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用毒药毒死了兄长,篡夺了皇位。人们也都知道,赵匡胤死的时候,孝章宋皇后原是想把皇位传给四儿子赵德芳的。就是按历朝历代的规矩也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很少有传给自己的弟弟的。这赵光义当上皇帝后,也害怕人家乱猜疑,人心不稳,就设法寻找他继承哥哥皇位的理由,设法证明自己继承皇位的正当性。赵匡胤活着的时候,总以为自己身体好,不会马上死去,因此也没有选定个皇位继承人,谁成想,武功盖世,并且只有五十岁的他就被弟弟害死了。由于他活着的时候没有明确继承人,致使他死后,弟弟赵光义就能千方百计想出个自己继承皇位的理由来。在赵光义当上皇帝五年之后,他和赵普终于想出了一个“金匮之盟”的好办法来证明他继承皇位的合理性。赵普是宋朝初期政治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很受赵匡胤的信任,陈桥兵变、宋朝的建立、强干弱枝、杯酒释兵权,哪一个环节都没有少了他。他自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起担任宰相之职,赵匡胤一直都把他当成足智的谋士、得力的干将,他确实也为赵匡胤出了很大的力。可是随着他功劳的建立,权力的增大,他越来越认不清自己的位置了,好像是除了赵匡胤就是他了,甚至许多时候,他觉得自己比赵匡胤还要强,因为,赵匡胤诸事都要和他商量。他为此不把朝中大臣放在眼里,还常做出些违法乱纪的事。首先是处事专断。在他当宰相期间,朝中的大臣无论是谁的奏章,只要是他看着不顺眼不合他意的,就一定会被他焚毁。其次是排挤异己。赵匡胤感觉窦仪这个人办事非常有原则,想要拜为宰相。然而,赵普害怕窦仪这个人太过于讲原则,做起事来六亲不认,遇事很难和自己站在一边,便与一些人联合起来共同对窦仪进行排挤。如此一来,赵匡胤对窦仪的兴趣也就慢慢地淡了。再次是嫉贤妒能,唯恐别人比自己强,害怕别人会超过自己,抢了自己的风头。有一次,赵普听皇帝赵匡胤夸赞一个叫冯瓒的人,说:“这个冯瓒真是少有的奇才,应当对他进行大力提拔!”
赵普心理上就承受不住了,心想:“他是人才,那我是什么?我这宰相还当不当了?一定要找机会把他弄得离皇帝远一点。”
于是,也没过多长时间,他就把这个冯瓒远派到了蜀地当地方官去了。这样,冯瓒即使再有才能,皇帝也看不到了。“有了成绩,我可以盖住他,不让皇帝知道,就什么也没有了。你再有才能也休想超过我!”
他还非常小心眼儿。在他当上朝中大臣之后,他便显出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将贫贱的时候得罪过他的人全开列在一个名单上,想要让皇帝赵匡胤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说他们狗眼看人低。当然,赵匡胤是不会如此做了,还开导他说:“若总是让人们自芸芸大众当中发现人才、发现皇帝,以便奉承巴结,为日后铺路,也免结怨,那个样子,人们全都像挖掘宝藏一样去挖掘,那什么事情也都不用去做了。”
最可怕的是赵普的结党营私。他除了习惯性地联合一些人一起对赵匡胤看中的人进行排挤之外,还犯了一个大忌,便是跟疏密使李崇矩结成儿女亲家。李崇矩的千金嫁给了赵普的公子,这并非是一桩平常的婚姻关系,而是宰相跟掌握兵权的枢密使二人之间的政治联姻。这样一联姻,就有可能会把皇帝给架空,甚至还可能会对皇帝形成控制。因此,这也算是很重要的政治事件。赵匡胤一知道这件事,就盯上了这件事,心想:“他们到底想要干什么?”
