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在家里是老大,两个弟弟对其唯命是从,突然到了部队,面对那些比他至少大两三岁的战友时,他还是有些不自在。在部队,他的确是“老小”,不但年纪小,资历也浅,周围人多把他当成孩子看。一段时间后,王健林开始适应部队生活,可让他不适应之处接踵而至——拉练,这对他绝对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生长在四川绵阳的王健林是纯粹的南方人,即便他曾有过大半年务农的经历,可与眼下部队的野营拉练相比,那时的务农实在清闲太多。尤其在东北,每年九月份基本入冬,气温骤降,到了十一、十二月份,漫山的大雪一望无垠,在这样的情况下野营拉练,要吃的苦头不言而喻。野营拉练,顾名思义,即是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进行严苛的训练,而当时所谓的“严苛训练”比较单一,仅仅是训练士兵的体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直白点说,即是在看不到边的雪原上徒步行走。15岁的王健林面对这样的训练,要过的不仅仅是体能一关,最重要的是他的心理防线是否强悍,是否能狠下决心接受挑战。原本,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段,稍微下下力气,肯定能练出一副好身板儿。不过,王健林来自南方,凭靠在东北的大雪天野外拉练锻炼体格,显然是有些不妥当的,对他而言也过于苛刻。团里对战士的情况了如指掌,加之考虑到王健林只有15岁,即对其减轻负重,虽说身负的东西一样不少,可团里都挑轻的给他,比如较轻的枪。可惜的是,在负重中,只有枪支可以选择,其他诸如棉被等军需用品,他仍得加于自身。这些东西扛在身上,至少20斤。15岁的少年,身负如此分量徒步行走,这本身即是一种非凡的考验,况且所行之路并不平坦,而是杳无人烟的崎岖山路。积雪、大风,这些都给拉练带来了额外的麻烦。倘若途经野兽出没之地,战士们的生命也将受到威胁。显而易见,较之于那些以花样繁多的训练著称的特种部队或野战部队,驻扎于东北的部队的训练的确简单了许多,可就训练强度和难度来看,却一点也不低,反而更高。虽是大雪封山,可东北的雪冻成了坚硬的雪块,部队在拉练过程中,战士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足陷入厚厚的雪堆中。15岁的王健林,在这样的环境下咬牙坚持着,未曾动过放弃的念头。特殊的气候及地理环境,造就了战士们钢铁一般的意志,年少的王健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往无前、毫不退却。当时,部队每日要在此等恶劣环境下步行40公里,若是有人实在撑不住,可以乘坐标有“收容车”字样的汽车。单是看名字,便可知这是部队为刺激战士精神而故意为之,若乘坐了这样的汽车,评先进、优秀战士的机会也就随之化为泡影。显然,部队绝不给那些真正有出息的战士留“退路”。在徒步拉练的过程中,王健林的饭量随着一份份艰苦增大起来,这让他时常感受到饥饿。班长见他年纪小,吃不饱饭,便“传授”了他几招吃饱饭的诀窍:首先,盛饭的时候先盛半缸子,吃这些时纵然再慢,也肯定快过盛满缸子的那些人。待吃完半缸子后,再去填满一整缸,就等于每顿饭吃了一缸半,这就肯定可以吃饱了。还别说,王健林用这个诀窍,果然不再饿肚子了。肚子填饱了,可野营拉练一样要承受难以料想的艰苦。王健林曾亲见一个干部“崩溃”:他一屁股坐在地上,说什么也不再走了,党员、排干部统统不要。可见,能坚持下来的人只占少数,而年仅15岁的王健林竟然坚持到了最后。王健林说,一路上支撑他的就是一种信念,是母亲的嘱咐:“要当好战士,争取超过你的父亲。”
靠着这样的信念和坚持,他才能在入伍的第一年当上五好战士。这种野外拉练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也带来了一种脱颖而出的快感:全团1000多名战士,圆满完成野营拉练者只有400多人。日后,每每提及往事及自己缘何创业成功时,他仍不忘这段难忘的时光,并将之称为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影响甚为重大的经历。当然,当时的“小兵”王健林还不了解外面世界的变化,他按部就班地当着边防战士。那段时期,有很多如今的企业家也参军接受历练,如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海尔集团的张瑞敏以及联想集团的柳传志。他们参军的背景和原因各不相同,军人身份给他们此后的发展也都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这些企业家,在未来谈到此前的军旅生涯和峥嵘岁月时都表示,参军奠定了他们一生的性格基调。他们在封闭的军营里不断学习军人的规则,这些在他们离开军营投入改革开放浪潮中时,让他们适应环境,靠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前瞻性,将军队的管理和思想转化为符合逻辑的商业思维。总之,这些企业家身上有着那个时代留给他们的强烈烙印,他们的经历带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当然,在离开军营前他们还要继续接受训练,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适应属于军队的生活和节奏。他们中有些人很快官升一级成为领导者,有些人打算离开军队去更广阔的世界,还有些人则做好了打算,准备在军营里给自己来一次彻底的磨炼和洗礼,比如王健林。如果说,跟着部队去野营拉练,并完成了所有规定的训练程序,意味着他成为了一个规则执行者,那么在进入大连陆军学院之后,他叛逆的一面逐渐展现,开始成了此前规则的挑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