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七月,浮瓜沉李,铄石流金,今日天子设席,广邀庆安青年俊杰莅临状元台......”
高台上,年迈的魏公公声音洪亮,念着开场词。
等他念完开场词,便代表本次的双院会试也正式开始。
两院参赛者共五十人,依次落座于状元台下早就布置好的书案前。
第一项比试是文试,经义策论已经考过,因此只比较诗词。
由庆安书院院长与国子监大祭酒两人商量着出题。
出题共两道,一道以秋收为题,而另一道则是以沙场为题。
格律不限,诗词皆可。
因为此时本就将要到秋收季节,而且庆安书院弟子寒门出身,都有过农事经验,写起第一题来不算太难。
但第二题他们就犯难了,本就是文弱书生,从未想过要上战场杀敌,对于战场的见解大多停留在以前看过的史书里面。
但文字无法传达那种场面,而看不到画面便无法共鸣,所有的一切全都靠想象。
编倒也是能够编得出来的,只是这种编出来的更像是一种无病呻吟,在座各位对诗词理解颇深,知晓诗词乃是情感的表达,写出来的诗词若无真实情感依托,便极难达到上佳的程度。
所以写到第二题的时候,很多人都陷入了沉思。
国子监那边截然相反,他们身为王孙贵胄后代,对战场之事往往能够比百姓先知先觉。
在家中若是还有个出过征的先辈,或者有些出自将门,年少时便随长辈见过沙场的将门虎子,耳濡目染之下,对战场之事远比这些寒门知晓得多。
他们反倒对秋收之事并不了解,只停留在一个听过哪些地方收成怎么样的程度。
总的来说,双方在这场比试上半斤对八两,谁也不占谁的便宜。
安皇始终稳坐钓鱼台,气势如山一般不倒。
一旁的魏公公瞥了他一眼,朝下方看去。
在人群中精准地定位在萧浪身上。
这小子,可是被陛下寄予了厚望,千万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出差错,不然到时脸可就丢大了。
可才看没多久,他就脸色有些不对,他发现别的人都在凝眉苦想的时候,这个小子他在......神游?
魏公公以为自己看花眼了,又向萧浪面前的宣纸上看去。
一字未动。
再看看他周围的人,至少第一首诗也已经写完了。
这小子......在搞什么鬼。
他这么想着,突然,萧浪动了。
魏公公欣喜望去,只见萧浪手上捏着毛笔,在宣纸上方停顿,停顿了一下他似乎又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又将笔杆子放下,继续出神。
魏公公傻眼了,不是陛下常夸这小子诗才天下无双嘛,怎么半天写不出来。
急死人了,当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要不是魏公公水平有限,他简直恨不得冲下去帮萧浪写。
宁凤萱也在好奇地看着下面埋头冥思苦想的书生,她身在皇家,自幼家教森严,自然也是知道如何写诗的,也知晓这一次他们出题者的角度实在有些刁钻,不好下笔实属正常。
可当她看见所有人几乎都已经写出其中一首诗的时候,只有萧浪还在走神,不禁也有了几分焦急。
这家伙在干嘛,给青楼花魁写诗的时候不还挺能的嘛,怎么到关键时刻就不行了,诗才都被狗吃了不成。
随即萧浪好像是感应到了她的目光,抬头瞄了她一眼。
宁凤萱瞬间收回刚才的想法,在会试场上还乱看,活该被淘汰。
四皇子目光时不时望向远处高台的上的安皇,时不时又望向状元台下正在埋头苦想的书院学生,感觉十分无趣。
突然向立在他身后的那名白衣男子问道。
“何兄,你的诗才在我大汉可是首屈一指的,依你之见,这其中哪个会赢?”
白衣男子早已被人认出来,正是半年多以前入京城借着诗才,打压得京中无数才子佳人都抬不起头来的何成灰。
他对场下的比试似乎没有太大兴趣,可能是觉得其中出不了什么好诗。
在听见四皇子的问话后,他才勉强向下看了一眼。
“殿下太看得起我了,只是看表面状态,并看不出什么。
如今在其中之人,与其说是作诗之人,不如说是做题之人。
写诗词讲究兴致所至,落笔成诗,若无兴致,便没了意,缺了意的东西,不过是牵强附会罢了,难登大雅之堂。
再加之诗题内容,恐怕大多人只经历过其中一种,便更难出什么好诗了。”
“你倒是不谦虚,这也难怪,就连我父皇也不得不亲口承认你乃是我大汉百年来诗才最好之人......”四皇子呵呵笑道。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道:“听说你之前入京的时候,在京城遇见了诗才比你还要厉害之人?”
何成灰沉默了。
四皇子看了他一眼,见他沉默不语,“看来确有此事了,你说那人会不会就藏在这其中?毕竟你这次来庆安之事可没有瞒过他们。”
何成灰终于道:“那日我在解忧酒馆邀请那人,那人却始终没有来,我不知晓他是不敢来还是不屑于来,甚至我怀疑,那将进酒本就不是当朝诗人写的。”
“为何?”四皇子觉得这个说法新鲜。
“因为诗本就是人的影射,由人的诗便可以大致推测出诗人的一些特质。
诗风大气者,为人大多身居高位,诗风豪放者,为人大多不拘小节,诗风洒脱者,为人大多放浪形骸,而此将进酒一篇,诗中洒脱,豪放乃我平生仅见。
可偏偏这样的人,却连一面都不敢露,甚至到现在还无人知晓他是谁,这就太过匪夷所思了。”
四皇子点点头,又望向状元台下中正在写诗之人,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萧浪卡住了,就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脑袋里面装了后世这么多首诗,居然还能卡住。
他卡在了第一首诗,写秋收的诗,在脑袋里面搜了半天,发现写秋收的诗大多都是指责官家苛税,农夫很惨之类的。
别人写写当然可以,但他可不行,这可是当着皇帝的面,他不要命了他敢写?
于是找了半天也只找到几首不怎么有名的,纠结于挑哪一首。
想了许久,眼看着日冕上的时间快要到了,萧浪才无奈地挑一首出来,提笔在宣纸上写下。
“风吹杨柳尽,雨落稻花香,金穗农夫笑,晨昏入地忙。”
“梦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