚说完老同事逝世的事,他们却接下去说“轮到您”,这不就使老人产生误会了吗?如果这几位年轻员工能控制好前后话语,把话说成“这回长寿冠军可轮到您了”,也就不会出现不快了。我们天天说话,未必真会说话。有些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让人浑身舒服,忍不住会同意你的说法;有些人说起话来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觉浑身不自在;有些人说起话来,一开口就让人感到厌烦。“话不在多而在精”。说出一句能让人开心的话,那才叫会说话。满嘴胡言,词不达意,恐怕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反而惹人生厌。某药房,一位男士十分痛苦地用手捂腮帮,询问营业员是否有治疗牙疼的特效药。营业员态度很好,马上找来一种药,并告诉男士:“这是癌症和术后患者止疼的特效药。”
又一再强调,该药品对治疗癌痛具有很好的效果。男士忍不住大怒:“你是怎么卖药的?我是牙疼,不是癌症!推荐这种药是在诅咒我吗?”
说完,转身愤然离去。其实,营业员本是出于好心。在她看来,这种药既然对癌痛都效果非常,更何况区区的牙痛呢?但她实在是太不会说话了,触犯了人们的忌讳,结果好心成了驴肝肺。我们在生活中亦当以此为鉴,别让自己“满嘴跑火车”,说话之前首先想想,这句话一出口别人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掂量一下自己该说什么、该怎么说。这样,我们才不会轻易地踏入雷区。总说负面话,人缘相当差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恶语”当然是指那些带有侮辱贬损、攻击谩骂性质的语言。其实,伤人的话不只是恶语。即使你没有口出恶语,但如果经常说负面话,同样也会伤害别人。所以,我们不妨树立一种全新的意识——正面说话三冬暖,负面说话六月寒。打个比方,一个人在打保龄球,一下子打掉了7个瓶子,还有3个没有打倒。这时,作为此人的指导,你该怎样说话呢?如果你着眼于“还有3个瓶子没打倒”,就会以不满意的口气和措辞说话,这就是反面话,它只会使人泄气、使人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你换种角度,以肯定和鼓励语气去说:“好!打得不错,已经打掉了7个瓶子,继续努力会打掉更多的瓶子!”
效果则大不一样,对方会因此受到鼓舞,振作精神,把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这是因为,人际交流不仅是彼此交换信息,更是感情上的相互刺激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乐于接受良好的刺激,而排斥不良刺激。说负面话或轻或重、或多或少都会给人以不良的刺激,这就必然会激起对方或大或小的自我防卫心理,产生抵触情绪,或明或暗地和你唱对台戏。所以说,唯有多说正面话,才能进行正常而有效的人际交流。我们再以谈生意为例来加以对照比较。假如,甲、乙双方在交货的时间存在矛盾,怎么谈呢?负面说话:如果贵方不在时间上按我方要求办,那就甭想达成协议。即使乙方很愿意达成协议,若甲方如此说话,也会使其抵触、反感,从而一口回绝对方的要求,结果不欢而散。如果甲方能从正面说话,给彼此留下商量的余地,成功的希望就会很大。正面说话:“如果贵方能在时间上尽力提前,赶出20天,我们达成协议就没有多大问题了,请您多加关照好吗?”
