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会舆论的误导,以及孩子特定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在崇拜偶像的问题上,很容易走入极端。很多孩子受到偶像的影响,而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明星梦。还有一些对明星过于狂热的高中生产生心理偏执,因为明星不给自己回信,而伤心到自残甚至自杀的地步。所以,父母必须对孩子崇拜偶像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全面了解明星们的成长历程,了解在成名之前他们所进行的艰苦奋斗。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但任何成功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成功观。妈妈在给上高二的彭永滨整理书包时,发现书本里夹杂了六七张大小不一的婚纱照。再一细看才发现,照片上衣冠楚楚的新郎官,竟然是自己的儿子。惊讶不已的妈妈当即就把儿子从被窝里拽了出来,一番责问后才真相大白。原来这些照片,是儿子花钱在“人像艺术制作室”里“加工”出来的,男主角是自己,新娘子则是他的“梦中情人”——某女明星。面对老妈半天也合不拢的嘴,彭永滨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们班里好多同学都有这种照片。”
听了儿子的话,妈妈一边收拾手上的东西,一边自言自语:“这叫什么事儿啊,追星怎么还流行起拍婚纱照呢?真是搞不懂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其实不光***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懂了,很多父母都对孩子的追星难以理解。“追星”,对于现代孩子来说,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在人头攒动的演出和比赛场地,有不少中学生影迷、歌迷、球迷狂热地,为自己崇拜的明星摇旗呐喊,如醉如痴。还有一些中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都用来收集自己偶像的照片,他们还模仿偶像的发型、衣着、言行等等,有时甚至因为别人对自己的偶像,出言不逊而与之大打出手。在生活中,仅靠简单的说教,是很难实现教育目的的,尤其对崇拜明星这一敏感问题更是如此。所以,要想引导孩子,父母首先要找出孩子崇拜明星的心理动机。在心理学上,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动机的。同样的,孩子崇拜明星也是有动机的。一般来说,孩子崇拜明星源于两种动机。第一,孩子将他人或团体当作崇拜的对象,期望自己也能成为对方,或将对方视为学习的目标,以享有对方的尊荣,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慰藉。另外,是孩子为逃避现实,减少挫折带来的痛苦。罗宁是个不折不扣的球迷。和多数足球迷一样,他狂呼“地球因足球而转动,我们因足球而生存”,“生命诚可贵,球赛更重要”。一个不大的“球”,主宰了罗宁全部的生活。他的房间是足球明星汇聚的“殿堂”——马拉多纳、罗伯特·巴乔、贝利、罗纳尔多、欧文、菲戈、贝克汉姆……这些闪光的名字和精彩的图片,在他那小房间里各显其风采。还有精彩的射门镜头、疯狂的角逐场面、无奈的红牌罚下……他对这些简直如数家珍。意甲联赛、欧洲杯赛、德甲联赛、世界杯……精彩的赛事他是场场不落、废寝忘食。每天放学后,同学们总能在学校的绿茵场上看到他的身影,看到他那高超的足球技术,很多人都会为之赞叹。但他对足球的痴迷却令父母倍感担心。原因很简单,罗宁的学习成绩,随着他的足球技术的提高而频频下跌,大有为足球而不惜放弃学业的意向。一次家长会后,爸爸铁青着脸质问罗宁:“老师说,你上课精神不集中,学习劲头不足。下课整个班级就你的声音最大,一有时间就去踢球。那你说说,你计划考什么大学?考体校吗?”
爸爸强压怒火问儿子。“考大学还远着呢,现在说有什么用?”
罗宁接茬儿。爸爸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什么有用?这个有用,还是这个有用?”
爸爸一边说,一边把写字台上面摆着的足球杂志,和球星照片统统都扔到了地上。儿子大怒:“您干什么呀?您干嘛扔我的东西?”
“你的东西?就这些破烂你还留着干嘛?没有它们你能整天心不在焉吗?没有这些东西勾着你,我就不信你会考得这么差?”