寻机便罢免了李崇矩枢密使的军职。赵普经常以权谋私,他还私自收受吴越国送的黄金。朝廷严令禁止私运秦陇一带的木料,然而作为宰相的赵普却还是要去那个地方拉木料给自己建房用,还被人暗地里举报贩卖营利。并且他还私自用自己的空地来换取专门供给皇家的蔬菜“尚食蔬圃”的土地,来对自己家的宅子进行扩建,开设商铺和客栈,跟老百姓抢利。赵普这些不靠谱的做法被他的政敌卢多逊告到了皇帝那里,卢多逊对皇帝一一陈述,也属正义行为。赵匡胤听了,非常震怒,想你赵普真是无法无天,你还宰相呢,如果查实,你这宰相干脆就别当了!那时候赵普在朝中的党羽众多,赵普犯了罪,那些党羽们当然都着急,纷纷去找皇帝求情,千方百计地进行营救,特别是王溥也来了,说:“念在赵丞相开国老臣,多立功勋……”赵匡胤很是气恼,说:“开国老臣就可以不守法了吗?多立功勋,就可以胆大妄为?你们还胆敢包庇他,为什么知情不报?”
弄得讲情的人也好没脸面,不敢再言语。赵普的属下官员被治罪,赵普也被贬。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赵匡胤将他的丞相也给免了,让他带着同平章事的级别去了河阳三城当节度使。这下赵普算是暂时老实了。在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去准备下葬的时候,这赵普当时对赵匡胤的忠心未尽,回想往日君臣之情,不免在家大哭一通。哭后心里还是放不下,感觉非要为先帝做些什么,就向朝廷上表,要求进京参加先帝的入葬山陵仪式。然而,赵光义并没有因为他亲近怀念自己的哥哥,就给他些好脸色,在准了他的请求后,顺势把他的同平章事的级别和地方节度使的官位也给免了,只命他担任一个太子少保的虚职。在赵普当宰相的最后几年,赵光义和赵普的关系总是很紧张的,赵光义想当皇帝,而赵普却忠于赵匡胤,并时常防着赵光义,还在赵匡胤面前说一些赵光义不好的事情。此时的赵普真是备受皇帝冷落,远离权力中心,更像是皇后被打入冷宫了一样。代替他当宰相的卢多逊还总是说他的短处,在新宰相的排斥下,赵普的日子更是不好过。那些原来和他亲近的官员也远离了他,甚至见面都不愿搭理他。他办什么事都不顺畅,一点小事,就会有人给他使绊子。在赵匡胤没去世以前,他还总是怀有希望,总想着说不定哪一天,赵匡胤还会想起他,重新再起用他。没有想到,这么快赵匡胤就死了。他一时就觉着自己是彻底完了,永远也翻不过身来了。他也曾怀疑赵匡胤的死和赵光义有脱不开的关系,可人家现在是皇帝,自己一个落难之人,即便是不落难也斗不过人家呀,如以卵击石。自己总不能这么不识时务。先走一步说一步吧!赵匡胤刚去世后那一段时间,赵普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的。过了一些时间,他就慢慢琢磨出道道来了。反正都是他们赵家兄弟的江山,都是大宋朝;自己应当懂得顺应时势,还应瞅准机会。而此时的赵光义呢,也慢慢开始想起赵普了。原因是当上宰相后的卢多逊和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走得很近,赵光义看在眼里,心里很是不舒服,你一个大宰相和我的弟弟赵廷美那么亲热干什么?想要谋逆呀?加上自己的皇帝身份本就来路不正,自然就会疑神疑鬼,也总是想着别人和他当初觊觎哥哥的皇位一样也觊觎着自己的皇位。这样一来,他就想要找一个和卢多逊对立的势力来打击卢多逊,想来想去,便还是觉得赵普最为合适,因为别人恐怕不是卢多逊的对手,而赵普的能力,赵光义心里是十分清楚的,这人只是以前不跟自己一心而已。可是现在先帝已经驾崩了,他赵普未必还会和自己作对吧?想他赵普不会是那样不识时务的人,看他当宰相时做的那些事,也不像是那样的人……于是,在太平兴国六年的时候,赵光义召见了赵普。赵普也清楚,自己的转机来了,谈好了,皇帝这次必然会起用自己。赵普在心里做好了准备,叮嘱自己要认真对待此次召见。在此次召见中,赵光义和赵普两人都很坦诚,他们两个是为了各自不同的利益走到一起来的,说是强强联合,还不如说是狼狈为奸。赵光义向赵普分析了当前的政治形势,说了卢多逊和他弟弟赵廷美的关系。赵普听了,坚定地说:“陛下只要给臣权力,臣就有办法惩治他们!”
