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家父隋炀帝 > 五三九章 辽东郡王

五三九章 辽东郡王(1 / 1)

二十丈的高台,怎么建?建不了,别看只是一个受降台,但是你的要求太高了,二十丈,六十多米,全靠木头搭,不好意思,怕你掉下来。

  用石头垒,更不可能了,工程更大了。

  怎么办呢?何稠在辽东城附近,找了一座土质相对松软的小山包,刚好二十丈高,先放火,一把火将山上的林木烧了一个干干净净,然后两千人开始将烧焦的林木砍伐干净,再以别处运过来的新土,覆盖在焦土上。

  从周边山城拆卸下来的石板,铺成上山的台阶,最顶上铺出一块平台,这是皇帝站的地方。

  满山遍插旌旗,远远看去挺威风的,但是近观的话,很粗糙。

  何稠犯难了,这样可交不了工啊,怎么办?

  又是土又是石头的,看上去实在不美观,以当今皇帝的审美,怕是不过关啊。

  “时间太紧,我们也没办法啊,”李春犯难道:“陛下在辽东城,这里的城墙不能拆,可是拆周边的山城,工程又太大了,根本没办法在陛下要求的期限内完成,眼下只能以碎石遮盖黑土,略微遮丑吧。”

  何稠无奈的点了点头。

  正常的受降台,其实也就五六丈高,二十丈高的受降台,史书上也没见过。

  何稠也没有这个本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这么高的一座高台,宇文恺就算死而复生,也造不了。

  想要美观,肯定得是一色的,而且还得是石头,因为石头彰显庄重。

  于是何稠赶紧跟兵部打招呼,让他们调拨人手采集碎石,将整座山都铺满,反正一点黑色土壤都不能看到。

  兵部也很为难啊,将士们携功而返,一个个傲娇的很,你让他们再出苦力,不合适。

  于是兵部又去找民部,商量借点民夫,民部说,不好意思,我这里实在没有多余人手。

  最后没办法了,只能是强迫辽东城以及附近山城的高句丽百姓,充作苦力。

  一般情况下,对于刚占领地盘上的老百姓,是不会动粗的,因为怕你搞事情,也不想再增敌意,不然以后没法管。

  杀些刺头是无伤大雅的,但是你全面征调,不合适。

  果然,高句丽的本土百姓,非常抵触,但是隋军手里的鞭子可不会手软,于是近两万平民被征调,去建一座受降台。

  整个高台,被分为九阶,层次鲜明,寓意受降者为九五之尊。

  每层高台上,都列有重兵,密密麻麻,其实也是为了遮丑。

  礼部这边等到高台建成之后,根据礼仪排练了几场,便上报皇帝。

  太常寺选了一个良辰吉日,杨广带着自己的左右备身府,浩浩荡荡的出城。

  高台周边,大军遍布,群臣分列两旁,让开主道。

  杨广带着苏威、裴矩、宇文述、来护儿、杨玄感、牛弘等众臣,在奏乐声中,一步一步登上高台。

  登顶之后,杨广的身边只有他那十二个千牛备身,以及礼部尚书杨玄感,吏部尚书兼太常寺卿牛弘。

  下方不远处,礼部官员高声诵读着受降诏书,一念就是半个小时。

  不过这位官员的嗓子是真牛逼,声音高亢,字字清晰,庄严肃穆。

  高元灰头土脸的双手捧着一个托盘,上面铺着一面黄绸,放着一枚国玺。

  其实他已经在礼部的引导下,排练过好多次了,前几次步履蹒跚,泪流满面,但是今天,他不能哭出来。

  当然了,也不能笑,祖宗英灵在天上看着他呢,做为亡国之君,他已经进不了祖坟了。

  高元就一个人,穿着一身羞耻的,花里胡哨的降服,一步一步往高台上走去。

  半中间,有一座小方台,高元需要在这里停步,然后宣读请降书,大概意思是,我愧对祖宗,愧对百姓,没有治理好国家,但是大家不要担心,现在有一个比我强百倍的君王,会继续管理这里,我们以后就是隋人了。

  念这段话的时候,高元几次忍不住差点哭出来,但是他不能哭,否则今后的日子不好过。

  说白了,他就是个软骨头,也是一个贱骨头。

  杨坚警告过高句丽好多次,你们不听,杨广也警告你了,当初你要是老老实实去洛阳朝见杨广,就没有今天的事情了。

  你说你贱不贱?当然了,一国之君首要考虑的还是自身利益,高元认定大隋早晚会收拾他,所以才提早准备,既然选择硬刚,那你就有点骨气,难道平壤城就找不到一颗歪脖子树吗?