爸爸一边说,一边动手撕墙上贴着的海报。这下可激怒了罗宁,他抓起书包,冲出了家门,很多天都没有回家。罗宁在一个同学家借宿,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恨,恨他不尊重自己的选择,摧毁了自己的梦。如果孩子崇拜明星是为了寻求成就感,编织自己的梦,那么父亲粗暴的斥责或反对,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打击,甚至会导致父子反目。对于这样的孩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孩子,在学习和自己梦想之间达成平衡,使孩子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培养一种爱好。相反,教育最忌,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孩子。父母应该抱着欣赏的态度,告诉他们把明星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是很好的,这样孩子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父母的建议,乐于与父母交流。接下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确定学习的重点。孩子由于认识问题比较浅显,所以,经常把学习的重点,偏向一些没有意义的地方。父母应该帮助他们纠正过来。将孩子的注意力从偶像的外形、发式,或者花边新闻、动作手势等等,转移到他们的奋斗历程、敬业精神、公益形象等积极的方面。这样孩子的追星梦,就不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了,而且还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成功观,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所助益。正常的偶像崇拜,不会对孩子有任何伤害,只有过度的、盲目的崇拜,才会导致糟糕的结局。很多孩子都正处于感情狂热时期,过度的偶像崇拜经常发生,因过度崇拜偶像而导致的悲剧也屡见不鲜。2004年6月21日,大连一名16岁的少女自杀,起因只是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的CD碟。她在日记中写道:“看着他我不知道哭过多少次。我喜欢他,不是因为他长得帅,而是因为他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性格。他的一举一动、一喜一悲都令我心动。”
“在我的世界里只存在他,我只为他而活。”
2002年,浙江温州一名17岁的中学生,因无法亲眼见到自己的偶像而服毒自尽。在太原,某中学的5名男生模仿台湾电视剧中的人物,身着奇装异服结伴出入,在学校内打骂同学、辱骂老师、借钱不还……被师生们称为“春秋五霸”。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晕轮现象。所谓晕轮现象,就是当人们注意到,交往对象的某一突出特点时,就会在自己的头脑中,把这一特点与其他某些相关的特点联系起来,然后带着一种期待的心理,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继续寻找相似的特点,以验证自己的推理和联想。在绝大多数过度的偶像崇拜中,人们所抱持的就是这一心态。于是就会产生“以偏赅全”、甚至“颠倒黑白”的情况,不能真正地看清一个人。高中生对歌星的崇拜,大多数都不是出于对这些歌星的全面了解,他们一般都是从喜欢歌星的歌声开始,到喜欢歌星,直到痴迷的地步。要想帮助孩子走出过度崇拜的陷阱,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全面了解明星。让孩子明白,再耀眼的明星也有缺点,也有不足,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是天才,而是艰苦努力的结果。将明星人性化、平常化,就可以帮助孩子,从盲目崇拜和过度狂热中解脱出来,正确面对有关明星的负面消息以及批评,在崇拜中抱持理智和独立的思想。父母不应该盲目地认定崇拜偶像、追星是错误的行为,或者是堕落的表现。正处在成长成熟时期的孩子,更需要偶像的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偶像身上,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梦想,和对完美境界的欣赏与向往。青少年需要英雄作偶像,引领他们走上光辉的人生之路,成为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偶像崇拜,使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成人应以平常心待之,给予正面的引导。为人父母者应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孩子在偶像的激励下独立思考,自律成长,帮助孩子树立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观念,这样才能使孩子的一生受益。为人父母应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协助孩子认识自己,培养健全的自我概念,增进自我选择与自律的能力,才不至于因丧失自信心而盲目崇拜,失去自我意识。人生是一个不断模仿、学习与创新的历程。当发现孩子有自己的偶像后,不要一味地消极抵制,应该抱着积极的态度、欣赏的眼光,与孩子一起探讨怎样向偶像学习其优点。偶像崇拜的正面引导,有助于良好行为的塑造,了解它、接受它并应用它,才是积极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