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大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那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同龄人,都要围绕着自己转,平时说话喜欢说:“我怎么怎么样……”、“我怎么怎么样……”。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情,都用“我”为主语。这样的孩子,父母如果不善加教育和诱导,等孩子长大后,就会形成唯我独尊的性格。一些父母为孩子太“独”而发愁,他们只想着自己,不管他人。这样的性格在父母面前没问题,可到了学校,到了社会,他们怎么能够与人和谐地相处呢!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确实是个问题,如果放任不管的话,必然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因此父母应当采取措施,坚决纠正孩子的自我中心习惯。萌萌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当然是深受爸爸妈妈的宠爱。从小时候起,家里所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好吃的、好玩的留给萌萌,萌萌逐渐地变得很“独”。有一次,爸爸下班晚了,实在太饿了,进家坐下后,顺手拿起萌萌的威化饼就吃起来了。因为,这些饼干已经买回来好久了,萌萌根本不喜欢吃。然而,萌萌看到后却立刻发起了脾气,让爸爸把饼干还给他,甚至伸手要到爸爸嘴里去抢,尽管爸爸一再表示第二天一定给他买来更多的,但还是不能说服萌萌,他不仅哭闹,而且还躺在地上打滚,不依不饶的。最后,还是爸爸说带他去吃肯德基,才阻止了萌萌的哭闹。萌萌的玩具更是丝毫不让别人碰,幼儿园的小朋友刚刚来玩耍,看见萌萌的天线宝宝非常好玩,便忍不住用手去摸摸,并且对萌萌说:“你的天线宝宝好神气呀!”
说话的过程中,他的眼神中流露着对那个天线宝宝的喜爱,刚刚是多么希望能玩一会儿。可是萌萌却很小气地将天线宝宝藏起来了,并且对刚刚说:“这个是我爸爸买来让我玩的,你回家让你爸爸给你买呀!”
生活中,像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甚至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关心。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们一定要注意了,千万不能放纵孩子的这种心理,否则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彻底的自私自利的人,这样的孩子即使再聪明也没有用,因为一个人不能独立地在社会上生存,他必须要和人合作,而这样的孩子是走到哪里也不会受欢迎的。因此,教育学家建议父母运用平等计教会孩子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样他们才不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那么父母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首先,父母们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对孩子任性做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以消除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担、共享,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而不能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任其发展。同时教育孩子懂得共享为乐、独享为耻的道理,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逐渐减少。其次,父母不应给孩子太多的关注。有位母亲非常疼爱她的孩子,她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宝宝不要乱跑!”
“宝宝,你没摔伤吧?”
“宝宝,妈妈帮你把扣子扣好!”
……结果这个孩子越来越任性,越来越难管。教育学家认为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父母给予太多的关注,那么这个孩子在长大以后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大人了,而依然会对父母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只考虑自己的存在,而不考虑他人的存在,只对自己有利的事感兴趣,而对其他事根本不去关心,所以当父母遇到孩子独占、抢夺别人的东西的时候,应当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孩子太多关注是不必要的,父母应当尽量让孩子感觉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一样都是平等的。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有意为孩子制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比如当孩子吃东西的时候,教给他要分给别的小朋友;当他有了好玩的玩具时,教给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才会有趣。爸爸妈妈最好引导孩子和比他大的孩子在一起玩,这样较大的孩子不仅可以适当带领、照顾他,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与伙伴友好合作的意识,教育孩子虚心学习伙伴的长处,尊重别人的意见,珍惜与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可以制止他的某些“自我中心”的行为。父母帮助孩子从狭隘的圈子中跳出来,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以求理解他人,并教给孩子尊重、关心、帮助他人。如果父母不在家庭中给孩子特殊的地位,那么孩子就不会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了,因此要纠正孩子的这种不良心理,父母还要从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