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学会学习 > 1)自我魅力的源泉

1)自我魅力的源泉(1 / 1)

雕一块美玉玉,以其温润清静,雅致恒丽,气脉内蕴,被誉为石中君子。每个人都是一块完全可以被雕饰成绝美莹润的美玉的材料,然而,珍宝无价,美玉难求。许多人一生都在孜孜以求,希望可以突获异宝,却始终没有发现自己其实就是一块璞玉。如加雕琢,便可显晶莹、温婉、脱俗之君子之风。曾有一份报纸报道说,只有6岁的里斯米尔在绘画方面的天赋超乎常人。他能够准确地描绘人体,并对人体结构以及光影都有极为准确的把握力。他的父亲经常把他的许多儿童美术大赛的获奖证明拿出来给别人看,以示儿子的非凡。在里斯米尔的“画室”里,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画作和装饰品,房间的地板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石膏模型,一幅巨大的人体解剖图高挂在最主要的一面墙上。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一个绘画天才的独特之处。令人遗憾的是,几年之后,他的天赋并未如人们预想的那样发挥出来,反而越渐黯然失色,直至消失在美术界的边缘。里斯米尔的境遇与中国古代仲永的境遇多少有些类似。其实,生活中的“里斯米尔”和“仲永”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潜质,就像里斯米尔和仲永一样。他们都在不同的时候曾显示过惊人的天赋,却因种种原因消失了各自的光辉。就如一块璞玉尽管有着上等玉质的质地,有着可以成为玉中极品的潜力,却因没有遇到一个识玉、懂玉的知音,没有遇到一个具有上乘刀功的玉匠,自己又无法将自身的各种优势展现在世人面前,最后只能深埋沙土。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活的实体。可以认识自己,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能力。可以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越来越优秀。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用雕刀使自己从璞玉转化成玉质佳品的过程。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幼时并不像里斯米尔和仲永那样才华早现,他们都是看起来十分平常的普通人。他们后来之所以能取得极其卓越的成就,就在于他们一直都注意知识的积累。以近代名人曾国藩为例,他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资质平平,毫无过人之处,但他酷爱读书。9岁时已经开始读四书五经,15岁时,受教读《周礼》、《礼义》,直到能够背诵,还读了《史记》。1836年的那次会试落第后他自知功力欠深,便立即收拾行装,搭乘运河的粮船南归,虽然会试落榜,但却使这个生长在深山的“寒门”士子大开眼界。他决定利用回家的机会,做一次江南游,实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这时曾国藩的盘缠已经所剩无几。经过金陵时,他见金陵书肆十分发达,流连忘返,在书肆中看见一部精装的《二十三史》,更是爱不释手,一问价格,曾国藩大吃一惊,如果自己买了这部书,所剩就寥寥无几了。他不禁心里暗自盘算:好在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已交钱定好,沿途就不再游玩了,省吃少用。虽然银两很有限,但自己随身所带的冬季衣物在这初夏季节也用不着,还可以拿去当了换点盘缠。于是曾国藩把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部送进了当铺,毅然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了回来。家中的老父得知他用那么多银子换回一大堆书的消息后,不怒反喜:“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还债),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

父亲的话对曾国藩起了很大的鞭策作用,从此他闭门不出,发奋读书,并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就是不孝。”

