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语录】弟读邵子诗,领得恬淡;中融之趣,此自是襟怀长进处。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曾国藩轶事】曾国藩涉身军务,战争的激烈、残酷,人事上的相互猜忌、争权夺利,时时刻刻让他处于紧张焦虑之中。为此,曾国藩常常身心疲惫之极,描述自己身体状况的言语时常载于他的日记和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之中,而一旦谈及身体状况,就免不了涉及古人心胸开阔、恬然物外的自怡之趣,曾国藩对之充满了羡慕之情。同治九年(1870)四月八日,他在日记中写道:阅《范文正集》尺牍,《年谱》中有云:“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身从无中来,却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能主宰?既无奈何,即放心逍遥,任委来往。如此断了,既心气渐顺,五脏亦和,药方有效,食方有味也。只如安乐人忽有忧事,便吃食不下,何况久病,更忧生死,更忧身后,乃在大怖中,饮食安可得下?请宽心将息”云云。乃劝其中舍三哥之帖。余近日多忧多虑,正宜读此一段。心胸宽广,把生死置于脑后,名利置于脑后,这样才会置心物外,身心舒畅。但曾国藩常常做不到这一点,经常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而茶饭不思,寝食不安。对此,曾国藩心欲改之而又无可奈何,在日记中可以看到曾国藩矛盾徘徊之复杂心态。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二十日的日记中就是这样写的:日内不敬不静,常致劳乏,以后须从“心正气顺”四字上体验。谨记谨记!又每日游思,多半要人说好。为人好名,可耻!而好名之意,又自谓比他人高一层,此名心之症结于隐微者深也。何日能拔此根株?曾国藩以古人开阔胸怀、淡然物外的生活处世态度为榜样,除了排解自己心中汲汲于功名利禄之心思外,还在于养生、长寿。他对李续宜说:向每谓沉闷非养生所宜,乃以润帅之轩昂豁达,亦复不登中寿,则知命之修短,事之成败,名之显晦,皆有冥冥者主持。吾辈但求大德不甚逾闲,此外正当委心任运,淡泊相遭。阁下劝我宽怀,仆亦愿阁下旷然自适也。郁郁不乐是养生之大敌,要想生活过得轻松自如,就要想方设法去掉为名之心,没有了为名之心,政务、军务中的烦恼、不顺也就可以淡然处之。人生中难免会有诸多不如意之事,在追求功名利禄之路上,有成也有败,这些都与个人的运气很有关系,不单纯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什么事都这么想得开,自然就心情舒畅了。曾国藩身处军营,要时时谨慎小心,同时,为保持心情舒畅,还要有一颗平常之心,要懂得去寻乐、求乐。同治十年(1871)正月十七日,他又作了一副对联:偶作联语以自箴,云:“禽里还入,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一本《孟子》“夜气”章之意,一本《论语》“疏水曲肱”章之意,以绝去梏亡营扰之私。一次,曾国藩读苏轼的诗,其中有云:“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
曾国藩看后沉思良久,又添上了两句自己的话:“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
这四句话中,前面说得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要靠个人奋斗的,后面则是功利上的东西。能够达到这四句话所说的境界,那么就可以算作一个心胸宽广,懂得乐生之人了。曾国藩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长时间的车马劳顿,军政要务时刻让他不得安宁,这更给他的身心带来了很大压力。为此曾国藩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缓解,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心胸是他一直不断追求的。但人的性格一旦生成,往往很难有所更易,何况曾国藩身居高位,政务、军务缠身,要说不计名利是不可能的。他能够践行的就是不断提醒自己,不断以古人心胸开阔者为学习榜样,读他们的诗作文章,体会他们在其中表达出来的光明磊落之心:夜与次青(李元度)论古文之法。次青天分高,成就当未可量。是日,思白香山、陆放翁之襟怀澹宕,殊不可及。古文家胸襟虽淡,而笔下难于写出。思一为之,以写淡定之怀,古所谓一卷冰雪文者也。除了学习这些古人胸怀,体会其胸襟之外,曾国藩比他们更高一筹。别人胸怀虽淡,笔下却难以写出来。曾国藩却可以用笔写淡定之怀。后人读他的诗文,其中自有一股雄浑之气,但细细品味,又有一种闲淡雅致。文如其人,文章的风格,也体现了曾国藩的办事风格。【智慧解读】人生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中。平淡是真,这就是生活。人生的每一个开始,都始于平淡,最终又归于平淡,可以说平淡就是我们的归宿。平淡并不排斥伟大,可无论你是如何的伟大,最终都要回归于平淡之中。返璞归真,这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所以,无论我们做什么、无论我们志向何其高远,心,还是平淡一些好。于人、于事、于物,倘若都能持一颗平常心,我们的人生就会轻松许多、快乐许多。其实,平淡并不意味着平庸。小草平淡,不事张扬,却用坚韧的生命铺就了绿色世界;水滴平淡,状似柔弱,却有恒心将顽石洞穿;父母之爱平平淡淡,却能使钢骨硬汉潸然泪下……平淡其实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是一种不可错过的享受。以一颗平淡心去看世界,我们就会发现这世界原来美不胜收,那看似平淡的生活实则处处绚丽多彩。平淡需要广阔的心胸,当我们拥有了一颗平淡心以后,也就拥有了宁静与淡泊、幸福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