这样说话会促使对方通过逻辑推理,权衡利弊得失,进一步考虑你的要求,也就很可能改变局面,达成协议了。显然,你从负面说话,对方即使想让步,由于情绪上的抵触反感,也会嘴硬气冲起来,一口拒绝。而正面和婉转地说话,则能够争取感情上的沟通,让对方理智地思考,就容易把事情谈成。某大学管理系邀请一位学者举办现代管理科学的系列讲座,因为内容新颖,表达生动,外系学生来了很多。这样一来,座位有限,管理系的学生晚来一步就没有座位了。为此,负责举办这次讲座的老师向大家发出一个通告:“同学们,我们这次举办的讲座来听的人很多,为了保证我们管理系的同学都有座位,请其他系来的同学一律坐在第10排以后的座位上。谢谢大家的合作。”
这番话的意图无可非议,但这样说会使其他系的同学有一种“外人”的感觉,似乎不受欢迎。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把话说得顺耳中听一些呢?比如这样说,效果就比较好:“同学们,这次讲座来听的人很多,不论是哪个系的同学,我们都很欢迎!但由于座位有限,为了让别的系的同学也都尽可能坐下,请管理系的同学一律坐在前10排以内,谢谢大家合作。”
爱讲负面话的人,有时是过于理想化,用自己理想化的模式,去套生活中的现实,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还有的人是看问题过于狭隘偏颇,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其他,凡是不对自己脾气的,都一概予以否定。另一种便是用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看人,将别人微不足道的缺点放大。正如鲁迅先生曾经比喻的,一位老夫子用一枚放大镜去看美人那嫩白的胳膊,结果却看到了皮肤间的皱纹和皱纹间的污泥。老爱讲负面话的人,很难与人友好交往,即使他并没有直接说对方不好,但他那万事皆不如意的心态,让人很难同他找到舒心满意的共同语言。久而久之,人们还会觉得此人太爱刁难,难以相处,常常避而远之,偶有接触,也只好打个哈哈敷衍了事。总讲负面话,最终会成为难以与人相融的孤家寡人。做点事就絮叨,有苦劳也没功劳日常生活中,许多不够聪明的老实人在感到自己遭受不公平待遇时,立刻便会表现出不满、愤怒的情绪,甚至会暴跳如雷,破口大骂。然而,这些行为只能简单发泄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于对方却无丝毫无损,不但白白耗费了力气,甚至有可能引来别人的敌视,让自己受到更深的伤害。徐薇是一家公司的行政助理,同事们都把她当成公司的“管家”,大家事无巨细,都来找她帮忙。这样一来,徐薇每天事务繁杂,忙得团团转,牢骚和抱怨也就成了家常便饭。这天一大早,又听她抱怨“烦死了,烦死了!”
一位同事皱皱眉头,不高兴地嘀咕着:“本来心情好好的,被你一吵也烦了。”
其实,徐薇性格开朗外向,工作认真负责,虽说牢骚满腹,该做的事情,则一点也不曾含糊。设备维护、办公用品购买、交通讯费、买机票、订客房……徐薇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恨不得长出八只手来。再加上为人热情,中午懒得下楼吃饭的人还请她帮忙叫外卖。刚交完电话费,财务部的小李来领胶水,徐薇不高兴地说:“昨天不是刚来过吗?怎么就你事情多,今儿这个、明儿那个的?”
抽屉开得噼里啪啦,翻出一个胶棒,往桌子上一扔:“以后东西一起领。”
小李有些尴尬,又不好说什么,忙赔笑脸:“你看你,每次找人家报销都叫亲爱的,一有点事求你,脸马上就长了。”
大家正笑着呢,销售部的王娜风风火火地冲进来,原来复印机卡纸了。徐薇脸上立刻晴转多云,不耐烦地挥挥手:“知道了,烦死了!和你说一百遍了,先填保修单。”
单子一甩:“填一下,我去看看。”
徐薇边往外走边嘟囔:“综合部的人都死光了,什么事情都找我。”
对桌的小张气坏了:“这叫什么话啊?我招你惹你了?”
态度虽然不好,可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转真是离不开徐薇。虽然有时候被她抢白得下不来台,也没有人说什么。怎么说呢?应该做的,她不是都尽心尽力做好了吗?可是,那些“讨厌”“烦死了”“不是说过了吗”……实在是让人不舒服。特别是同一办公室的人,徐薇一叫,他们头都大了。“拜托,你不知道什么叫情绪污染吗?”