曾国藩发奋攻读一年,这部《二十三史》全部阅读完毕,此后便形成了每天评点史书十页的习惯,一生从未间断,一部《二十三史》烂熟于胸。直到他不久于人世时,仍不忘写箴言以警示和鞭策自己:“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曾国藩的一生都与学习为伴,在理学的探究与修养的提高上,为自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用“学习”这把刻刀完成了自己由璞玉化为美玉的过程。这是一种质的巨变。天性聪颖的奇才很少,但资质平庸的凡夫很多。以曾国藩为例看天下人,谁没有化为美玉的可能?只是许多人从未想过或坚持过让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修身养性,脱去璞玉的外衣,清除璞玉的杂质,渐露美玉的无瑕和超尘,雕出上品的优雅和博识。学识让人格和修养更完美常常可以看见一个精神正常的村妇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站在大街上捋袖叉腰、唾沫飞溅,情绪激昂,状如斗鸡,此情此景,人们谓之“泼妇骂街”,却很难看见一个精神正常的知识女性为一些小事与人争执不下,人们谓之“知书达理”。二者相较,当然是后者更具修养和人格魅力。这些都是学识在起作用。久居鲍鱼之市的屠夫与饱读诗书的学者在修养上永远都不能画等号。在言谈举止和风格气质上永远有着巨大的差别。就像一个举止粗俗的村妇再浓妆艳抹、穿金缀玉也难与一个素面朝天、衣着朴素的人相媲美。因此,儒士比莽汉更值得赞叹,圣贤比俗人更值得瞻仰。一个人格健全、修养良好的人,往往是一个精气内敛,不彰显才华的人,但他们却在不经意间给人亲和、坦率、睿智、得体的感觉,他们绝对不会不辨是非地跟人起哄、傻笑,更不会发出刺耳的大笑。因为,他们知道那样会让人觉得没有学识、修养,会让人觉得讨厌。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初到一个场合,就开始东张西望,于是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他忙着给人道歉,然后一转身碰倒了别人的咖啡杯,紧接着他手忙脚乱起来。当他终于可以安静下来时,他端起一杯酒想喝个痛快,可由于喝得太急,他被呛得咳嗽起来,结果弄得身旁的人满身是酒。这些虽然只是一些慌乱的行为而已,却足以看出他的学识浅薄、修养不足,再加上搓手、抠鼻子,或者是把玩手帕等等的坏习惯,更会让人觉得不快和滑稽可笑。能以学识丰富自己的人,必定在书卷的熏陶下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增长自己的见闻。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优点,丰富自己的阅历,完美自己的人格。因此,他们无处不显示出良好的修养、完善的人格魅力。能够帮助和支持他们的人也就会随之增加。反之,只会让他身边的人不再支持他。18世纪晚期英国的辉格党领袖福克斯,曾任英国外交大臣,他本人在那个时代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但他放荡不羁、经常赌博,酗酒成性,更无视社会道德规范,终未能赢得国人的信任和支持。所以,时刻注意增加自己的学识,让自己的修养和人格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日趋完善,无疑会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即使在条件恶劣时,你依然可以赢得他人的青睐。曾经有一位著名的演说家,在演讲时举起一张20美元的钞票,向到会的200多人发问:“这是一张什么纸,它有什么价值呢?”

“它是一张20美元的钞票,根据其票面价,能够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兑换等值的货币。”

其中一名与会者举手回答。他将那张美元在手中揉捏,直至将其揉成一团皱巴巴的纸。他再次展开它,想把它弄平,但没有成功。他继续发问:“你们还能承认它的价值吗?”

“是的!”

与会者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吧,”他说,“看来我做得还不够!”

他把钞票扔到地上,“我这样做,你们觉得如何呢?”

他用鞋子使劲地搓那张钞票。之后,他把它捡起来。钞票已经弄得脏兮兮的,还破了相,在远处不容易辨认出来。“现在,还有人愿意以它的票面价兑换它吗?”

许多双手举在空中。一名与会者有点迟疑地回答:“我认为这张钞票仍然保持着它的价值。”

“这张钞票仍然是能买价值20美元的商品。”

另一名与会者说。其他人于是也连声附和。“朋友们,我们刚才上了一节很有意义的课。在你们中的一些人看来,我能让这张20美元的钞票破损、破相,能把它弄得面目全非,甚至改变它的外貌。但是,不管这张纸受到什么样的折磨,你们仍承认它的流通性,因为你们心中已经肯定我的任何行为实际上都无法贬低它的价值。它仍然是价值20美元的一张货币。”

因此,通过学习增加的学识,可以让一个人彰显他的人生价值,而这些价值就像这张被反复蹂躏过的20美元的钞票一样始终不会贬值。而以学识作铺垫的修养和完美的人格会让一个人的人生更具魅力。当然,许多学识丰富的人也会存在修养和人格缺陷,但那部分人毕竟很少。因为,一个人的学识渊博了就更知道不良的修养和人格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样的后果。所以,增加学识仍然是完善人格、提高修养的必由之路。渐学渐丰渐学渐丰,人生本就是一个学习并丰富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学习,汲取养料,因而能丰满了羽翼,丰富了头脑,丰盈了人生。虽然,每个人最终的生存状态各有不同,收获也各有大小,但不得不承认:学习是丰富自身的动因。知识是更新自己的能源。知识不仅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更是发掘潜能、增长财富的无形资产。所谓“知”就是知道,“识”就是识别、见识;“知”是获得资讯,“识”是运用资讯,对某一事物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判断、把握和认识(远见卓识),即新知。“办大事由于才,而成大事却由于识。”

知才能识,而识又决定了知的发挥方向和数量。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里写道:“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知识的宝藏越丰富,产生重要设想的可能就越大。此外,如果具有有关学科或者甚至边缘学科的广博知识,那么,独创的见解就更可能产生。”

