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满放心地看着文从胜同志被簇拥着带走,他现在可是一门心思想给女儿们买房,什么“靠谱的”的生意都不会愿意掺合了的。
文奶奶也成功混入了聊八卦的那群人中间,还在火盆旁边捞到了一把椅子。
文小满在村里没什么朋友,那些婶婶叔叔什么的,又觉得文小满自从去了蓉城之后就跟变了个人似的,也和她没什么好说的,也就没有谁过来找她。
只有几道充满探究的眼光悄悄地落在了她的身上,看过去的时候又成为了捂嘴说话的场景。
文小满不理会那些,径直朝姐姐的朋友走去,她记得这个姐姐叫文翠英,她们小学的时候她会经常来家里等姐姐一起去上学。只是初中就不在一个班了,加上文慧敏初二又转了学,两人的联系就少了许多。
往年姐姐也在老家过年的时候,她们就只在路上碰到了会闲聊几句,并不会特意去对方家里拜访。
文翠英身边也没有什么三姑六婆围着,她一个人坐在一边在发短信。
文小满走到她旁边坐下,还没想好怎么开口,文翠英就先找她搭话了,“你姐姐没一起回来啊?”
文小满趁机又坐近了一点,“嗯,她今年在实习,这两天就要回单位,没时间回来。”
文翠英把手机合上,收进斜挎包里,打算和同样无聊的文小满聊聊天打发打发时间。她在这里守了两天半了,手机话费都比平时多了几块钱。
按辈分来说的话,老支书是她的叔公,她爹又是管事的,她妈在这里负责撕孝布和倒茶的活儿,家里冷火秋烟的,她就三餐都在这里吃席。
可就光来吃席的话有些不好看,所以她每次都会提前来这里坐一会儿。
“你姐姐今年上半年毕业?”文翠英在脑海中算了算时间,“哦哦,是的,她读大学有四年,不像我,当初没读高中,直接读卫校去了。”
卫校和师范在当下,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是不亚于高中的选择,读书时间短,有的学校还会直接分配单位,护士和老师又很受人追捧,比起高中升大学这条不确定又费钱的路来说,是属于性价比很高的选择了。
文小满顺着她的话题往下聊了聊,“翠英姐姐你现在应该工作几年了吧?”
文翠英抠了抠指甲,“反正就在单位上混了几年了啊,好没意思。还是你们读高中读大学的好,我都没体会过在大学里读书是种什么感觉。”
文小满悄无声息地转了话题,“反正每条路都有好处也都有不好的地方,有些读大学出来了还要自己去找工作,又觉得不稳定啊,这些都讲不好的,你们那一届的,有多少人选择读高中啊?”
文翠英笑了,“我只晓得起码有三分之二的人要么没读书,要么去读技校了,还剩下三分之一的,就读中专和高中。我们那一届只两个人考上县一中,要是你姐姐没转学应该就有三个了,还有一二十个在二中读书,其他的就在六中混高中文凭。反正没听说几个考上重点大学了的。”
文小满继续问,“你们那一届都还有联系啊?”
文翠英说道,“就班里有个qq群,其他的都没什么联系了。不过别的班混得比较突出的,也会在群里说一说,像你姐姐,我们这一届好多人都晓得她考起沪市的重点大学了。”
文小满心里一紧,那个渣男要是没有被踢出群的话,想要知道文慧敏的信息实在是太过容易了。
而那些变态渣滓的心思,永远都不要用正常人的思维去揣测。
文小满假装好奇地问道,“你们那一届是不是有个好过分的数学老师,我听我姐姐说他好喜欢体罚学生,被举报了,后面还在你们学校教书没?”
文翠英想了想,“你说彭仕国啊?没教书了。我们那一届四个班,他带两个班的数学,我运气好,一直没分到他教的班上。他儿好像成绩还可以,据说考上二中了,考没考起大学就不清楚了。他在学校一直阴沉沉的,也没什么朋友,也就没人关注他了。”
文小满有些失望,但是知道他在二中读过书也算是个线索,总能顺藤摸瓜摸到他的。
以前她觉得只要姐姐趁早离他离得远远的,两人就不会有交集,但是张潇文遭遇的事情让她知道,有的人偏执起来是很可怕的。
何彬的做法都还只是最初级的那种,就让张潇文战战兢兢了好久,像彭兴华那种会特意寄信过来威胁姐姐的,是不会那么轻易就善罢甘休的。
两人又浅聊了一会儿,很快席面就摆起来了。
文小满吃过午饭,跟文从胜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
回到家,她把电火炉打开,一个人坐在家里刷起了题目。
下学期外交部的遴选笔试里有类似于行测的考题,这没有什么捷径,只能靠平时多积累多刷题。
晚餐她没打算去那边吃了,自己煮点面条或者买桶泡面就可以解决。
几套题做完,天色已经变暗,肚子也有些饿了,她翻了翻橱柜,有些不想洗锅,就干脆在小卖部去买了点泡面和面包牛奶。
水还没烧开呢,文从胜就提着一个包回来了。
“吃啥子泡面嘛,没得营养,我跟你打包了几样你爱吃的菜,都是在厨房里盛的,是干净的,现在都还是热的,你吃这个。”文从胜身上有点酒气,但是不浓烈,还算清醒地把提着的包打开,把里面的碗拿了出来。
文小满把泡面放在一边,洗了筷子过来吃饭,“我还以为你要在那边待到很晚呢!”
文从胜坐在电火炉边,把头搁在桌子上,有些疲惫地说道,“你一个人在家里,我哪里放心哦。而且我也不想在那里待太久了,好像没得哪个在因为老支书走了而伤心,都是找个机会凑在一起打牌赌博、喝酒吹牛,一点意思都没得。”
文小满也是这么觉得的,到了后世这种情况更甚。看上去热闹盛大的丧礼,其实没有几个人在缅怀逝去的那个人,包括有些至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