这是大家的一致反应。年末时,公司民意选举先进工作者,大家虽然都觉得这种活动老套可笑,暗地里却都希望自己能够榜上有名。奖金倒是小事,谁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呢?领导们认为,先进非徐薇莫属,可一看投票结果,50多份选票,徐薇只得12张。有人私下说:“徐薇是不错,就是嘴巴太厉害了。”
徐薇很委屈:“我累死累活的,却没有人体谅……”什么叫费力不讨好?像徐薇这样,工作都替别人做到家了,却为逞一时之快,牢骚满腹,结果前功尽弃。当今社会,竞争愈演愈烈,我们不可能一直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更不可能捧得一份铁饭碗,“存在”固然未必“合理”,但抱怨只能令我们碌碌无为。将不满藏在心中,矫正心态,积极地去应对那些令你怨气横生的人和事,这才是智者所为。冷语伤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既然做了,就心甘情愿些吧,抱怨总是无济于事的,相反,它还会埋没你的功劳。你总是抬杠,谁人愿意搭理你朋友圈中常有些爱抬杠的人,他们不假思索地与人强辩,无事生非地吹毛求疵。他们因此常把好事变成坏事,把无事变成有事,把小事变成大事。这样的人在朋友圈里肯定不受待见,因为他们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却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有位爱尔兰人名叫欧·哈里,他受的教育不多,可是很爱抬杠。他当过人家的汽车司机,后来因为推销卡车不顺利,来求助于卡耐基。听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卡耐基就发现他老是跟顾客争辩。如果对方挑剔他的车子,他立刻会涨红脸大声强辩。欧·哈里承认,他在口头上赢得了不少的辩论,但没能赢得顾客。他后来对卡耐基说:“在走出人家的办公室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总算整了那混蛋一次。我的确整了他一次,可是我什么都没能卖给他。”
所以,卡耐基的难题是如何训练欧·哈里自制,避免争强好胜。欧·哈里后来成了纽约怀德汽车公司的明星推销员。他是怎么成大事的?这是他的说法:“如果我现在走进顾客的办公室,而对方说:‘什么?怀德卡车?不好!你就送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赛的卡车。’我会说:‘老兄,何赛的货色的确不错,买他们的卡车绝错不了,何赛的车是优良产品。’“这样他就无话可说了,没有抬杠的余地。如果他说何赛的车子最好,我说没错,他只有住嘴了。他总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后,还说一下午的何赛车子最好。我们接着不再谈何赛,我就开始介绍怀德的优点。”
“当年若是听到他那种话,我早就气得脸一阵红、一阵白了,我就会挑何赛的错,而我越挑剔别的车子不好,对方就越说它好。争辩越激烈,对方就越喜欢我竞争对手的产品。”
“现在回忆起来,真不知道过去是怎么干推销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时间在抬杠上,现在我守口如瓶了,果然有效。”
这世上几乎所有喜欢抬杠的人,都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很有智慧,或是很幽默,很有辩才。殊不知,幽默和抬杠有着本质的区别。幽默是一种不可少的社交智慧,它往往能于谈笑风生之间给人以启迪和欢乐;抬杠这纯粹是斗气,极尽伶牙俐齿、尖酸刻薄之能事;辩论,其本质是对不确定事物进行寻源明理,最终论辩双方都会有所收获;抬杠则是针锋相对、咄咄逼人的强词夺理,最终往往脸红脖子粗、不欢而散。所以,爱抬杠的人请不要再给自己贴金,喜欢抬杠只能说明你心智不成熟,压制不住“争强斗狠”的欲望,那实在是人性修养的一大缺损。生活中,喜欢抬杠的人肯定是要被朋友圈排斥的,所以不要再去做那个喜欢抬杠的人,否则,你的人脉一定好不起来。总是揭人短,谁能不翻脸短处,人人都有,有的可能自己心里也很清楚,可是由别人嘴里说出来就让人不舒服。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没有一个人愿意让别人攻击自己的短处。若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说对方的短处,很容易引发唇枪舌剑,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究其根由,人们之所以怕被人揭短,主要是自尊心使然,感觉面子上过不去。因此,你若想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就一定不要去碰触别人的短处。张三其人尖酸刻薄,常以揭人短为乐。一次朋友聚会,邻居李四因家有严妻不敢多喝,张三便乘着酒意大声叫嚷:“你们知道李四为什么喝酒像喝毒药似的吗?因为他怕老婆!有一次李四喝酒喝醉了,不但被老婆扇了两耳光,最后还被赶到客厅去睡呢。”
李四被张三当众揭了短,不禁羞怒焦急,但碍于众人又不好发作,便推脱有事,离座而去。几日后,张三一家去城里购物,出门时风清气爽,刚到城里不久便阴云密布。张三妻子担心院中晾晒的大米,但催促张三赶快回去。张三因由东西还没买,又想到李四在家,便不以为然地说道:“没事的,李四今天在家,他会帮我们收回去的。”