有一个笑话说:古时候,在某地的大山沟里,有兄弟二人以打柴为生。有一天,兄弟俩一边磨斧头,一边闲聊。弟:妈的,还是当皇帝好——皇帝砍柴用的斧头肯定都是金子的!兄:哎呀,我说弟弟,你怎么这样没见识——皇帝还用得着砍柴吗?皇帝一天到晚在皇宫里,净吃红薯蘸白糖!这就是兄弟二人的“知”和“识”。从而我们也很容易判断他们的潜能和他们的创新能力。据科学界最新研究,“智能”的密码已被英国计算机专家汉特里克逊和他的妻子爱兰(一位神经生理学家)所破解。他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验,发现人精确的记忆力、敏锐的理解力和活跃的想像力等一切反映智慧的能力,是由在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能力所决定的,而信息传递所依赖的要素之一,是一种特殊的核糖核酸。这种物质,主要是靠后天智力发育过程中不断激发而合成的。这就是靠学习、靠训练、靠实践、靠思考,一句话就是知识。不断的新知促使脑细胞长出新突触,就像计算机的逻辑电路一样,每增加一条线路,就成倍地增长“思路”,进而使大脑里的信息大量“增殖”,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所以说,人的知识越多,工作就做得越好。在知识的山峰上站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们的思想也必须重新加以组合。这种变化通常总是伴随新定律的出现,并按照要求而发生的。因此,知识的储量决定了潜能的大小。正所谓“见多”才能“识广”,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的联想才会更丰富,知识之间的组合也就越丰富。创新能力才会更强。同时,当旧有知识不能处理当前问题的时候,又会促使他去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在不断的积累和创新中,就能够充分地释放出一个人的潜能。当然,如果你能够将这些知识适当运用,有效组织,并以实际行动计划来精心引导,财富的增长就大有希望了。假如你光有知识不会用,就等于有了钱不会投资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芝加哥某报登了一篇社论,把亨利·福特称作“无知的反战者”。福特先生针对此言论提出抗议,并诉诸法律,控告该报诽谤他。法庭审理该案时,报方律师为证明报社无罪,要求法庭请福特先生本人出庭,以便向陪审团证明其无知。报社委托的辩护律师问了福特先生各种问题,其目的只有一点,那就是要福特先生自己来证明:他虽然了解一点制造汽车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总体上仍是一个无知者。福特先生遭到了如下问题的炮轰:“班耐迪特·阿诺是谁?”

“1776年美国叛乱时,英国派了多少士兵去镇压?”

回答后面这一问题时,福特先生答道:“我不知道英国派出士兵的具体人数,但是我曾听说过,派来的人数比生还的多得多。”

最后,福特讨厌透了一长串的问答,在又碰到一道特别不怀好意的问题时,福特先生伸出手指对着发问的律师说:“如果我真的要回答你刚才提出的愚蠢问题,以及你们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问的那些问题,我可以提醒你一点,我的书桌上有一排电钮,只要按一下电钮,立刻就可以叫来帮忙的人。只要是我问一些跟行业相关的问题,他们都会为我解答。那么,请你耐心地告诉我,有这些人在我身边随时提供我想知道的知识,我何必为了能回答问题,而让自己的头脑塞满了一般性的知识呢?”

显然,这个回答确实有道理。这个答复击败了那位律师。在场的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个回答不是无知者的答案,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知道,在需要知识时,该上哪去取得知识,并且知道要如何把知识组织为确切的行动方案。亨利·福特凭借其“智囊团”,可以随时运用这些知识,并最终成为全美首富。积累知识,是每一个成功者必备的能力。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让每一个人都会像滚雪球一样壮大起来。世事洞明皆学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若有所思地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求道不一定要在蒲团上,学习也不一定要在学校里。学校不是真正的社会,而社会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校。纵情融入其中,认真观察,仔细体会,才能使自己游刃有余,豁达随和。狄更斯的父亲嗜酒好客,挥霍无度,负债累累,狄更斯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他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15岁那年,他进了伦敦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练习生,经常出去送信,几乎走遍了伦敦的街道。后来他学会速记。从16岁开始,他当上报馆的采访记者,这使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情世态和社会黑幕,也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从1828年到1836年,他为伦敦几家报纸撰稿,业余在大英博物馆勤奋学习。在做新闻工作的同时,他开始尝试文学创作。狄更斯经常来往于街头巷尾。有时,他会蹲在路边,与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攀谈;有时,他会来到下等酒馆,听那些穷苦工人在谈些什么;有时,他会走进监狱,同将要受绞刑的囚犯聊天……他走入社会,置身于人民中间,了解那些穷苦人的生活处境,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狄更斯就是这样勤奋地学习和工作着,写出了《匹克威克外传》、《艰难时世》等十多部长篇小说,成了举世瞩目的人。将自己置身世事,学习他人优秀的品质、高雅的举止谈吐,沉稳的处事风格、机敏的辨别头脑……都有益于自我魅力的实现。死抱着书本不放的人无疑只是一个“书呆子”。当然,书本知识不能不学,但书本知识毕竟有其滞后性和局限性。我们所需要做的不只是啃书本,而是时时学、处处学。于无字处读书,于无声处听雷。有一次,小王约了几个朋友来家里吃饭,这些朋友彼此都是熟识的。小王把他们聚拢来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这位朋友不久前因经营不善,公司倒闭了,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内外交困,他实在痛苦极了。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谈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一位因为赚了很多钱,酒一下肚,忍不住就开始谈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连小王看了都有些不舒服。那位失意的朋友更是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一会儿去上厕所,一会儿去洗脸,后来他提早离开了。小王送他出去,在巷口他愤愤地说:“老吴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说嘛!”

