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艺菡娇嗔道:“女儿才不要嫁人呢,女儿要一直陪着娘亲~”
丞相夫人好笑地刮了刮她的鼻子,笑道:“傻孩子,女儿家哪有不嫁人的,再说了……”
她压低声音:“你和摄政王……”
虽然丞相不喜欢和她聊政务,但家里发生的大事她还是知道的,丞相的用意她也能猜出来。
丞相府之前站队皇帝派,但因为之前皇帝才能不显,皇帝派势微,所以丞相一直有倒戈的想法,直到纪艺菡回来后,被摄政王看中,丞相才下定决心。
却不曾想不到一个月时间,局势就发生了惊天的转变,如今的皇帝成为了上天任命的天子,声望一下就提了起来,反倒是摄政王这一边,被打个措手不及。
于是丞相就开始犹豫不决,他身处政治权力中心,无法独善其身,是一定要站队的。
但是他两个女儿和两边关系都很近,他便想着能否操作一下,这样无论哪边胜利,丞相府都能明哲保身。
可发生了今天这件事之后,丞相府便只能站队摄政王了。
丞相府的命阻碍了国运,这句话谁都担不起。
他们是半路加进来的党派,要在摄政王那边站稳脚跟,就必须让纪艺菡稳住摄政王。
这样想着,丞相夫人的表情就越发柔和,俨然一副慈母的样子。
纪艺菡这才松了口气,这才是她熟悉的娘。
纪艺菡挽着丞相夫人高高兴兴地进屋去了。
……
虽然丞相府曾威胁过围观的百姓不准到处乱传,但是他们的强势堵不住悠悠众口,在第二日时,这消息就飞到了各家耳中,一时之间,京中到处都有人谈论此事。
谈到最后,有人大胆提出假设:“听说国师大人是在纪艺菡被领回去的那一天清醒的,会不会就是她克国师?”
纪艺菡听到这个流言的时候,气得直接摔碎了一套上好的茶具。
皇帝自然也知道了,可别以为皇帝整日坐在皇宫之中,接受消息就是被动且滞后的,其实他比很多人都提前知道这件事。
下朝之后,皇帝将温绍单独叫到议事房,聊起了这件事。
最后他问道:“国师所言,可是属实?”
“自然。”温绍笃定地点头。
剧情中的丞相夫人可是害死温父温母还有原身的罪魁祸首,还有温艺灵的死,他们每个人都是推手。
就这剧情,说丞相府克他们,他问心无愧。
皇帝皱起了眉,温绍现在可是他的大功臣,他之后还有很多事情要仰仗温绍,可不能让别人影响了他。
于是在小皇帝的心里,立马就将丞相府列为一号要铲除的对象。
只是这件事情又谈何容易呢?
小皇帝在心底叹了口气,虽然祈雨仪式上的事情为他扳回一局,但摄政王的七年积累可不是吃素的,说是一手把握朝堂也不为过。
现在皇帝派的大多数都是先皇留下来的老臣,年纪大了,也被摄政王整得七零八落。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手中还握有一半的兵权,这也是他的底气。
皇帝道:“国师送了那么多东西出去,想必家底也很空了,待会朕再让人送些去你府上。”
温绍挑了挑眉,真是头一次遇上个这么会来事的领导,还知道报销。
“既如此,臣就却之不恭了。”
小皇帝对温绍的情感类似于雏鸟情节,因为这七年被摄政王打压狠了,一旦遇见实实在在可以依靠的人,他就会对之不自觉地产生依赖。
这样也好,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小皇帝都会对温绍言听计从,这样也就方便他完成任务了。
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皇帝把持朝政,再逼摄政王下台,等到他狗急跳墙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后,便可以将他除去了。
在心中规划了一下大致的任务路线,温绍便向小皇帝郑重承诺道:“放心吧皇上,无论你想做什么,臣都会帮助你的。”
小皇帝开心地笑了:“有国师这句话,朕就放心了。”
温绍不喜欢画大饼,在许下承诺的那一刻就开始收集证据——自然是收集摄政王党羽干坏事的证据。
那些人跟在摄政王身边久了,轻易不会倒戈,就算是倒戈也只是墙头草罢了,他们也不稀罕。
因此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他们拉下台,然后再广纳贤士,对朝堂进行一次大换血。
由于能掐会算,他证据收集得很快。
这对温绍其实是一个新奇的体验。
普通的位面不允许出现这种非自然的手段,而有非自然力量的地方,几乎人人修炼,因而很难看透其间交织的命运线。
温绍所经历的这么多位面中,只有这个比较特殊,因为它正处于灵气复苏的阶段。
温绍最先查探的就是此次赈灾的贪污现象。
那么多难民需要安置,朝廷拨了银两,拨了物资,就等着大队送过去,晚一天,都会死很多人。
这差事正好是摄政王党派的人在负责,因为丞相府的倒戈,所依赖丞相府的许多势力也进行了倒戈,这件事,正好就是丞相的门生之一负责的。
贪污的现象其实很常见,再开明的国度也无法避免这一事件的发生,因为人心总是贪心不足的。
但常见是一回事,暴露在民众眼皮子底下又是另外一回事。
将心比心,百姓更加明白难民生存的艰难,就算是一点点的贪污,也能引起他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