赵普被召见之后,经过一番仔细认真地琢磨,他明了了此时赵光义的处境,也洞悉了他的烦恼,联想赵光义他娘杜太后在世时,他们一家人闲聊时说的话,就灵机一动,有了办法。于是马上写了一份密奏呈上去,说是密奏,其实是故意做的“掩耳盗铃”的把戏,也是故意让人家知道的。他的这份密奏,也就是“金匮之盟”的密奏。他的“金匮之盟”是这样说的: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在杜太后重病卧床的时候,赵匡胤总是侍奉在母亲床前,端药喂饭,不离身边。可是,杜太后的病总是不见好转,并且一天比一天加重。这一天,杜太后把宰相赵普召进宫中,赵普来至榻前。杜太后对赵匡胤说:“你明白自己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吗?”
赵匡胤此时已经哭得一塌糊涂了,哪还能回答母亲提出的什么问题?待到母亲将去之时,母亲昔日的爱在他脑海里反而更加清晰,这是人生当中多么痛苦的一个时刻呀,一般人都难以承受,何况赵匡胤这个大孝子?杜太后说:“问你呢,不要光知道哭?”
赵匡胤用锦帕抹了下眼泪。太后道:“生老病死,这是谁也逃不掉的,没有必要那么悲哀,就是哭也无用。哀家现在要给你谈的是大事。”
赵匡胤抬泪眼看着娘。他娘说:“你明白为何能从后周柴家手中取得天下吗?”
赵匡胤说:“儿臣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全是祖宗和太后积德。”
太后说:“说一些有用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你之所以能够取得江山,主要是因为周世宗儿子幼小,不能管理国事所致。”
赵匡胤说:“太后说得很对。”
太后又说:“若后周有年龄大的人当皇帝,你能取得他们的江山吗?因此,以哀家看呀,在你百年之后,还是应当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一个这么大的国家,黎民又众多,要是能让一个年龄比较大的人当君主,这也真是国家和百姓之福。”
听了太后临终之言,赵匡胤俯首对太后道:“儿臣谨遵太后教诲。”
太后见此,心里也安了,对于这样一个儿子,杜太后一向是感到自豪的,心地善良,为人宽厚,特别令人放心的是还非常有能力。但是她现在就要死了,死了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觉得还是把这件事坐实为好。她将赵普召来就是为坐实这件事。话说到这里,她又转脸对跪在一旁的赵普说:“卿要把哀家适才说的话全记下来,不能违背,哀家也知道卿是最好的书记官。”
赵普当即在太后病榻之前,写好了誓书,然后于结尾处添上了“臣普记”三个字,且将它秘藏于金匮之内。赵匡胤为了让即将离去的母亲放心,又叫来宫里办事认真又可靠的人掌管此金匮。如今的赵光义看了赵普的密奏,那真是大喜呀,禁不住连声赞说:“人才,真是人才呀!”
然后,又想,怪不得哥哥在世的时候,那么器重赵普,他若是能真心辅助于我,那我就什么都不用怕了。有了这个“金匮之盟”,赵光义当皇帝的事也就是光明正大、名正言顺的了。于是,他又马上召见这位“人才”,当面向这个“人才”致歉道:“是人皆会犯错,朕也不能例外,朕虽尚未到知天命之年,却也明白了过去的四十多年不全是对的。”
一个皇帝在一个臣子面前能够这样说,赵普还能说什么呢?他真是快慰呀,将以前的一切不快全化为乌有,从此以后,要一心忠于赵光义了。很快,赵普又重登相位,大权在握,卢多逊被贬谪。这个“金匮之盟”和杜太后在世的时候他们一家人的闲谈内容差不多,故事情节也多有借鉴,从故事编造的水平来说,是很低档的,给世人留下了很多疑问,然而,在当时却糊弄住了很多人,对皇帝赵光义真是太有用了,简直是上天赐给他的祥瑞。在私下里,有一次,赵光义曾问赵普说:“爱卿怎么会知道当初太后和我们一家人的谈话内容?”
赵普说:“先帝在世时,曾与臣言。”
赵光义心里很舒服,赵普的大才不仅在于他献了这个“金匮之盟”,还在于他将原有的闲话内容,从兄死弟及,轮着做皇帝,改为了只让赵光义一人继承皇位,你说他是多么高明!此二人真是意气相投。有一次二人在一起,赵普说:“先帝当初要是听了臣的话,如今臣也就不能看见陛下的伟大之处了。”
赵光义则说:“从那以后,朕有好多次都想要将卿杀死。”
两人相视一笑,感慨万千。时光匆匆而逝……