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亲身经历。学校的课本里从来不会告诉你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但这些是你在现实生活中必须要学会处理的。如果你正得意,要你不谈论不太容易,哪一个意气风发的人不是如此?所以这种人也没什么好责怪的。但是谈论你的得意时要看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在演说的公开场合谈;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给你的钦羡眼光;就是不要对失意的人谈,因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弄的味道,让失意的人感受到你“看不起”他。当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都是一种伤害,这种滋味也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失意的人较少攻击性,郁郁寡欢是最普遍的状态,但别以为他们只是如此。听你谈论了你的得意后,他们普遍会有一种心理——怀恨!这是一种进入到内心深处的对你不满的反击!你说得口沫横飞,不知不觉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一颗炸弹。失意者对你的怀恨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因为他无力显现,但他会透过各种方式来泄恨,例如说你坏话、扯你后腿、故意与你为敌,主要目的则是看你得意到几时!而最明显的则是疏远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听到你的得意事,于是你不知不觉就失去了一个朋友!不管失意者所采取的泄恨手段对你造成多大的损失,至少这是你人际关系上的危机,对你绝无好处。“不要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这只是社会这个大课堂教给你的其中的一节课。世事的纷繁复杂永远不可能在书本中尽现。希望你能够长一颗清醒的头脑,洞明一切,那才是真正的大学问。能掌握那些学问,并自如运用,你即是人生的圣贤了。天下才子必读书没有天生的天才,读书是知识积累的最好方法,书是人的精神食粮,是一个想成功的人必不可少之物。“天下才子必读书”这似乎已是一条定律,当我们研究成功人士的事迹时,常常发现:他们的成功一直可以追溯到他们拿起书籍的那一天。那些人们熟知的事业成功人士之中,大多数人都酷爱读书。区别成功人士和普通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欢读书。大约有3/4的成功人士在小学和中学时读过的书,是其他人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60%左右的成功人士在大学时的阅读量远远超过他们的同班的人。时至今日,这些成功人士的年平均阅读量也在20本书上下。小说与文学传记各占一半,高出普通人很多。也许你对教育工作者一年平均阅读20本书不会感到任何惊讶,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如果是在同一时期,成功人士也阅读了15本至20本书,你又有何感想呢?那些成功人士一年要阅读的书平均起来每人大概有20本左右,或每三周至少看一本书,他们阅读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学等各个方面。这就说明有半数以上的成功人士都有很大的阅读量。正是他们的阅读增长了他们的才智。虽然有很多成功人士都列出了不同的爱好及家庭的活动作为他们最喜爱的休闲娱乐,但是时至今日,阅读仍是最流行的一种消遣方式。这并没有什么可让人惊讶的,因为成功与阅读之间具有互补的作用,但是成功人士是怎样从阅读中获得成功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呢?一家百货公司的前任董事长赛伯特在《道德的经理人》一书中曾说:“我无法告诉你,若想事业成功,需要阅读些什么书的准则,但我可提供一些指南,或许有助于你对成功的想像。首先,让我们考虑你每天须花多少时间阅读。在工作中不得不去阅读的,无非商业书信或工作所需的阅读,报纸、杂志、书等。”

“我每天花上数小时在‘课外’读物上。假如我搭乘火车或飞机旅行的话,通常会阅读时刻表及各个站名之类的资料;当我出门度假时,每天也会花二至三小时在一般性的阅读上……看书的重点是看阅读的东西是否有意义,如果是,千万不要舍不得在这上面花时间。我们绝不能低估书籍的价值。”

