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学透曾国藩 > 用兵以得人心为第一义

用兵以得人心为第一义(1 / 1)

【曾国藩语录】用兵以得人心为第一义,非独今日剿捻为然,古来平寇乱者,莫不皆然。【曾国藩轶事】曾国藩作为受过传统伦理教育的知识分子,等级的观念是很强的,他之所以在军营中推行仁义,其出发点是做人的本性,是来自于人类天然的同情之心。曾国藩在咸丰四年(1854)六月给王正谊的信中说道:兵勇虽贱,亦人子也。彼负血肉之躯,正与吾辈同耳!饥寒之不免,而欲其争先死敌,秋毫无犯,此为不可得之数。行军打仗,对待士兵,就要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疾苦,爱兵如爱子,用自己的真诚之心去对待自己的部下,对待自己的士兵,这样才会得到士兵们的真心拥戴,士兵们走到战场才会拼死杀敌,以报答将领们的知遇之恩:我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是小事,切不可使他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个个成才,则兵勇感恩,兵勇的父母妻子也感恩了。将领之管兵勇,如父兄之管子弟,父兄严者,其子弟整肃,其家必兴;溺爱者,其子弟骄纵,其家必败。曾国藩就是通过把治家的理论,对待子弟的理论移植到军队中去,在军队内部创建军人的第二家庭,让他们来到军队就像来到了自己家一样,感受到温暖。在他的带领下,湘军内部逐渐形成一种亲和团结的氛围。曾国藩要求将领们在对待士兵时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弟一样,不仅要严厉,而且要呵护,关心他们的成长。曾国藩自己首先也是这么做的,因为他知道,良好风气的养成,是在上者以身作则,积极推行的结果,他曾经这么说:风正与否,则丝毫皆推本于一己之身与心,一举一动,一语一默,人皆化之,以成风气。故为人上者,专注修养,以下之效之者速而且广也。清朝末世,战乱蜂起,曾国藩作为一个生活在这样时代里的儒将,建功立业,精忠报国的信念时时刻刻在他的心里涌荡。而封建王朝原有的绿营、八旗兵已经出现严重腐化堕落的迹象,纪律废弛,作风败坏,战斗力差,想依靠这样一支部队来达到保卫王朝的重任是不可能的。为此,封建王朝不得不动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维护岌岌可危的政局。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曾国藩把自己以前学到的封建伦理以及平时对治理军队的想法切实地推行到自己亲手建立的这支部队中,仁义之师的想法因此而来。曾国藩的湘军作为一支非正规军,要想得到王朝的认可、人民的支持,就要有自己军队的特色。曾国藩就是以仁义之师来作为自己的治军方向的。为了实现自己仁义之师的目标,曾国藩常常把“仁”挂在嘴上,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一不如是,则流人小人而不自觉矣。”

也就是说,要做到仁,就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符合礼的要求。【智慧解读】父兄和子弟之间,在血缘上有天然的亲密关系,同时,也由于封建伦理的教育,父兄和子弟之间,也有一定的距离,正是这个距离,使子弟们保持了对父兄们的敬畏之心。在军队内部有了这层关系后,将领们在对待自己的部下时候,就会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生死与共,荣辱同享。打起仗来,才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后来的革命将领蔡锷对曾国藩的这个理念非常赞成,他说:“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对于现代团队领导者而言,可以说,带兵如带子弟就是克敌制胜、赢得竞争的法宝。俗话说得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又说“人心齐,泰山移”,全体团队成员的同心协力、一致努力是团队能获得最终成功的有力保证。而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就要多关心团队成员的生活,对他们遇到的事业挫折、感情波折、病痛烦恼等“疑难病症”给予及时的“治疗”和疏导,建立起正常、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人我关系,从而赢得成员对团队的忠诚,增强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使整个团队结成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团体。曾国藩就是通过在湘军中灌输这种父子兄弟关系的理论来加强军队内部的团结,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避免出现以前绿营、八旗兵面临困难危机就四散奔逃,各不相顾的弊病。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假太监:青楼点到女帝,回宫求放过孤央 农家团宠:锦鲤娇娘四岁半 连接天堂的纽带 赵辰叶凰 纨绔狂兵 九龙夺嫡废物皇子竟是绝世强龙赵辰叶凰 大唐贞观第一逍遥王 赵惠文王传傲双 我有一颗大道种 征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