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解言见此,也知道必然是遇到棘手的事情,看到妹妹并没有大碍,也就没有追究,而是立刻整队出发。
然而,就在慕解言翻身上马后,远远的一骑朝着他们奔驰而来,慕解言立刻全神戒备,待看清来人乃是父亲身边的随从后,才松了一口气。
“大少爷,奴才奉老爷之命,前来传信。”那人打马到慕解言身前,在马背上行了一个抱拳礼后道,“老爷如今在迦叶寺,让您带着小姐改道前往。”
慕解言剑眉一蹙:“父亲怎会在迦叶寺?”
“伴驾随行!”
慕解言心头一凛,而后点头道:“我知道了。”
圣驾怎么会在迦叶寺?慕解言心头疑问,就连刚刚进入马车的慕解语也不解。
更加疑惑她现在的父亲慕仲怎么会伴驾随行。
其实慕是大景的大姓,慕仲更是当今辅国公慕桁的嫡子,说起来自然是名门之后。
然而慕仲却已经被慕桁赶出家门,只是这事儿鲜为人知。
慕家在大安时,便已经是百年世家,后来弃暗投明,为大兴入关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在雍京的根基极深,比起当年随着今上马踏天下如今被誉为大景八大功勋之家更加不可动摇。
而慕仲这个本因是国公世子的贵族子弟,却因为年少时喜商厌士为慕桁所不喜,后来更是因为恋上南江豪富之女而与慕桁反目,遂被逐出家门。
慕仲与爱妻陆氏有情人终成眷属,却因为此事让陆氏心中有愧,在生下慕解言后就落下了一身的病,丰泽十三年,陆氏再度有孕,于丰泽十三年九月一日超过预产期半月产下一女婴,却是死婴。
早就逃亡到南江的秋嬷嬷,知道慕解语不能跟在她们任何一个人身边,否则都会有危险,听到陆家姑奶奶孩子迟迟不生的奇事,就已经盯上了陆家。
在秋嬷嬷眼中陆家富庶,世代经商,距离帝都遥远,是最好的人选,于是在陆氏生产那一日早已暗中策划多时,准备移花接木,更巧的是陆氏恰好产下的是死胎,让秋嬷嬷等人也少了些许罪恶感。
因着晚产,慕解语生下来就白白嫩嫩,也没有人怀疑,于是慕解语就这样从亡国公主变成了慕家女。
想到这些种种,慕解语心中不由苦笑,她想秋嬷嬷等人定然是没有打听到慕家的姑爷是什么身份,这也并不是她们疏忽,毕竟慕仲的事儿发生在那样动荡不安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去注意这些无关之事?
加之慕桁为了颜面,自然也将这事儿遮掩了一番。
但是慕解语知道秋嬷嬷他们后来是知道了,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他们只盼着慕仲一辈子都不要再与辅国公府扯上关系。
奈何天意弄人,陆氏身体一日差过一日,她此生最大的心结便是让慕仲认祖归宗,洗掉身上的罪孽,故而在慕解语四岁那年,陆氏死去留下遗愿。
却让原本就对慕桁心怀怨恨的慕仲误解。
慕仲的确踏上了仕途,在朝廷为征战国库空虚之时,慕仲用巨资捐了一个县令,十年的经营与拼搏,慕仲终于坐上了京官,三个月前朝廷文书下来,升为奉天府府尹,正三品。
于是慕解语不得不随着慕仲举家迁往雍京,再则慕解言也恰好要参加今年秋闱。
慕解语知道慕仲这是铁了心要让慕家走上仕途,其中一半的原因是发妻的遗愿,另一半估摸着是冲着辅国公而去,虽然慕仲与陆氏都没有明言,然而偶尔根据他们的只言片语,慕解语便知道慕仲与慕桁之间的结远不止外面传的那般浅显。
想到这儿慕解语不由的头疼,想来这一次雍京之行,必然不太平。
如今是宏安十四年初春,今上已经入主中原十四年有余,大景已经稳定且渐渐走向了繁荣。
纵然边境尚有几个国家不安分,近几年却也没有出什么大乱子。
慕解语其实明白这些都只是表面,其实这个趋于盛世太平的锦绣浮华之下,有太多的疮痍。
新朝建立,外敌蠢蠢欲动,内忧更是源源不断,世家功勋权势过重,国库常年征战外强中干,最最令今上头疼的怕是皇嗣过重。
慕解语了解到今上其实并非兴朝开国皇帝,真正的开国皇帝应该是她的姨祖父,今上的大伯,谥为仁祖孝贤明义英勇大帝。
他是统一燕北的王,是一手建立燕云十六骑的盖世英雄,他的发妻,被今上追封为淳懿武德睿敏皇后的君氏。
那是一个奇女子,她生于后族,与仁祖皇帝少年结发,二人一同金戈铁马,挥剑天下,并西齐,平闽南,灭女真,臣高丽,定北诏,逐下南江。
然而,就在大安被吞噬一半,天下一统指日可待之际,淳懿皇后突然失踪,更令天下哗然的是,不到半个月,仁祖皇帝也不知去向,沉浸在入主中原美梦的兴朝将领顿时六神无主。
兴朝在经历了五年的内乱后,今上终于脱颖而出,力挽狂澜。
然而这五年,却让大安得以喘息,原本归顺的北诏,西齐与闽南反叛而出,四方甚至达成盟约,一同敌对大兴,那段日子怕是大兴最为水深火热的日子。
故而今上为了平定四方,联姻无数,自然子嗣丰厚。
今上共有十九子,尚在有十一位,如今成年的便已经有六位,且背后都有名门世家做后盾。
诸位皇子据说个个文韬武略,龙章凤姿。
纵然储君早立,然而今上身体硬朗,日后难免一场腥风血雨。
慕解语是真的不想卷入这里面去,可是,她没有理由说服慕仲,慕仲心中的怨与恨,她能够感觉到。
再则这十几年慕仲对她如珠如宝的呵护,让慕解语早已将之视作亲父,她又怎么能自私的不为慕仲设想?
为今之计,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我命由我不由天!
任他风云变幻,她都要主宰自己的一切!
迦叶寺,位于初云山天柱峰山腰的西面,始建于安朝天佑元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