书对人类的影响非常深远,如果你经常阅读各行业成功人士的传记或者是自传并通过静心的思索,你就有可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来。俄国著名的学者赫尔岑说过:“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生活中宏大规模的自由,记述了被称为世界史的宏伟自传。”

书籍蕴涵着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与理性,正因为其中的人性之处,才使得一些书籍显得伟大,所以书籍灿然有光。书籍是一种工具,它能在黑暗的日子里鼓励你,使你大胆地走入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使你适应这种境界的需要。所以古人云:“天下才子必读书。”

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成功人士并不一定能受到十分良好的教育,因为许多人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性格和家庭的影响外,往往得益于某种启迪。这种启迪大多来自书籍。恐怕没有人会对富兰克林这个名字无动于衷,即使你不是一个美国人,没有享受过富兰克林对于美国民主所作出的一切贡献,但你总会感受到避雷针的好处吧,富兰克林就是它的发明人。读过《富兰克林自传》的人可能都会感受到这一点:书对于富兰克林来说有多么重要。富兰克林在家里排行最小,他身体健康,与别的孩子一样,调皮淘气。可是他有一点与众不同,喜爱读书。在圣诞节快要来临之时,父亲抚摸着他的头,关爱地问:“贝恩,你圣诞节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礼物?”

富兰克林回答说:“书包,父亲,我要书包!我有了书包后,就能像吉美那样去上学了!”

这个回答大大出乎了父亲的意料。早在富兰克林七岁时,他就开始自己读书了,而且经过一段不长的时间后,他几乎已将父亲书架上的书全都读过了一遍。他还能写出一些短小的诗歌,而且曾经把他写的诗附在父亲写的信里,寄给了家住伦敦的伯父,并且受到了伯父的称赞。富兰克林爱读书的习惯远近闻名。由于晚上读书时需要大量的蜡烛,他就悄悄地请求伙伴们为他收集一点剩蜡烛好方便他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后来伙伴们的家长知道了这件事,就主动为他积攒一些,有时还送给他一支。富兰克林刻苦读书的精神使他周围的人们非常敬佩,所以,大家都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他回家时,他的朋友与家长们就把平时积攒下来的一些蜡烛头作为礼物送给他。所以每次富兰克林从印刷厂回家时总能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家长们为他准备的蜡烛头。俗话说得好,学然后知不足。对于富兰克林的求知欲来说,就像一块永远不会吸饱的海绵。他读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知识上的贫乏,就越想到群书之中博览一番。富兰克林为了满足读到更多书的愿望,他召集了几个爱好读书的朋友共同组织了一个读书俱乐部,取名为“共同社”。其成员都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建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使每个成员都能读到更多的书。在“共同社”的支持下,3年之后,富兰克林又创办了一个规模更大的费城公共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创办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资助,并且越办越红火,当年小而且简陋的图书馆,日后竟发展成为北美公共图书馆之母。在此以后,富兰克林开始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他又计划建立美国第一家图书馆。这时共有100人捐款,罗克登大律师还把捐赠的一些事宜表述为法律的形式,并使之成为北美洲募捐图书馆之母。康德对富兰克林的评价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偷窃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列宁一生之中都极重视读书与学习。在其逝世的前几个月,他还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要检查,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面去。”

同样,科学界的巨人爱因斯坦对读书也是一往情深。他在中学时代就喜欢读那些自然科学的故事,对于陨星、地震、风暴等方面的书,都如饥似渴地阅读,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时,他曾为自己制定了一份学年、学期和每月的读书计划,依次阅读哲学家柏拉图、笛卡儿、培根、亚里士多德、康德和物理学家牛顿、麦克斯韦、赫兹、拉普拉斯等人的著作。在不断的读书与学习中,他才积累了如此渊博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那超越时代的狭义相对论。大文学家鲁迅也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勤奋读书的好习惯。他平时除了写作外,就是读书,当他感到累了或困了就靠在藤椅上翻翻报纸、看看杂志,把读书当做一种休息与娱乐。即使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天,在他呼吸十分微弱,血压反常的情况下,他还向许广平要了一份当天的报纸,对上面的消息和文章做了详细的阅读。读书是积累知识最直接的方式。以书为友,你将获益良多。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冲吧泰妍 重生之逆袭从淘金开始 近身狂兵 天才狂医 博弈 凹凸世界:见习天使 疯了,我的眼睛能扫码黑白钓客 重生1983小说 极品神级保镖 女婿:娇妻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