然而,当张三一家回到家中之时,却发现院中晾晒的大米已经被雨水泡得胀了起来。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李四的小心眼固然不值得称赞,但说到底还是张三揭人短在先,为了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得罪邻人,令其怀恨在心,这又是何苦?事实上,生活中张三类型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似乎已经把“揭人短”当成了人生一大乐事,似乎只有道出别人的“短”,才能彰显自己的“长”,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令人生厌,令朋友对其唯恐避之不及。老话说:“当着矬子不说矮话”,就是告诫人们在交往中不要伤及他人自尊。人生在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以己之长,较人之短,则会目中无人;若以己之短,较人之长,则会失去自信。这是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有一句话叫作“矮男如何不丈夫”,矮个子男人常被称为“三等残废”,几乎很少有姑娘愿意嫁给一个矮于自己的人,这是一种社会心态。但大多情况下,矮者往往另有所长,如果紧紧抓住一个不如人处当小辫子,那么人人都会被抓个头仰体翻。所以我们说,当着矬子说矮话,只会自取其辱。如果我们老是把眼光盯在别人的弱点上,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将别人的弱点当成攻击对象,那么只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别人不愿意再与你交往,如此一来,你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别人都躲着你,避开你,不与你计较,直到剩下你孤家寡人一个;二是别人也对你进行反攻,揭露你的短处。这样势必造成互相揭短,互相嘲笑的局面,进而发展到互相仇视,如此一来,你的人际关系网势必会破裂,别人对你的评价绝好不到哪去。古今中外,但凡有修养之人,从不以揭人短为乐。据《封氏闻见记》中记载:曾在唐朝做过检校刑部郎中的程皓,向来不谈论他人之短。即便友人谈及之时,他也从不参与其中,而且还为受嘲者辩解:“这都是以讹传讹,事实并非如此,不足为信。”
继而,再列举该人的一些优点。试想,做人若能如程皓这般,又怎会不赢得他人好感、又怎会不知交满天下呢?难道你不想与众人为友、得众人相助吗?那就给自己留点口德,不要将他人的短处挂在嘴上。纵使非说不可,也可以变通一下,这是应酬中的理应具备的心计,更是获得良好友谊的必要技巧。乱侃人隐私,不怕被反噬?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隐私。心理学家指出,没有愿意将自己的错误和隐私在众人面前“曝光”。所以,有心眼的人即便与对方的关系再好,也绝不会将别人的隐私公之于众,更不会将其当作笑料来调侃。因为这样一来,无疑是让人家当众出丑,“受害者”必然会感到尴尬和愤怒。大李和大徐二人不但是发小,还是大学校友,生意场上的伙伴。两人非常要好,已然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相互开玩笑时也无所顾忌。大徐原在某厂任财务科长,因经济问题被判刑三年,老婆跟他离了婚。出狱后痛改前非,终于事业有成,和大李一起,分别成为某集团公司属下两个分公司的经理。有一次,在总公司的例会上,轮到大徐发言,大徐谦逊道:“我想说的大家都说过了,就不用再重复了。”
大李对大徐的婆婆妈妈感到不满,开玩笑说:“你谦虚什么呢,还怕别人得了你的真传吗?好,你不愿说,我来替你说,你的成功之处在于掌握了‘三证’,一是大学毕业证,二是离婚证,三是劳改释放证。”
在大家的哄笑声中,大徐的脸一下变成了猪肝色。从此,大徐与大李划地断交,形同陌路。中国有句老话叫“祸从口出”,因此,出言一定要谨慎,对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一定要做到心里有数。一个毫无城府、随意调侃他人隐私的人,不仅会因为他的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还极有可能因此惹祸上身。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应该谨慎一些,说话应该小心一些,对于他人的隐私,应该做到不闻不问,更不要执着于打探别人的隐私。热衷于打探他人隐私的人,总是令人讨厌的,这一点在西方显得尤为突出。个人隐私所包括的面很广,诸如个人收入情况、女士年龄、夫妻情感、他人家庭生活等等,都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在西方人的交往中,“探问女士的年龄”被看成是最不礼貌的习惯之一,所以西方人在日常应酬中,可以对女士毫无顾忌地大加赞赏,却从不去过问对方的年龄。但是中国人就不同了,有的人常常一见面便问人家“芳龄几何”,弄得女士们答也不好,不答也不好,只好在以后的应酬中尽量避免与之接触。所以说,在社交中能够避免探问对方隐私的嫌疑,这本身便是应酬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在你打算向对方提出某个问题的时候,最好是先在脑中过一遍,看这个问题是否会涉及对方的个人隐私,如果涉及了,要尽可能地避免,这样对方不仅会乐于接受你,还会为你在应酬中得体的问话与轻松的交谈而对你留下好印象,为继续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触及他人的隐私。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迫于形势,不得不提及他人的隐私,这时,你应该采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对方你已经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一般来说,知趣的、会权衡的人是会顾全双方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