  念完请降书,高元继续往高处走,一直走到了杨广面前。

  而杨广自然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势,冷眼盯着高元:

  “彼之一方,虽地狭人少,然普天之下,皆为朕臣,朕几次劝告,汝若洒心易行,率由宪章,即是朕之良臣,然汝聚一隅之众,昏狂骄傲,不从朕言,方有今日。”

  高元面若死灰:“辽东粪土臣元,请大隋皇帝受降。”

  杨广嘴角一勾,牛弘上前接过国玺,然后往前几步,朝着高台下喊道:

  “高句丽,亡!即日并入大隋版图,设七郡,扶余郡、新城郡、辽东郡、国内郡、卑奢郡、乌骨郡、平壤郡,下设五十四县.......”

  “册封高元为辽东郡王,忠武大将军。”

  接着,杨玄感又站出来,手里拿着一卷稿子宣读,大意是免除当地百姓三年赋税,准其往中原经商,设辽东抚慰使,教化当地,按大隋制,予百姓重新授田。

  至于那些本土大族,全部迁往内地安置,这其中应该就有高仙芝的祖上。

  但是他们的迁徙,是分批次,一次迁不过去,历史上高仙芝就是跟着他爹高舍鸡迁徙到了安西,也就疆新那一片。

  迁走贵族,就是怕他们造反,老百姓造反都是被忽悠的,把忽悠人的弄走,就会安稳很多。

  受降仪式结束的第三天,东路军传来捷报。

  国内城被卫玄攻克,渊太祚被俘,高建武自尽。

  至此,高句丽整个版图,落入大隋手里,杨广亲征高句丽,得竟全功。

  那么接下来,杨广要走了,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去装逼,当初朕要亲征,你们不同意,现在看到了吧?还得是朕。

  高句丽的的烂摊子,还需要有人收拾。

  大隋本来就有辽东郡,但是治所只有一个通定镇,眼下的新辽东郡,囊括了辽东城及周边十余座山城,太守还是邓暠,这个人是立了功的,杨广赏罚分明,封了柱国。

  其余六郡,也都任命了太守,周法尚运气不好,成了平壤太守,而且跟着他打高丽的两万大军,眼下还不能走,需要消除一些小规模的叛乱。

  他自己肯定不愿呆在这个地方,但是皇命不可违,举荐他出任平壤太守的,就是来护儿的慰抚使游元。

  所以说啊,读书人的心眼很小的。

  新城郡太守是渡河有功的薛祚,一个小小的骠骑将军,一下子成了太守,听起来挺牛逼,实际上是苦差事,他今后几乎每天都得提心吊胆,担心被当地人暗杀,在他看来,这样的太守,不做也罢。

  卑奢城的太守,是高以贤,他倒是还能接受,因为这里是大连,跨海过去就是他的老家渤海郡,朝海那边望去,就是家乡,其实也还行。

  乌骨太守,是段文振的长子段絟,国内太守是黄君汉,扶余太守是杨万石。

  杨万石快吐血了,我特么是东宫左虞候率,太子需要我,凭什么把我放在这样一个地方?我不服。

  于是他直接找他的大哥杨玄感和叔父杨约去给他求情,但是两人这一次,没搭理他。

  你个笨蛋玩意,越是乱的地方,才能浑水摸鱼,中原的太守,你敢乱来?但是在这里,没人管你,干上几年多捞点,就会把你调回去。

  扶余城是哪,辽宁省开原市,好地方啊这是,地处松辽平原,粮食富庶,这你还不满足?

  咱大中国就那几块平原地区,都是产粮大区,你在东北平原的黑土地上做地方官,难是难了点,好处绝对不会少,就看你会不会干。

  七个郡的太守,除了周法尚之外,都是年轻一代,因为辈分高的,杨广不好意思把人家安排在这里,所以只能让年轻人来干,但是你得留一个老成持重的,所以周法尚倒了血霉,被杨广给留下了。

  我一把年纪了,远离故土守在这里,周法尚欲哭无泪。

  所以他早早便写信派人送往京师,呈给太子,您可一定要尽快捞我,我不想死在它乡。

  大业七年,十月十三,杨广走卢龙道,返回中原。

  本来他从河北进山西,但是河北的叛乱还没有结束,大臣们都劝他不要这么干。

  于是杨广只能走驰道,然后从雁门关南下去太原郡晋阳县,验收晋阳宫。

  李渊这边收到消息后,花费重金铺设道路,清理县城。

  他监修的晋阳宫,极为恢弘,内中用料奢侈,以显帝王尊贵,原先他搞来的那点钱,早就花完了,一点油水没落着,还欠了武家一屁股债。

  但是这个债,他可不打算还,已经上报民部了,我是给陛下修皇宫,这个亏空,应该是你们民部解决。

  民部这边也是火大,旧账未还,新账又生,吗的,这个阿婆面。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我,最强假太监,开局宠了女帝 我一个衙役,会一些旁门左道很正常吧 贼婿 大宋之天才鬼医 大明:哥哥,我真的不想当皇帝 开局入赘大唐李家 抗战之重整河山 穿越北宋之我爹是蔡太师 不想当大名的武士不是好阴阳师 从炮轰努尔哈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